劉昌菊(湖北省宜昌市長陽土家族自治縣龍舟坪鎮中心學校)
追求“活而實”的課堂
劉昌菊
(湖北省宜昌市長陽土家族自治縣龍舟坪鎮中心學校)
課改以來,圍繞自主、合作、探究的要求,我們一直在追求“活而實”的課堂。
所謂“活”,指的是課堂狀態,用“生機勃勃”來描述比較合適。這種狀態有種生命感,它表現的是自內而外散發的生命活力。這樣的課堂學生態度積極、學習投入、思維活躍、互動充分、展示主動、對抗精彩,你似乎可以聽到生命拔節成長的聲音。而“實”,則是指課堂效果能實現課程目標,具體說來,至少應該做到知識掌握落實、能力發展落實,也用一個詞來描述的話,“扎扎實實”就好。
“活而實”的課堂,應該是生命的課堂、生本的課堂、高效的課堂。建立“活而實”的課堂涉及師生從理念到行動的一系列變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在課改實踐中,我們認為從處理好個人與班組、施教與導學、模式與方法的關系入手,通過富有活力的學習組織、導學機制和教學方法來改變課堂,可以讓我們的課堂煥發出生命氣息,成為師生愉悅而有收獲的交往過程。
課堂教學要關注每一個人的發展,但每個人的發展都離不開團隊的力量。馮恩洪說:“撬起課堂教育質量的課堂變革在于走出講授,走進合作或者差異發展,以釋放學生的潛能。”由此看來,“活而實”的課堂應該是合作的課堂。課堂要走進合作,對老師和學生都是一個挑戰,這個挑戰首先就來自于學習組織的建設。在講授型課堂里,信息傳遞一般是單線式的,老師講學生聽,學生問老師答,學習組織的作用往往是被忽略的。而在合作型課堂里,信息傳遞是復線式的,每個人既是學習的主體,又是學習的資源,課堂學習效果主要取決于合作組織學習力的強弱。因此,在傳統課堂中被忽略的班組學習力的建設在新課堂里就顯得特別重要,它直接關系著合作學習的成敗。
建設富有活力的班組,提升班級學習力,緊扣“民主、規則、自治”三個要素是十分必要的。首先是民主。雷夫說:“第56號教室之所以特別,不是因為它擁有什么,而是因為它缺乏了這樣東西——害怕。”教室里有了民主和信任,學生才不會有恐懼感,才不會顧慮重重、戰戰兢兢。精神沒有了束縛,心靈得到了自由,學生的思想就活躍起來了。學生活躍了,課堂就活了,活起來的課堂就會不斷生成知識、創造精彩。其次是規則。民主的課堂也離不開規則,沒有規則的民主就是自由化。課堂上沒有規則,就會出現“活而虛”的狀況,這種課表面繁榮,實質空虛,“活”的背后透露著隨意和膚淺,是低效的課堂。在班組建設中,要反復進行自學能力、合作能力、質疑能力、展示能力和課堂學習常規的鍛煉,讓學習規則深入人心并內化成自覺行動,從而建立起與新課堂相適應的思想和行動支持系統。最后是自治。把班級和小組管理的權力交給學生,實行自主自治,這是手段也是目的。
課改的一個重要轉變就是“讓學”,即老師不能包辦代替學生學習,而是要把學習的權力和時間還給學生。盡管如此,這也并不意味著老師就完全不用教了。目前,大家都比較認同的方式是先學后教、以學定教、多學少教。我們認為,即使是施教,也要避免灌輸式、填鴨式或表演式地教,而是要啟發、點撥、激勵,調動學生的主體意識,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求知。
與施教相比,導學才是課堂教學的靈魂,“活而實”的課堂應該是學習的課堂。郭思樂教授這樣定義“教學”:“教學就是在教師的支持下,激起、強化、優化學生的自主學習的過程。”教學的重心在“學”上,教師的任務是“教學生學”,教師圍繞課堂的所有活動都應該變成學生自主學習的輔助力量。與傳授知識相比,教師在課堂上更需要做的是創設一種文化氛圍,建立富有活力的導學機制,吸引學生投入學習和創造之中,欲罷不能,興味盎然。
課改難,難不在于轉變觀念上,而是在于把觀念變成行動上。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絕大多數老師是認同的,但課改進行十多年了,走進課堂你會發現這種認同還是沒有充分體現到行動上來。是什么原因造成這種認識與行為相悖的狀況呢?我們認為主要是缺乏行動支持造成的,老師們處于“知道應該做,但不知道怎樣做”的狀態。從一些先進學校的課改經驗來看,課改初期借鑒較為成熟的教學模式不失為一種明智的選擇。
對于大多數教師來說,從師范教育的理論培訓開始到入職以來的課堂教學實踐,大家已認同并習慣了“教中心”課堂的組織與教學。習慣的力量何其強大,不是說改變師生就能一步跨入“學中心”課堂的。事實證明,借助一定的外力往往會使這種改變來得相對容易一些,而模式恰好就是這樣一種外力。對于課堂教學模式,我們更愿意把它理解為一個相對穩定的、具有可操作程序的教學行動系統。進入這個系統,師生就必須啟動與之相適應的行為方式,而這樣的一個系統正是我們克服習慣勢力,改變傳統方式所必須依靠的外力支持。
課改之路,沒有盡頭。課改和其他任何改革一樣,都是在發展的背景下堅持應該堅持的,舍棄應該舍棄的,改變應該改變的,而課堂教學無論怎樣發展,“活而實”始終是我們應該追求的目標。唯有如此,我們的課堂才能有意義、有價值。
·編輯 趙海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