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鹽城市亭湖區南洋小學(224100) 王根娣
對數學有效教學的思考
江蘇鹽城市亭湖區南洋小學(224100) 王根娣
天真活潑的小學生,怎樣去發現、感知數學,最終接受并掌握數學,這是需要教師一再深入探討的問題。教師在實施教學過程中,要清楚地把握學生的認知基礎、探究需求,才能因勢利導,進行有效教學。
數學教學探究動手操作組織興趣抽象直觀
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陣地是課堂。因此,教師要進行有效教學,創設適合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和主動探究問題的意識,使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獲得不同的發展。
數學學習的目的是為了能夠應用于生活,為生活服務。因此,教師要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主動地進行新知識的探究,并在生活中自覺地應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真正發現數學的本質和規律。
現今使用的數學教材,每一課都設置了學生感興趣的主題圖,努力讓數學課堂回歸到實際生活中去。如果教師能創造性地利用教材中提供的素材進行教學,學生會覺得學習數學很有趣,不枯燥。例如,課堂教學中,我出示問題:“商店有55元的襯衣、50元的T恤、45元的褲子、40元的裙子,給你100元錢,你打算給媽媽買什么?有幾種買法?該如何選擇?”學生爭先恐后地說出了自己的買法:給媽媽買一件襯衣、一條褲子剛好100元,因為媽媽不喜歡穿裙子;給媽媽買一件T恤和一條裙子,共花90元,因為媽媽穿上裙子更漂亮;給媽媽買一件襯衣和一條裙子,共花95元,再用剩下的5元給媽媽買一雙手套……聽著學生的回答,我高興地說:“同學們真了不起,不僅說出了自己的買法,而且說出了為什么買,錢花得真值啊!”……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數學,既使學生體會到數學源于生活,又讓他們的數學思維得到了培養。
《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自主探索、動手操作、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努力給學生提供探究的機會,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數學的知識與規律。
數學家波利亞說過:“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都是由自己去發現?!苯處焺撛O的情境一定要符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進行新知識的引入、滲透。課堂教學中,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讓學生進行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教學“同分母分數加減法”時,我讓學生觀察分餅的情境圖,解決“爸爸比媽媽多吃了多少張餅”的問題。學生觀察、思考后,列式為我根據學生已有的加法經驗,直接提出問題:“這個算式可以直接相減嗎?”然后讓學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自主探究算法。學生通過合作交流,運用集體智慧,把加減法兩個算式的共同點找出來。最后,我引導學生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出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這樣教學,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教師的組織教學有很大關系。小學生天性好動、好爭、好比,容易融入有趣的活動中。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可通過“開火車”口算、小組比賽、“闖關”等形式的活動,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這樣教學不是華而不實、擺花架子,而是把握有效的組織形式,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真正提高了教學的有效性。如有三道練習題,分別為口算題、筆算題、合作算題,我將其設計成迷宮“闖關”的形式:“誰能夠先通過三關,誰就能走出迷宮。依次完成練習,看看哪位同學和哪個組的同學先完成。”……實踐證明,這樣富有挑戰性的練習形式,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數學教學要讓學生動手操作”,這樣既能讓學生感受到動手操作的快樂,又提高了他們的探究能力。例如,在教學“搭一搭”時,我將學生按同桌分組,讓他們共同合作用簡單的學具搭建立體圖形。學生對這樣的動手操作很感興趣,積極地進行嘗試,發揮創造力搭建出了許多形狀各異的立體圖形。由此可見,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多地設計一些學生可以動手操作的活動,讓學生可以邊動手邊動腦。這樣既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突破了教學難點,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課堂教學中,教師不管采用哪種手段和方式,只要讓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學習,就是好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得到了不同的發展。
(責編杜華)
G623.5
A
1007-9068(2016)2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