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云 吳世馨
(貴陽市第二人民醫院神經內科,貴州 貴陽 550000)
?
共情技術對腦卒中患者抑郁狀況及認知功能的影響
周云吳世馨
(貴陽市第二人民醫院神經內科,貴州貴陽550000)
〔摘要〕目的探討共情技術對腦卒中患者抑郁狀況及認知功能的影響。方法選擇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在該院就診的腦卒中患者120例,隨機分成兩組各60例。對照組接受腦卒中的常規治療。觀察組接受腦卒中的常規治療,同時將共情技術應用于整個治療過程。結果干預3 w、6 w后,觀察組患者的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1),簡易智力狀況檢查法(MMSE)評分高于對照組(P<0.01)。干預6 w后,觀察組患者心理領域、生理領域、社會關系領域、環境領域評分高于對照組(P<0.01)。結論共情技術能夠緩解腦卒中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促進患者認知功能的恢復,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關鍵詞〕腦卒中;共情技術;焦慮抑郁;認知功能;生活質量
第一作者:周云(1964-),女,副主任護師,主要從事臨床護理、共情技術研究。
長期以來,臨床上對于腦卒中的治療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無法得到有效的改善,認知功能的改善狀況并不理想,患者的生活質量尚未得到顯著的提高〔1〕。因此需要有效的措施彌補治療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十分關鍵。共情技術是一種新型的干預模式,可有效緩解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從而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但是共情技術在腦卒中干預中的報道較少,本文旨在探討共情技術在改善腦卒中患者抑郁狀況及認知功能方面的作用。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在我院就診的腦卒中患者120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成兩組各60例。對照組男32例,女28例;年齡55~77〔平均(62.6±8.2)〕歲;腦出血33例,腦梗死27例。觀察組男31例,女29例;年齡53~79〔平均(63.1±8.7)〕歲;腦出血32例,腦梗死28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對照組:接受改善腦循環、營養支持、下調顱內壓、抑制血小板聚集等腦卒中患者的常規治療,同時積極控制患者的血壓與血脂水平。觀察組:接受腦卒中的常規治療,同時將共情技術應用于整個干預過程中。共情技術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①換位思考。患者由于對腦卒中缺乏足夠的認識,對疾病存在十分大的恐懼,容易產生焦慮抑郁的情緒。醫護人員應該理解并密切觀察腦卒中患者心理情緒的變化。對于出現焦慮抑郁情緒的腦卒中患者及時展開疏導溝通。②健康教育。通過視頻、廣播、手冊的形式向腦卒中患者及其親屬講訴腦卒中的發病機制、常見癥狀、預后康復等。指導腦卒中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作息習慣和飲食方式,按時服藥,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③共情體驗。在治療過程中,腦卒中患者可能會產生諸多疑問和顧慮,醫護人員不僅需要耐心傾聽,還要從腦卒中患者的肢體動作、言語中發現患者的問題,盡最大程度地解決腦卒中患者的疑問和顧慮、滿足患者的需求。
1.3觀察指標①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分:觀察干預前后兩組腦卒中患者SAS〔2〕評分的變化評價患者焦慮情緒的改善情況。②漢密頓抑郁量表(HAMD)評分:觀察干預前后兩組腦卒中患者HAMD評分〔3〕的變化評價患者抑郁狀況的變化情況。③簡易智力狀況檢查法(MMSE)評分:了解干預前后兩組患者MMSE評分〔3〕的變化來評估兩組腦卒中患者認知功能的恢復情況。④世界衛生組織生存質量測定量表簡表(WHOQOL-BREF)量表〔4〕:觀察兩組腦卒中患者生活質量的改善狀況。主要包括心理領域、生理領域、社會關系領域以及環境領域。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t檢驗、χ2檢驗。
2結果
2.1兩組SAS評分比較干預3 w、6 w后,觀察組患者的SAS評分(57.2±4.8)分、(51.9±4.1)分低于對照組的(64.2±5.0)分、(59.8±4.6)分(P<0.01)。干預前兩組SAS評分〔(68.4±5.7)分 vs(68.7±5.5)分〕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峽谷組HAMD評分比較干預3 w、6 w后,觀察組患者的HAMD評分(13.5±1.7)分、(8.2±1.0)分低于對照組的(17.8±2.1)分、(13.1±1.6)分(P<0.01)。干預前兩組HAMD評分〔(25.7±2.9)分 vs (25.8±2.8)分〕無統計學差異(P>0.05)。
2.3兩組MMSE評分比較干預3 w、6 w后,觀察組患者的MMSE評分(18.8±2.6)分、(24.9±3.3)分高于對照組的(17.1±2.5)分、(19.5±2.8)分(P<0.01)。干預前兩組MMSE評分〔(14.0±2.3)分 vs (14.2±2.4)分〕無統計學差異(P>0.05)。
2.4兩組WHOQOL-BREF量表各維度的評分比較干預6 w后,觀察組患者心理領域、生理領域、社會關系領域、環境領域得分都高于對照組。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WHOQOL-BREF量表各維度的評分比較,分,n=60)
3討論
據調查顯示,近些年我國腦卒中的患病人數不斷上升,嚴重威脅著人們的身心健康〔5〕。腦卒中的治療周期長,且治療效果并不理想,受到臨床的高度重視〔6〕。臨床調查發現絕大部分的腦卒中患者在就院治療期間都會存在焦慮抑郁的不良情緒,這會影響患者治療的依從性與治療效果,也會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腦卒中患者就院治療階段與醫護人員的接觸是最為密切的,因此做好護理工作顯得十分關鍵〔7〕。
共情技術是臨床護理中常用的護理技巧之一,其要求醫護人員在護理工作中更好地了解患者的內心感受和需求〔8〕,實施有效的護理工作,緩解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9〕,從而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增強治療效果,促進患者神經功能的恢復,進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10〕。研究發現共情技巧應用到臨床護理工作中能夠減輕患者的焦慮抑郁狀況、提升患者的安全感、調動患者的康復潛能、提高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11〕,同時也有助于提升醫護人員的職業價值感,具有十分高的臨床應用價值〔12〕。本研究結果表明共情技術應用于腦卒中患者的干預可有效緩解患者的焦慮情緒、抑郁情緒。
腦卒中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語言障礙、認知障礙和肢體功能障礙〔13〕,嚴重影響他們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質量。本研究還表明共情技術應用于腦卒中患者的干預可提高患者的認知功能。腦卒中是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的一種疾病。本研究顯示,共情技術應用于腦卒中患者的干預可顯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4參考文獻
1索巧云.共情護理對抑郁癥患者抑郁情緒和生活功能的改善作用分析〔J〕.醫藥與保健,2014;22(1):118.
2胡瑞燕,曾玉英.共情護理在降低ICU病人焦慮情緒中的效果〔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1;14(22):86-7.
3王鳳華.心理治療在改善腦卒中患者抑郁狀況及認知功能中的應用研究〔J〕.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2014;8(3):407-10.
4查文婷,楊學文,張昕熠,等.湖南農村空巢老年人生活質量及其影響因素〔J〕.中華老年醫學雜志,2014;33(9):1021-4.
5張法偉,王澤穎,蘭希福,等.缺血性進展性腦卒中與體溫變化的相關性分析〔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4;12(3):319-20.
6鄭宏忠,陳錦泳,何玉琴.中西醫結合療法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近期神經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3;11(2):254-5.
7Penprase B,Oakley B,Ternes R,etal.Empathy as a determining factor for nursing career selection〔J〕.J Nurs Educ,2013;52(4):192-7.
8謝曉穎,蔣榮泉,凌迎春,等.“共情護理”模式在抑郁癥患者護理中的應用及其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研究〔J〕.中國醫藥導報,2013;10(33):122-5.
9Lopez-Perez B,Ambrona T,Gregory J,etal.Feeling at hospitals:perspective-taking,empathy and personal distress among professional nurses and nursing students〔J〕.Nurse Educ Today,2013;33(4):334-8.
10秦嶺,王榮海.共情護理對脈絡膜黑色素瘤伴抑郁患者預后的影響〔J〕.南昌大學學報(醫學版),2013;52(9):73-4,77.
11彭司淼,李樂之.共情在臨床護理中的應用研究及展望〔J〕.護理學報,2012;19(18):4-6.
12馬洪霞,陳圣霞,李遵清,等.共情護理對抑郁癥患者抑郁情緒及生活功能的改善作用〔J〕.中國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志,2012;21(9):817-8.
13萬莉,謝莉玲.腦卒中患者康復現狀及三位一體的康復護理模式建立〔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34(22):6533-5.
〔2015-03-16修回〕
(編輯袁左鳴/滕欣航)
歡 迎 投 稿歡 迎 訂 閱
基金項目:貴陽市衛生局課題(〔2013〕筑衛科技合同字第08號)
〔中圖分類號〕R473.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202(2016)04-0855-02;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6.04.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