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新曉 陳殿兵
?
美國“國家教育技術規劃(2016)”的研制模式及特點研究
楊新曉 陳殿兵
(浙江師范大學 教師教育學院,浙江金華 321004)
美國政府于2016年出臺的“國家教育技術規劃”是其基礎教育在“互聯網+”背景下進行轉型的積極嘗試。文章在探究美國“國家教育技術規劃(2016)”的研制模式遵循標準化的研制程序、采用聯盟式的研制機制及“實證”+第三方評估的研制方法等的基礎上,分析出該規劃具有政策引導、層層推進;多元共建、全民共享;質量優先、凸顯正義等特點。剖析美國“國家教育技術規劃(2016)”的研制模式及特點,可以為我國教育領域全面制定、實施“互聯網+教育”的發展戰略起到借鑒作用。
“國家教育技術計劃(2016)”;互聯網+;研制模式;基礎教育;美國
為了進一步提升基礎教育的質量,保證美國基礎教育各項舉措的落實,美國政府于2015年年底出臺了《讓每個學生都成功法案》(,ESSA)[1]。其中,“互聯網+教育”時代的基礎教育公平和教育資源的均衡問題是美國政府及社會各界主要關注的問題。為此,繼1996年、2000年、2004年、2010年先后出臺教育技術規劃之后,美國于2016年1月第五次發布了“國家教育技術規劃(2016)(National Education Technology Plan, 2016,NETP 2016[2])”,并將其目標定義為“迎接未來學習—重思教育技術(Future Ready Learning: Reimagining the Role of Technology in Education)”。該規劃經國會批準已經在美國正式實施,為美國基礎教育領域內數字教育和智慧教育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有效保障。
當前,我國教育也進入了“互聯網+教育”的智慧教育時代。早在2012年3月,教育部就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3]提出,到2020年,要形成與國家教育現代化發展目標相適應的教育信息化體系,基本實現所有地區和各級各類學校寬帶網絡的全面覆蓋。構建開放、平等、協作、共享以及強調用戶體驗的互聯網思維,在為教育教學理念、教育教學方式和教育教學實施帶來挑戰的同時,也對中國科學技術在基礎教育領域內的改革和發展應該建立何種模式、秉持何種理念等提出了新的現實訴求。因此,探究、剖析美國最新國家教育技術規劃的研制模式及特點,可以為我國教育領域全面制定、實施“互聯網+教育”的發展戰略起到借鑒作用。
1 出臺的背景
(1)國際層面
教育資源的均衡和教育公平問題是當今世界范圍內教育領域仍然普遍存在的問題。雖然世界各國為此做出了種種努力,但2012年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機會喪失:學生留級及學生流失的影響》的報告中依舊指出[4],“依靠公立的辦學體系和傳統常規的課堂教學模式,大多數發展中國家根本沒有足夠的資源為其青少年和成年人提供中等教育和終身學習的機會”。世界各國應當嘗試利用先進的網絡與通信技術、采用靈活的教育方式和課堂方式來實現基礎教育的有效供給。美國作為世界上信息技術的領軍國家,加強在教育領域內的科技與技術運用,是其促進教育改革與發展、提升教育公平的重要理念和舉措。然而,在具體的教育技術運用的實踐中,還存在著學生數字素養鴻溝加深、有效技術項目缺失、網絡資源機會不平等、教師教育技術能力較弱等一系列問題,從而影響著互聯網+背景下美國教育質量的提升和轉型。
(2)美國國內層面
美國提升基礎教育質量、為學生升學與就業做好準備的系列改革舉措(如核心課標準、PARCC評價標準等的制定與實施),為美國基礎教育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為了保障改革舉措的順利實施,奧巴馬政府通過了《讓每個學生都成功法案》,進一步保障基礎教育的質量與標準。該法案中明確提出要運用教育技術手段,為每個學生的成功助力。以此為背景,美國通過了新的國家教育技術規劃,以便為學校、教師如何使用教育技術促進學生的學習提供相應的國家目標和計劃。“國家教育技術規劃(2016)”明確指出,科技在學生學習和實現知識的有效轉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提升師生關系、更新教學內容、促進教育資源的合理分布、多樣化教學方式,進而促進教育公平的有效實現。因此,每個教育者都應當了解、掌握、實踐相應的教育技術,每個教育機構也應當提供相應的教育資源,來幫助每個學生獲得成功。
2 內容框架
美國聯邦教育部頒布了最新的國家教育技術規劃——“國家教育技術規劃(2016)”。新規劃以學生學習、教師教學、中小學管理、課業評價、基礎設施等五個層面的教與技術為核心,建立了教育技術在基礎領域內持續發展的科學體系。
①在學生學習層面,新規劃聚焦教育資源的均衡和教育公平問題,指出要通過開發、提升技術應用軟件、技術設備、教育技術資料以及教育網絡環境,縮減學生基于種族、民族、性別、語言、宗教、社會地位、地理因素等而形成的教育不公平鴻溝,實現教育技術的教育正義。
②在教師教學層面,新規劃認為教師應當具備教育技術意識,運用教育技術開發教學方式和手段,以有效提升其教學的有效性。這不僅要求教師掌握相應的知識和技能,同時要求與學生學習相關的所有人員和機構(如圖書館及其管理人員等)都應朝著構建有利于學生學習的教育技術體系方向努力。
③在中小學管理層面,中小學管理者首先要在教育技術能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層面形成共識,并采取相應的措施、制定相應的計劃,保證教育技術的相應理念在實踐中得以貫徹執行,讓每個學生從教育技術的發展中受益。
④在課業評價層面,新規劃指出,以教育技術為支撐的數字化課業評價方式及體系可以通過及時、準確的反饋體系,為教師、家長、學生提供學習有效與否的證據,從而促進學生學習。
⑤在基礎設施層面,新規劃指出教、學評價的有效實施離不開基礎設施的發展與完備。這首先需要在電子設備、網絡覆蓋率及網速方面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保障,以滿足他們隨時隨地都可以無阻地進入和使用的需求。除此之外,也應提供數字化的學習資料,如音頻、視頻等,以及互聯網+時代知識和技能等專業發展機會和資料等。
形成共識、制定行動計劃,保障所有學習者都能公平、公正地享受并利用互聯網+背景下教學信息化所帶來的教育機會和資源,促進個體發展和成功,以便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競爭中保持競爭優勢,是美國國家發展計劃中的首要任務之一,也是美國“國家教育技術規劃(2016)”的核心目標。為此,新規劃遵循標準化的研制程序,采用聯盟式的研制機制及“實證”+第三方評估的研制方法,形成了一套系統化的體系,為數字化時代和互聯網+背景下的學生學習、教師教學、學校管理、學業評價以及基礎設施的搭建助力,為美國基礎教育領域全面落實“互聯網+教育”的戰略提供基本的政策導向和支撐。
1 遵循標準化的研制程序
美國“國家教育技術規劃(2016)”的形成是一項復雜的專業工作,在其形成過程中嚴格遵循標準化和規范化的研制程序——首先解讀2010年的國家技術規劃標準,然后分析其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不足,最后在吸收各方建議的基礎上形成新的國家教育技術標準,完成規劃設計。
新規劃分析了舊規劃取得的八項成就:①教育技術領域的對話由“技術是否應該與教育結合”轉向“如何利用技術提升學習,使所有學生都能享有高質量教育機會”;②促進了教育技術的廣泛運用,促進了個性化教育精神的發展;③學習科學領域的研究進一步證明個體和學習環境是影響學習成功的重要因素;④教師通過相關項目的學習和培訓,已經獲得了使用教育技術的能力和信心;⑤教育軟件的發展使學業評價的及時性和滿足差異性成為可能;⑥美國全國范圍內已經開始創建高速網絡覆蓋教室,并以此作為其它學習方式創新的基點;⑦電子設備的成本已經大幅下滑,而高質量、互動性強的教育電子工具和應用程序隨處可見;⑧科技的發展喚起人們對重新設計現有學習空間的思考,重新定義教師、學生、同伴、學習督導間的關系。
與此同時,新規劃指出了舊規劃存在的不足(即新規劃的努力方向):①數字教育資源的不均衡分布和使用機會的不公平;②有效網絡技術與教育融合的項目研究匱乏;③很多學校尚未建立網絡連接或不使用網絡技術;④只有少量學校采用教育技術,實施實體教學與網絡教學的混合模式;⑤學校幾乎不支持學生校外學習活動的網絡化;⑥教師缺少提升其有效使用教育技術的專業發展和培訓的機會;⑦學生學業評價仍未能采用數字技術測量手段;⑧在強調提供網絡接入和網絡設備的同時,也應當強調教師有效使用教育技術的能力以及篩選電子學習材料的能力;⑨在推行教育技術支撐學生網絡學習的同時,學校可以提供相應數據供研究、為家長和老師了解學生學習狀況使用,但同時要采取必要的保密措施保護學生隱私。
2 采用合作共建聯盟式的研制機制
美國“國家教育技術規劃(2016)”是一項涉及諸多利益群體的系統工程,它的最終頒布實施,是多方主體采用合作共建聯盟式的機制來運作的。①新規劃的人員由來自不同部門的主管、員工、校長、教師、課程主管以及其他教育專家、學者組成,負責各項工作,包括成立獨立政策咨詢小組、任命小組項目的首席執筆人、成立負責審議規劃初稿并提出建議的審議小組等。②美國聯邦政府是新規劃制定與實施的發起者,并提供專項撥款為新規劃的調研、起草、實施提供保障。③在新規劃的評價過程中,邀請不同機構和委員會成員作為第三方評估,提供建議。這種多方合作、共同參與、共同創建的合作模式和研制機制,使得新規劃在建立的過程中不僅得到政策和技術層面的支持與保障,而且在某種程度上使新規劃的基本內容和建議從一開始就反映了各方利益,因此大大增加了新規劃的認同感和支持率,減少了新規劃在運行中的不確定因素,從而有利于新規劃在全國范圍內的快速推廣。
3 實證+第三方評估的研制方法
美國“國家教育技術規劃(2016)”采用實證+第三方評估的研制方法,形成規劃體系和內容,保證了新規劃的科學性、合理性及有效性。①在新規劃形成的過程中,項目組通過單獨訪談和集體訪談的方式采訪了政策制定者、美國不同教育層次及科技重要機構的領導,從不同的層面了解新規劃的內容及價值取向。②在2014年和2015年,項目組先后舉辦了17次網絡視頻活動和會議,同一線教師、科技專家、科技發明創造者、學生學業評估研究者、教師教育專家、遠程教育專家、研究者等共同探討新規劃的內容、實施方式以及實施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③項目組邀請來自領英機構(Learning Forward)、美國國家教育準備認證委員會(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Accreditation of Education Preparation)、學校網絡聯合委員會(Consortium for School Networking)等7個部門的專家組成第三方評估團,審議、評估新規劃,從而使新規劃在設立之初及制定的過程中都能得到有效的質量保證。
通過對美國“國家教育技術規劃(2016)”的目的、內容、研制方法與步驟的分析,可以總結出新規劃具有以下三個特點:
1 政府導向、層層推進
新規劃首先呈現的是政府導向、層層推進的特征。作為世界科技信息技術化強國,美國全力推行教育與現代信息技術的結合,強調要通過信息技術來推動教育的改革、創新及發展。從其教育信息化的歷程來看,美國政府至今已發布5次國家層面的教育技術規劃,分層次、有計劃地推進基礎教育的信息化,為教育與技術的融合提供導向。規劃的核心目標層次由1996年的“信息化的基礎設施建設”到2000年的“信息技術的普及及使用”、到2004年的“教師培訓以提高教學創新使用”、到2010年的“構建持續發展的全民終身學習體系”[5]、再到2016年的最新規劃“為未來的學習做好準備”,彰顯了信息化目標由基礎設施準備到迎接未來挑戰的頂層設計,是美國政府根據國內外信息技術的最新進展和發展狀況,持續為美國混合教育與在線教育的發展所提供的強有力的導向和政策支撐,以保障美國教育信息化的世界領軍地位。
2 多元共建、全民共享
從新規劃的形成過程來看,美國政府采用的是多元共建、全民共享的模式。在新規劃的準備階段,項目組就通過不同的調研方式和活動方式,將聯邦、州的教育機構的負責人、工作人員、校長、教師、課程主管、教育研究者和專家等不同的利益群體引入到新規劃的制定過程中來,在分析舊規劃以及咨詢、探究的過程中最終形成了新規劃。從內容來看,新規劃涵蓋了學生、教師、教育管理者、家長等不同個體,并從不同的側面解釋資源的使用方式以及如何使用相關資源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教育技術幫助學生取得學習與就業知識和技能的儲備,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成功。這種多元共建、全民共享的特點,一方面使新規劃在制定和實施的過程中面臨較少的阻力;另一方面,彰顯了新規劃“公共性”的價值取向,使相關的政策可以快速地在公眾中得以貫徹執行,促進公共利益的擴大,從而提升相關群體使用教育技術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推動整個教育技術信息化的發展。
3 質量優先、凸顯正義
質量優先、凸顯教育正義是美國“國家教育技術規劃(2016)”的又一顯著特征。①質量優先體現在美國通過政府層面的導向,與學校、社區、教育集團合作,在不斷提升教育技術設施水平的同時,積極建立和完善市場開拓機制,拓寬教育技術在教學模式和制度創新層面的路徑和發展渠道,從而保證美國教育技術和信息化在課程開發、教學組織、市場開拓等方面走在世界前列,為美國學生的學習和就業提供有利支撐。②凸顯正義是新規劃的核心目標。教育正義可以概括為:一是機會向所有人開放;二是給處境最不利者以最惠的待遇[6]。美國教育部長鄧肯指出,如果科技的進步僅僅讓富有的、受過優質教育的階層受益,那么就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進步[7]。同時,新規劃作為美國奧巴馬政府《讓每個學生都成功法案》的支撐政策,必然要服務于實現教育正義這一理念。新規劃提出,要通過教育技術來實現教育資源的均衡與教育公平;讓美國的每一個學生(無論其種族、民族、語言背景、家庭收入如何,無論是否殘疾),都能從教育技術的發展和使用中受益。新規劃中明確建議,州政府、學區和學校機構在開發與使用相關的教學資源時,應當考慮到學習者個體的信息技術狀況,使之具備靈活性,以保障所有的學生都可以隨時隨地無障礙地進入到網絡學習社區。
當前,“互聯網+教育”已經成為世界各國實現教育轉型發展的一股強大趨勢。各國紛紛嘗試利用互聯網與通信技術手段,以更加開放和靈活的教育方式加強本國教育的有效供給,提升本國國民的教育素質,推動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均衡、科學、公平地發展。研究美國“國家教育技術規劃(2016)”的研制模式和特點,可以為我國“互聯網+教育”背景下的智慧教育提供有意義的借鑒。在此基礎上,我國應加強對智慧教育相關領域的研究與實踐,集思廣益,規范程序設計,完善機制,以最大的智慧促進教育信息化的科學化和規范化。此外,美國用“互聯網+教育”的模式來解決教育資源的均衡和教育公平的思路與方式,為我國解決城鄉及中西部地區的相關教育問題提供了可供借鑒的新路徑。在此基礎上,反思美國“互聯網+教育”的內容、取向、理念和實施方式,可以為我國相關教育問題的解決提供一些參考。
[1]Department of Education. Every student succeeds[R]. Washington, DC: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2015: 6-10.
[2]National education technology plan[R]. Washington DC: U. 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2016.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OL].
[4]UESCO Institute for Statistics. Global education digest 2012 opportunity lost: The impact of grade repetition and early school leaving[OL].
[5]胡永斌. “互聯網+”背景下美國K-12教育轉型分析[J].中國電化教育,2016,(3):33-38.
[6][美]約翰·羅爾斯.正義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303.
[7] Office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Future Ready Learning, Reimagining the Role of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R]. Wahingtong DC: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2016: 1.
編輯:小西
Investig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Model and Features of “NETP 2016” of United States
YANG Xin-xiao CHEN Dian-bing
The 2016 “National Education Technology Plan” (NEPT) of United States is a positive attempt of transformation made by its basic education in the “Internet +” era. The paper investigated the standardized developing process, collaborative developing mechanism and “empirical + third-party assessment” developing method of NEPT, then studied the features of NETP in the three aspects of policy guidance, advancing step by step, multiple stakeholders, and quality priority, highlighting equity. This study can provide constructive insight and implementation suggestions for our education field to formulate and implement “Internet + Educ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NETP 2016”; Internet +; development model; basic education; America
G40-057
A
1009—8097(2016)10—0024—06
10.3969/j.issn.1009-8097.2016.10.004
楊新曉,講師,博士,研究方向為教學法,郵箱為yxx@zjnu.cn。
2016年4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