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連云港市夾山中心小學(222132) 尹世成
淺談語文作業的有效設計
江蘇連云港市夾山中心小學(222132) 尹世成
布置作業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適量的、啟發性的作業,不僅可以鞏固和拓展學生的知識,還能夠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因此,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布置符合學生年齡特點、新型、有效的作業,從而使學生對語文產生興趣,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小學語文 作業設計有效性學習興趣創作型實踐型調查型
布置作業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課堂教學的有效延伸,能夠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擴大學習的知識面。同時,作業對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為學生的智力發展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專家說過:“如果小學生每天都堅持寫作業,那么到期末的時候,他就會記住90%左右之前學過的知識。如果他每天只聽課不寫作業,那么到期末他只能記住20%左右。”如此可見,作業在教學中的重要性。那么,語文作業該怎么布置呢?《語文課程標準》提倡打破學科的限制,把豐富多彩的童年和學習生活還給學生。因此,教師可根據平時的教學經驗,將新的教學理念與學生的實際情況相結合,設計多種形式的語文作業,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傳統的作業形式由教師設計多道語文題,或發放語文試卷給學生,學生往往被動地接受,應付完成,抄襲的現象時有發生。所以,教師要根據語文課的特點和學生愛表演愛玩的天性,設計一些自編自演的題目讓學生來完成。
例如,在講授《狼和小羊》一課之后,為了讓學生加深狼吃小羊時的一些語言、動作和神態,我將學生分成五個小組,每個小組分別在課后自行編排舞臺劇‘有的小組制作了道具,如畫了狼和羊的圖畫,做成帽子戴在頭上;有的還特意用被單、墊子設計了狼的披風和羊的衣服等。通過排練,學生不僅熟悉、鞏固了課上所學的生字,而且通過惟妙惟肖的表演,深入了解了狼和羊的內心活動,把狼為了吃到小羊的兇狠、狡詐、不講道理的語言、神態表演得淋漓盡致,將小羊的善良和據理力爭的形象也表現了出來。這類創作型的作業大大地提高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表演能力。通過對課文內容的再創作,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在自我表演中,使內在的東西形象化,學生的語言能力得到鍛煉,同時培養了學生對惡者的痛恨和對弱者的同情。創作型的作業活潑而沒有約束,每個學生都非常喜歡,積極參與。
語文是生活的語文,教師讓學生親自動手,親身體驗,實踐是將語文知識和生活技能聯系在一起的紐帶。教師讓學生親自動手、親身體驗,通過觀察、思考和總結,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當中,能夠開闊眼界、拓展思維,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通過實踐活動,將生活中的事物直接或間接地作用于學生的各個感官,為學生認知活動、思維活動以及情感活動提供豐富的源泉。因此,語文作業的布置要摒棄以往伏案寫寫的機械形式,設計充滿趣味的實踐活動,使作業回歸自然。
例如,在講授《秋游》一課時,書中描寫了一些秋天的景色,如藍藍的天空、白白的云朵、黃色的稻子、紅色的高粱,白色的棉花,還有小朋友們的嬉戲……由此,我想到了給學生設計“尋找秋天的顏色”的實踐型作業,讓學生去親近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學生聽到可以到戶外去尋找秋天,高興得手舞足蹈。第二天,學生果然帶來了黃色的落葉、紫色的花瓣,紅色的楓葉……還有的學生帶來了金黃色的大豆,每一張小臉都洋溢著滿足的笑容。于是,我趁機讓學生設計制作一幅秋天的圖畫。這樣的實踐型作業,學生做得輕松愉快,不僅帶著興趣完成了作業,還體驗到了自然的美好。同時,為學生將語文知識與實踐相結合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體會到實踐與生活緊密聯系,使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得到了很大的展示,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動手操作能力。
為了讓學生能夠進一步認識我們的世界,了解我們身邊的大事小情,可以設計調查型作業,讓學生融入社會,體會生活美好的樂趣。例如,在《走,我們去植樹》課文的學習時,學生已經能夠大概理解植樹的重要性,明白多植樹才能抵擋風沙,綠化沙漠的道理。于是,我給學生布置了這樣的作業:以五個人為一組進行家鄉環保方面的調查。調查內容有空氣污染、垃圾處理、污水處理、噪音污染等方面,每個小組選擇一個方面進行調查,可以通過看各種報道、采訪父母親屬、觀看視頻資料等途徑,再將調查后形成的結果進行分析研究,總結問題,探索解決的辦法。這種作業形式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基礎上,增加了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社會之間的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總上,教師要改變以往的作業模式,使作業不再成為學生的負擔,而是學生學習的樂趣和享受,從而使學生對語文產生興趣,培養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特約編輯木清)
G623.2
A
1007-9068(2016)2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