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雪英 陸啟峰 覃后繼 黃美金 丘海先 鄧鳳蓮
(右江民族醫學院附屬醫院感染科,廣西 百色 533000)
?
血漿置換聯合穴位注射治療對重型肝炎患者血清細胞因子的影響
覃雪英陸啟峰1覃后繼黃美金丘海先鄧鳳蓮
(右江民族醫學院附屬醫院感染科,廣西百色533000)
〔摘要〕目的觀察血漿置換聯合黃芪足三里穴位注射對重型肝炎患者血清白細胞介素(IL)-6、IL-8、腫瘤壞死因子(TNF)-α、內毒素(LPS)的影響。 方法將收治的60例重型肝炎患者隨機分為兩組A組29例,給予內科綜合治療及血漿置換治療;B組31例,在A組治療基礎上聯合黃芪注射液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療,每例患者共行血漿置換治療3次,分別檢測治療前及治療2 w后A、B兩組患者血清IL-6、IL-8、TNF-α及LPS的濃度,并與30例健康體檢者(C組)進行比較。 結果A、B兩組治療前IL-6、IL-8、TNF-α及LPS均高于C組(P<0.01);治療后A、B兩組血清IL-6、IL-8、TNF-α及LPS水平均較治療前下降,其中B組各項指標水平顯著下降(P<0.001),與C組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結論血漿置換聯合黃芪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療能有效改善重型肝炎患者炎性細胞因子紊亂狀況,促進康復。
〔關鍵詞〕重型肝炎;細胞因子;血漿置換;穴位注射
1右江民族醫學院附屬醫院急診科
第一作者:覃雪英(1968-),女,副主任醫師,碩士,主要從事重型肝炎的基礎與臨床研究。
細菌內毒素(LPS)和多種病原微生物刺激單核-巨噬細胞活化產生腫瘤壞死因子(TNF)-α、白細胞介素(IL)-6、(IL)-8等多種炎性細胞因子,彼此構成一個獨特的細胞因子和化學介質網絡,在重型肝炎發病機制中很受關注〔1〕。本文在內科綜合治療及血漿置換的基礎上聯合黃芪穴位注射治療重型肝炎患者,觀察治療前后血清TNF-α、IL-6、IL-8及LPS的變化規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2012年6月至2013年5月右江民族醫學院附屬醫院感染科收治的重型肝炎患者60例,男49例,女11例,16~49〔平均(36±4.1)〕歲。入選患者均符合2005年全國肝病會議肝衰竭診斷標準〔2〕,其中急性重型肝炎16例,亞急性重型肝炎8例,慢加急性重型肝炎12例,慢性重型肝炎24例。將患者采用隨機數尾數的隨機方法分為兩組:A組29例,男24例,女5例,平均年齡(35±3.6)歲,其中急性重型肝炎7例,亞急性重型肝炎4例,慢加急性重型肝炎5例,慢性重型肝炎13例;B組31例,男25例,女6例,平均年齡(36±4.5)歲,其中急性重型肝炎9例,亞急性重型肝炎4例,慢加急性重型肝炎7例,慢性重型肝炎11例;A、B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和疾病構成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A、B兩組患者總膽紅素(TBIL)、直接膽紅素(DBIL)、谷丙轉氨酶(ALT)、谷草轉氨酶(AST)、白蛋白(ALB)、PTA、NH3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1。選取30例年齡、性別與A、B組相匹配的門診健康體檢者作為正常對照組(C組)。
1.2入選與排除標準入選標準:①各種原因引起的肝衰竭,診斷符合2005 年全國肝病會議肝衰竭診斷標準;②凝血酶原時間在30 s以內;③合并0~Ⅰ期肝性腦病;④所選穴位無合并感染;⑤獲得知情同意的患者。排除標準:①合并Ⅱ期以上肝性腦病,不能配合穴位注射者;②凝血功能嚴重障礙、凝血酶原時間超過30 s;③有心、腦器官器質性病變;④所選注射穴位合并感染;⑤嬰幼兒、孕婦及年老體弱有暈針史患者。

表1 A、B兩組治療前各項液指標比較±s)
1.3治療方法A組:①保肝、退黃、防治各種并發癥;②交替輸入同型新鮮冰凍血漿及人血白蛋白;③維持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補充熱卡;④血漿置換術:在恒溫治療室內心電監護下行股靜脈插管,使用北京偉力血液凈化WLXGX-888型血液凈化裝置,建立體外循環,每次分離血漿量3 000 ml,血流速度80~100 ml/min,血漿分離速度為血流速度的25%~30%,并補充等量同型新鮮冰凍血漿,根據凝血酶原時間應用首劑肝素,應用地塞米松、非那根、鈣劑等預防不良反應,每例患者血漿置換治療三次。B組:在A組治療基礎上聯合黃芪穴位注射治療,方法為每次選取雙側足三里穴,一次性注射器2 ml抽取黃芪注射液(正大青春寶公司生產,批準文號:國藥準字Z33020179),準確取穴后回抽無血,將針頭緩慢推進并上下提插注射器待患者有酸、麻、脹等針感后注射藥液,每穴每次注射黃芪1 ml,每日1次,療程2 w。
1.4觀察指標與操作方法觀察A、B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2 w后以及C組空腹12 h以上外周血IL-6、IL-8、TNF-α、LPS的濃度。操作方法:A、B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2 w后抽靜脈血,C組采集空腹12 h以上靜脈血,每次5 ml,室溫靜置1 h,離心(3 000 r/min)5 min,取上清液,-20℃保存。LPS檢測采用鱟試劑的合成基質偶氮顯色法,試劑由上海伊華臨床學院科技公司提供;TNF-α、IL-6、IL-8、檢測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雙抗體夾心法,試劑由深圳晶美生物工程公司提供。
1.5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行t檢驗。
2結果
2.1各組血清細胞因子及LPS比較治療前A、B兩組血清IL-6、IL-8、TNF-α、及LPS的濃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都高于C組(P<0.001);治療后A、B兩組血清IL-6、IL-8、TNF-α、LPS水平均較治療前明顯下降(P<0.05),其中B組治療后上述各項指標水平顯著下降(P<0.001),與C組比較無差異(P>0.05),A組各項指標仍高于C組(P<0.05)。見表2。
2.2不良反應B組31例共行血漿置換治療93例,其中26例次出現不同程度手足及口唇麻木、胸部緊束感,血漿置換結束后上述癥狀逐漸自行緩解,20例次惡心、嘔吐胃內容物,6例次皮膚瘙癢及皮疹,最嚴重不良反應為5例次于每次血漿置換最后10 min左右自覺憋氣、呼吸不暢,所有不良反應經對癥處理后癥狀消失,并能堅持完成血漿置換治療。穴位注射治療過程6例次出現暈針、18例次局部疼痛、12例次注射部位出血,經對癥處理后癥狀緩解,所有患者均能堅持完成穴位注射治療。

表2 A、B兩組治療前后血清細胞因子及
與C組比較:1)P<0.001;與A組治療后比較:2)P<0.05;與B組治療前比較:3)P<0.001;與A組治療前比較:4)P<0.05
3討論
重型肝炎產生的機制極為復雜,主要機制可能如下〔3〕:①由肝炎病毒引起的原發性免疫病理損害;②細胞因子紊亂導致的繼發性損傷。近年來以TNF-α為核心的細胞因子網絡在重型肝炎發病機制中極受關注。TNF-α具有調節炎性反應、免疫應答、凋亡和抗病毒反應等多種生物學功能〔4〕,單核-吞噬細胞在細菌內毒素和多種病原微生物刺激活化,產生TNF-α、IL-6、IL-8等多種炎性細胞因子并處于紊亂狀態,繼而產生瀑布效應,導致肝細胞繼發性壞死〔5,6〕。可見,細胞因子網絡所介導的級聯反應是肝細胞繼發性損傷的重要環節,降低炎性細胞因子水平將有助于提高重型肝炎患者的搶救成功率。
血漿置換是目前廣泛開展的一種人工肝治療方法,通過機械性凈化原理凈化機體內環境,短期內在重型肝炎的治療中顯示較強的作用。此外,用于置換的新鮮冰凍血漿中含有大量的免疫球蛋白,可以改善患者的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功能,除去損傷細胞免疫的細胞因子,阻止疾病進一步發展〔7,8〕。然而血漿置換后機體不斷產生的代謝物質與致病介質重新分布于體液中,使得患者病情發生不同程度的反彈,防止或減輕病情反彈是血漿置換后重型肝炎治療成功的關鍵。
穴位注射具有療效可靠、經濟便捷等諸多優勢在肝病的治療中廣泛應用。穴位注射具有以下特點:①藥物作用增強:增加藥物在穴位內的循環作用,最大限度地發揮藥物效應;②具有針灸的功效:穴位注射同時發揮了針灸調整陰陽、活血化瘀、疏通經絡、補虛瀉實的功效;③保留經穴作用特點:發揮藥物、穴位及經絡的感傳作用;④發揮針、藥、穴協同作用。研究表明穴位注射能增強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從而增強機體免疫力〔9〕。眾多中草藥也在肝病的治療中發揮重要作用,黃芪是其中代表之一,黃芪為豆科植物蒙古黃芪或莢膜黃芪的干燥根,含有多糖、皂苷、黃酮類、生物堿等成分,益氣固表,調節機體免疫功能〔10〕,在臨床廣泛應用。研究表明,黃芪注射液具有正向調節輔助性細胞因子,調整各型細胞因子平衡及TNF-α表達,從而拮抗炎癥反應,改善疾病的預后〔11,12〕。足三里穴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按摩或針灸足三里有調節機體免疫力、通經活絡、扶正祛邪的作用。本研究結果顯示,B組患者治療后血清TNF-α、IL-6、IL-8及LPS的水平明顯低于A組,并接近正常,推測血漿置換聯合黃芪穴位注射治療清除炎性細胞因子效果優于單純血漿置換治療,提示血漿置換配合穴位注射有一定的協同作用,聯合應用效果更佳。
4參考文獻
1王宇明,湯影子.重型乙型肝炎發病機制研究進展〔J〕.傳染病信息,2008;21(2):68-70,94.
2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分會肝衰竭與人工肝學組.肝衰竭診療指南〔J〕 .中華肝臟病雜志,2006;14(9):643-6.
3竇獻蕊,胡海棠,劉燕芬,等.血液透析聯合血液灌流對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腫瘤壞死因子-α 及白介素-10 的影響〔J〕.實用醫學雜志,2009;25(10):1588-90.
4鄭青,梁寧.老年性骨質疏松患者血清細胞因子水平與OPG/RANKL/RANK軸的相關性〔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17):3651-3.
5Shimada M,Yamashita Y,Tanaka S,etal.Characteristic gene expression induced by polyurethane foam/spheroid culture of hepatoma cell line,Hep G2 as a promising cell source for bioartificial liver〔J〕.Hepatogastroenterology,2007;54(75):814-20.
6Naruse K,Tang W,Makuuch M.Artificial and bioartificial liver support:a review of perfusion treatment for hepatic failure patients〔J〕.World J Gastroenterol,2007;13(10):1516-21.
7Stadlbauer V,Wright GA,Jalan R.Role of artificial liver support in hepatic encephalopathy〔J〕.Metab Brain Dis,2009;24(1):15-26.
8Inoue K,Kourin A,Watanabe T,etal.Artificial liver support system using large buffer volumes removes significant glutamine and is an ideal bridge to liver transplantation〔J〕.Transplant Proc,2009;41(1):259-61.
9張偉偉.穴位注射α-干擾素對慢性乙型肝炎T淋巴細胞亞群的影響〔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21(21):2339-41.
10陳育,吳曉勇,張智偉,等.九種中藥多糖含藥血清對小鼠腹腔巨噬細胞釋放細胞因子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15):3659-62.
11鄧戀,胡祖榮,陳祥楠,等.黃芪注射液對婦科腹腔鏡手術患者圍術期白細胞介素水平的影響〔J〕.廣東醫學,2012;33(10):1476-8.
12李娟,張毅,劉永琪,等.黃芪多糖對肺纖維化大鼠細胞因子及肺組織病理結構的影響〔J〕.時珍國醫國藥,2011;22(7):1684-5.
〔2014-06-11修回〕
(編輯安冉冉/曹夢園)
基金項目:百色市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計劃項目 (No.百科計20120123)
〔中圖分類號〕R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202(2016)04-0892-03;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6.04.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