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能婷
(江蘇省儀征市棗林灣學校 江蘇儀征 211400)
如何有效地解決小學音樂教學中出現的問題
高能婷
(江蘇省儀征市棗林灣學校 江蘇儀征 211400)
音樂,是人類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藝術形式之一,是人類通過有組織的音響實現思想和感情的表現與交流必不可少的聽覺藝術,是人類精神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教學,本身就是一種創造性的思維活動。最好教的是死知識,教者只需“照本宣科”,但效果也是最差的;而最難教的則是最活的“教學教法”,即教會學生用最短的時間、最少的精力,學會最多的知識的方法。
識譜教學節奏教學
從兩位教師的一段對話說起……
教師A:我現在都不知道怎么教音樂了,問學生喜不喜歡唱歌,她們都答喜歡,但從課堂上根本看不出學生怎樣喜歡,讓他們認譜,還要數手指頭,唱歌又不唱,不論要他們做什么都做不了,播放多媒體他們都沒興趣……
教師B:是哎,現在的學生啊,根本對音樂就沒興趣,不喜歡識譜,又拍不出節奏,……
從上面兩位教師的對話中我們了解到現在音樂教學的現狀很不樂觀。由于種種原因,學生往往喜歡音樂,卻不喜歡上音樂課。這是一個較為普遍的現象,也是貫徹新課標的一個障礙。本人也是在音樂教學的一線崗位,對上面兩位教師的對話深有同感,但細想想還是因為我們沒有很好處理音樂課中突出的幾個難題的解決,讓學生覺得音樂很難學。
那么,小學音樂教學中的突出問題有哪些呢?就我自己近年來的教學實踐與同行探討,得出以下幾點,并就以下幾點談談我的解決方法:
識譜教學是音樂知識技能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識譜能力既是音樂能力中的特殊技能之一,又是學習音樂的重要基礎。但在實際教學中,它又始終是一個困擾音樂教學的突出問題。由于低年級不要求學習歌譜,一般都是在三年級這一階段開始接觸歌譜,所以導致學生在識譜這方面有困難,這時如果教師直接讓學生死記硬練,肯定會導致學生對歌譜學唱產生畏懼心理,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對音樂可產生厭惡之感。最多學生也只能夠認識一到兩個音,甚至有的學生還要通過掰手指來計算這個數字唱什么。可見識譜過程對于很多學生來說,就像一條條無法跨越的鴻溝。而對于教師來說也是非常頭疼的一件事。
但如果我們教師在教學中清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分階段階梯式訓練進行識譜教學的話,就會調動學生識譜的主動性、積極性,從而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便消除了畏懼心理,提高認譜的能力。分階段階梯式訓練進行識譜教學是我近年來最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主要是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和新課標要求摸索出來識譜教學中行之有效的一些基本過程和策略使學生從來不識譜到能進行簡單的樂譜試唱。
分階段就是把三至六年級按中高年級劃分,當然也可以把學年按學期劃分;階梯式主要是在分階段的基礎上進行。
例如:我在三、四年級教學中,經常采用以先聽、唱,在熟悉旋律的基礎上再進行識譜教學。像《捉泥鰍》這首歌曲旋律非常好聽,學生往往在初次欣賞后就產生一種迫切想唱的欲望。這時就抓住學生興趣萌芽的時機,進行歌曲學唱。在反復熟悉旋律后再學唱歌譜,學生明顯感覺到識譜難度降低,信心隨之增強。到了五、六年級時,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識譜后,對1234567已經熟悉了,可以讓要求學生先練唱歌譜,然后再跟著教師的鋼琴彈奏唱譜從而達到學唱歌曲的目的。
但要注意,在學生練唱歌譜時教師可以不要作統一要求,可根據學生不同能力做不同要求,并時刻注意他們的進步,哪怕是多唱一句歌譜的進步也給他們鼓勵、表揚,這樣孩子們就不會對練唱歌譜有壓力了。
因為將音樂知識技能的學習置于學生能夠感受到理解的音樂意境與藝術形象中,比脫離音樂形象的枯燥訓練更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另外,樂器引進課堂也是識譜教學的最佳實踐活動,學習器樂演奏的過程,同時也是識譜的過程。使學生不僅能正確地奏出樂譜中各種音符,還能通過反復地聽音樂訓練,使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建立準確的音高概念,有效地增強識譜能力。
節奏是音樂的生命,是音樂生命力的源泉,是音樂中最重要的因素。著名音樂教育家達爾克洛茲認為:“音樂的本質在于對情感的反應,人類通過身體將內心的情緒轉化為音樂,這就是音樂的起源。在當今音樂節奏教學中,許多學生對音樂中的節奏只是一種數字、數學式的機械反應,感受不到節奏的流動感,更無法感受和體現音樂的美感。孩子難于理解節奏,但孩子對節奏卻是敏感的,節奏就存在于我們的周圍生活中,因而要讓孩子理解節奏,對節奏感興趣,必須從現實生活入手,挖掘節奏,尋找節奏。
1.利用孩子的天性模仿節奏。
老師拍一節奏,讓學生重復拍出,這是一個純節奏訓練。在開始練習時,用學生最經常接觸到的比較熟悉的節奏型作為入門手段。實踐證明,這樣的練習是行之有效的。它既便于學生模仿,又能幫助學生了解節奏在他們日常生活中的位置和意義。
2.利用學生的游戲拍擊節奏
例如:對比×— | × × | ×× ×× | ×××× ×××× |時值長短時沒有什么概念,可以讓學生進行開火車游戲來模仿:嗚—, 哐,哐 ,哐砌 ,哐砌 , 轟隆轟隆,這樣學生會很快就區別開了,并且再碰到這些節奏時也能熟練地演奏了。
3利用流傳的兒歌說節奏
例如:節奏×× ××| ×-|,學生會混淆兩種節奏型,控制不住后面二分音符的時值,這時可以利用學生流傳的兒歌:一二山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沒打著,打到小松鼠,松鼠有幾只,讓我數一數。
4.利用各種動物的叫聲表現節奏
在課堂教學中,從模仿動物叫聲這一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入手進行節奏訓練時,學生們的興趣非常濃,因為這些聲音都是他們比較熟悉的,具有直觀的聲音形象,因而他們很容易地就掌握訓練內容,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公雞叫:× ×| ×- | 喔 喔 喔-;知了叫:×· × |×·× | 知· 了 知· 了;綿羊叫:×- | ×- | 綿- 綿-;
5.利用認識拍號感受節奏
例如:認識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在聽音樂中告訴學生這是幾拍的,讓學生自己對節奏的感受和理解用優美的動作表現出來,這種表現自如、靈活、不用老師教,老師只不過加以引導。如拍手、拍腿、跺腳、奔跑、點頭等等。
總之,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在各個環節下功夫,組織好音樂課的教學,用符合學生發展特點的認知和規律進行教學,這樣學生才會真正喜歡音樂課。
[1]2011年新音樂課程標準
[2]劉利萍《識譜教學小竅門北京》中小學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