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利
(河北省臨漳縣孫陶學區西蘆小學 河北邯鄲 056600)
對語文問題意識培養之我見
張 利
(河北省臨漳縣孫陶學區西蘆小學 河北邯鄲 056600)
新課程呼喚教師教學觀念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在學習,從而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問題意識是創新精神的搖籃”,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關鍵在于問題意識的培養。而現實中學生問題意識的缺失已成了不爭的事實,我深深感到語文作為一門重要的人文學科,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不僅十分必要,也是大有可為的。
所謂問題意識,是指人們在認識活動中,經常意識到一些難以解決或疑惑的實際問題及理論問題,并產生一種懷疑、困惑、焦慮、探索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又驅使個體積極思維,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思維的這種問題性心理品質,稱為問題意識。問題意識不僅體現了個體思維品質的活躍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維的獨立性和創造性。強烈的問題意識,作為思維的動力,促使人們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真至進行新的發現---創新。心理學理論中一個極其重要的觀點是:科學上很多重大發明與創新,與其說是問題的解決者促成的,毋寧說是問題的尋求者促成的。伽利略對亞里士多德“自由落體定理”的科學修正及創新,非常清晰而準確地說明這一問題存在的僅有伽利略一人。就像每人都看到過成熟的果子從樹上掉下來,但沒有誰能像牛頓那樣思考:蘋果為什么會從樹上往下掉?正是由于牛頓的這個問題才創立了萬有引力定律。這些理論與實踐,非常有力地證明了一個簡單卻是十分重要的命題:一切創新都始于問題的發現,而發現問題又源于強烈的問題意識。所以沒有問題意識,創新精神及創新活動將成為無本之木。
高度肯定和重視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為中外學者所共識。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子就要求自己和學生“每事問”,他高度評價問題的價值及意義,認為“疑是思之始,學之端”。宋代著名學者陸九淵說:“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這是對問題意識作用的充分肯定。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得更生動形象,他在一首詩里寫道:“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人力勝天工,只在每事問。”國外也有很多學者極大推崇問題及問題意識。蘇格拉底認為,問題是接生婆,它能幫助新思想誕生。愛因斯坦也強調:“發現問題和系統闡述問題可能是比得到解答更為重要”。
那么,怎樣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呢?
學生的認知結構中必須有適當的基礎知識,才有可能對新知識產生好奇、渴望。掌握一定量的知識是產生問題的前提,古人說:“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豈,必浚其泉源。”博采眾長,涵攝百家,這是問題意識產生的前提。郭沫若推翻陳見,橫空出世,為曹操和武則天翻案,首先得益于他博大精深的歷史知識。因此,我們要教育學生端正學習態度,尊重前輩和他人的研究成果,努力學習汲取營養。只有學好課內知識,又進行廣泛的課外閱讀,不斷地拓寬自己的知識面,豐富自己的文化涵養,才能厚積薄發同期敏捷的思維,產生各種真知灼見,從而質疑問題。如果不學無術,卻指望“天上掉下一個林妹妹”,一下子具備了強烈的問題意識,那是不節實際的幻想。
青少年思想活躍、求知欲旺盛,對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這就是問題意識的種子。然而,這顆種子能否萌發,取決于是否有一個適宜環境和氣氛。在大力提倡培養學生的主體性、發揚教學民主的今天,“師道尊嚴”仍蟄伏于許多人的思想深處,學生對老師既敬又畏,教師永遠是正確的,對本書質疑、向老師發問,便是對老師不敬,便是沒有好好聽講,便是搗亂、鉆牛角尖,換來的是教師的不屑、不耐煩甚至諷刺挖苦,于是課堂上便只剩下教師的聲音了,久而久之,學生也就沒有問題可問了。導致大部分學生能學不能問,會學不會問,只學不問。相反,如果教師能民主、平等地對待學生,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提問,鼓動學生求新求異,正確對待學生的提問,不譏諷、不嘲弄,挖掘其可貴之處,保護學生的積極性,建立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這就為問題意識這顆種子的生長提供了充足的陽光、水分、適宜的土壤,使其重要發芽、開花結果。
批判性思維就是不相信權威,敢于在既定理論、觀點方面進行質疑,突破常規定型模式,超越傳統理論框架,把思路指向新的角度、新的領域。開發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需要在教學中鍛煉學生的各種思維,關鍵在于排除學生思維定勢的干擾,引導學生變換角度去思考問題。如,閱讀教學中,除正面分析字詞句段篇的運用外,還可啟發學生思考,如果不這樣寫將會怎樣;甚至根據文章內容,讓學生設計出與范文不同的思路來進行比較;也可利用教材進行補充情節的訓練或改變主題的訓練。作文教學中,審題時提供有思考價值的材料,讓學生多角度的去思考,要求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立意,如對“守株待兔”、“班門弄斧”等寓言的多種理解;也可以意設計一些正向與逆向思維的作文題讓學生去思辨,如“知足者常樂”與“不知足者常樂”等。
開發學生的批判思維應鼓勵學生挑戰“權威”。受中國傳統思想的影響,學生往往把教師和教材看作是知識的權威,一味迷信。“老師說的”、“書上寫的”成了他們的口頭禪。我們老師應引導學生挑戰“權威”,讓他們反思作品中的人物、結構、語言、思想、情感,從而開發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形成自己具有個性的解讀。
1.創設問題情境,點燃思維火花
問題情境是指個人所面臨的刺激模式與個人的知識結構所形成的差異,也就是呈現在人們眼前的事物所具備的條件超過人們已有知識經驗的范圍而構成的問題條件。在教學過程中中,教師可利用教材中某些現象和事例的矛盾關系,設疑發問。喚起學生注意并產生積極探求問題答案的心理,控制和調整學生的思維方式,由淺入深,揭示事物間的必然聯系。
2.營造合作氛圍,實現思維交鋒
課堂教學是一個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多邊合作的活動過程。營造課堂合作氛圍,既是課堂教學本身的客觀要求,又是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有效策略。在教學目標的制定上,教師應晝尊重學生意見,了解他們知識結構的現狀和學習心理的需求;在教學過程中,要經常進行心理互換;在教學活動中,留給學生一塊相當充裕的自由活動的天地,根據教學任務的不同,把問題提給學生。
新課程改革是重要的是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的培養,培養創新精神應始于問題意識,問題意識是思維的動力,是創新精神的基石,問題意識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切入點。我們教師只要平時的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我們就能欣喜地聽到學生創新之花慢慢綻開的聲音。
[1]易松洲.新課標下的語文綜合性學習模式[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4.(04)
[2]全素清,袁俊財,趙敏,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探索[J].甘肅教育.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