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樂業縣同樂鎮武稱小學(533200) 陳慧條
如何實現數學與生活的有機結合
廣西樂業縣同樂鎮武稱小學(533200) 陳慧條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作為教師,可以先在創設的問題情境中引入新課,后在創設的生活場景中演練學習及在創設的生活畫面中揭示規律并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以達到數學與生活的有機結合。
數學生活有機結合
新的《小學數學課程標準》中要求“課程內容要貼近學生的生活,有利于學生經驗、思考與探索”。由于我們面對的小學生對事物的認知不夠健全,還是以形象思維為主。所以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教師應在學生現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實現數學與生活的有機結合,從而讓學生樂學數學、會學數學、會用數學,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得以提升。下面筆者談談在數學教學中的一些做法與嘗試。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為學生創設一些問題情境,利用學生熟悉的數學實例為新課教學作鋪墊,使得新舊知識銜接更自然。例如,教學“認識幾分之一”時,教師可創設學生喜聞樂見的春游分食品的情境,教師問:有18瓶水,平均分給9個小孩,每人得幾瓶?學生們異口同聲地說道:“2瓶。”再把27個小蛋糕平均分給9個小孩,每人分得幾個?“3個。”在學生們情緒高昂的時候再問:“現只有一個大蛋糕,要平均分給同去的語文、數學老師,每位老師分得幾塊?”此時教室里一片安靜,學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后,有的說:“老師,一個蛋糕平均分給2人,每人分得半塊蛋糕。”教師借機引入新課:“半塊蛋糕用什么數表示?那么,能不能用一種新的數表示呢?”……這樣教學,學生會興趣倍增,很快投入到新知學習中。
有些教學內容,單靠講解,即使費盡口舌,學生還是滿頭霧水,倒不如設計一些場景讓學生參與演練,親身體驗,往往能收到化難為易、化枯燥為生動的效果。例如,教學“相遇問題的應用題”時,先讓兩位學生上臺演示相向運動的各種情況,讓學生對相遇問題的關鍵要素“兩地”“相距”“相向”“相遇”“同時”“速度”“運動時間”等有了感性認識后,再進行相關問題的學習。這樣,學生學習起來就會感到思路清晰,得心應手。
數學知識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而小學生的認知特點是以直觀認識為主。那么,如何使數學知識成為學生們看得見、聽得懂的現實呢?這就需要教師創造性地將知識融于生活中,再現知識的“原型”,讓學生更好地學習數學。例如,在教學“整數減法中連續退位”時,先創設這樣一個畫面:小東要買一顆7分錢的紐扣,他身邊沒零錢,怎么辦?生說:“給1角錢去找。”“沒有角票呢?”生說:“給1元去找。”此時,教師可以抓住契機,讓學生們討論付1元錢后的找法,這樣學生也就明白了數學中連續退位減法的算理。又如,教學“一個數加上(減去)略小于整百整千的數的簡便算法”時,學生容易把“多加的減去、多減的加上”搞混,怎么樣才能使學生易于接受呢?筆者利用了生活中數學知識的“原型”——付款中的“付整找零”現象,在課堂上創設了這樣的一組畫面:媽媽原有243元錢,這個月獲加班費98元,現在她一共有多少元?讓學生來表演發錢的情境,發給“媽媽”1張面值100元的錢,“媽媽”找回2元,讓學生按“原有——收入——付出”口述后寫算式:243+100-2,從而讓學生明白為什么要多加的減去。同樣教學“341-196=?”時,可作如下設計:媽媽有341元,買電磁爐用196元,付給營業員兩張100元,找回4元,使學生明白為什么多減的要加上的道理。
學好數學就是為了更好地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學習過程中,應多讓學生動手實踐,讓他們真正悟出數學既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體會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價值。例如,對于“把一塊棱長0.6米的鋼坯,鍛成橫截面邊長是0.3分米的長方體鋼材,鍛成的鋼材有多長”這類題目,學生感到很費解,于是筆者在課前讓學生準備能捏成任意形狀的一大塊橡皮泥,讓他們先把橡皮泥捏成正方體后,再把這塊橡皮泥捏成一個橫截面是正方形的長方體,然后再捏成圓柱體、球。在學生捏的過程中,可讓他們思考:捏的過程中橡皮泥的形狀變了,但什么沒變?這樣就抓住了這道題的本質——體積不變,明確這點,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總之,作為數學教師,應將數學與生活有機結合起來,不斷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使學生學會用數學的思維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并能運用數學知識美化生活,進而形成樂于探索和創新的科學精神。
(責編黃春香)
G623.5
A
1007-9068(2016)21-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