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坤
?
信息技術與大學英語教學的生態整合*
郭 坤
(魯東大學外國語學院,山東煙臺 264025)
信息技術極大地推動了大學英語教學的發展,同時也引發了諸多教學失衡現象。教育生態學為大學英語教學研究提供了嶄新的視角和方法。結合教育生態學的相關理論,文章著重分析了信息技術與大學英語教學體系的生態失衡現象,并探討如何整合信息技術與大學英語教學體系中的各生態因子,創建生態平衡的大學英語教學體系。
教育生態學;信息技術;大學英語教學;整合
21世紀以來,以互聯網和多媒體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對人們的教育和學習理念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改變著傳統大學英語教與學的環境、師生關系,為大學英語的教與學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空間。同時,這些改變打破了原有的大學英語教學的生態平衡,引發了諸多的失衡現象。教育生態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體現了生態學思維和教育學理論的有機結合,強調教育實踐活動中各生態因子間的和諧、平衡和可持續發展關系,它為諸多教育問題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為解決現代社會中信息技術應用領域所出現的諸多失衡問題,許多專家學者開始嘗試從生態學聯系的、平衡的和動態的角度來分析問題,探索構建平衡機制的解決方案。2007年教育部正式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1](下文簡稱《課程要求》)明確指出,大學英語課程應借助先進的信息技術,構建基于計算機和網絡的新型教學模式。我國首次以綱領性文件指導大學英語教學創建“教學理念國際化、多媒體教學正常化、課程管理三級化和教學環境生態化”[2]的生態化教學體系。本文將從教育生態學的最適度性、整體性、多樣性等理論視角,分析信息技術與大學英語教學體系中的各生態因子之間的失衡現象,并探討如何實現兩者間的整合,以創建生態平衡的大學英語教學體系。
1 生態內涵
生態學研究強調的是在特定生態環境中各生態因子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并從系統的視角研究其形態、結構、功能以及優化等方面的問題。信息技術與大學英語教學體系的均衡發展滿足了信息化社會發展的需求,實現了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英語人才的培養目標,是未來我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發展方向。其目標是在先進的教育理論指導下,借助以多媒體、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創建豐富多彩、真實有效的生態化教學環境,整合各類教學資源、教學要素,完善各教學環節,逐漸促進傳統教學模式的改革,順利實現英語人才的培養目標。
教育信息化的不斷發展對大學英語教學體系與信息技術的整合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們有必要在教育生態學相關理論的指導下,重新審視兩者整合的理論框架和實踐策略。
①理論框架。對于大學英語教學體系中的各生態要素,我們應該運用聯系的、動態的、整體的和可持續的生態理念來指導其平衡關系的構建。具體來說,要對大學英語的課程設置、教學目標、教學模式、教學評價等要素做系統的分析和整體的協調。
②實踐策略。信息技術與大學英語教學體系的整合具體表現為:借助先進的信息技術,運用高效的信息方法,利用豐富多彩的信息資源,結合大學英語的具體課程內容和教學目標,共同完成教學任務,培養學生在未來工作環境中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
2 整合成效及生態影響
大學英語課程教學改革始終走在我國高校外語教育信息化改革的前列,《課程要求》著重提出了基于計算機和網絡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這是我國首次以方針性的文件明確指出信息技術在外語教育體系中的重要地位,正式提出了信息技術和外語課程整合的概念。
隨著我國大學英語信息化教學改革的逐步深入,大學英語生態化教學體系建設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體現為:
(1)信息技術與大學英語課程整合后,傳統“理論/方法+課程/教材”的二維教學模式逐漸被“理論/方法+信息技術+課程/教材”的新型立體教學模式所取代,信息技術的有益補充是新型大學英語教學體系的一個重要特征。
(2)信息技術與大學英語課程整合后,教學環境變得更加真實、豐富,師生關系、生生關系以及師生與教學環境之間的關系也都在發生著積極的變化。
(3)信息技術與大學英語課程整合后,大學英語教學理念發生了變化,以教師的“教”為中心的單向灌輸型課堂,逐漸被教、學并重、強調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多元互動型課堂所替代。兩者的整合不僅有益于生態化教學體系的建立,更有助于我國外語教育生態系統的形態、結構和功能發生積極的調整,增強了信息技術在大學英語教學體系中的作用。
大學英語信息化教學改革對我國外語教學生態系統產生了積極和深遠的影響,但是新的外語生態化教學系統的構建必將打破原有外語教育生態環境中各因子之間的關系,使得整合各因子間的和諧成為進一步深化大學英語信息化教學改革的必然要求;然而,整合的進行又必將打破原有外語教育體系中的生態平衡。目前,我國外語教育信息化體系中主要存在如下失衡問題:
1 整合理念與大學英語“最適度性”原則的失衡
依據生態學的最適度原則,任何生態系統的平衡發展都要求內部各生態因子具備適度的發展環境和區間,如果生態因子的個體數量超過周圍環境所能提供的適度范圍和區間,個體因子的發展將受到負面的影響。生態教育系統的建立,要求教育工作者充分尊重學生個體的發展需求,并提供能促進其健康發展的最適度環境條件。然而,伴隨我國高校招生政策的調整,多數高校的在校學生數量不斷增加,導致教學資源短缺、師資緊張等問題愈發突出,打破了教學規模與教學資源之間的平衡。
為解決教學資源短缺、師資緊張的問題,許多高校被迫擴大班級規模。如此一來,教師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就無力關注學生的個體發展需求,故因材施教的個性化教學理念成為空談,違背了教育生態學的最適度原則。為保證教學效果,大學英語大班教學多采用多媒體教學模式。然而,信息技術并未真正融合于大學英語課堂之中:①教學班級龐大、教學任務繁重使得教師無力借助多媒體、互聯網等組織豐富多彩的課內外教學活動;②許多大學英語教師特別是較年長的教師,受限于自己的教學理念和信息技術的操作水平,多媒體教學設施的引入并未從本質上改善其教學組織手段,“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并未真正實施。在這樣的英語教學環境中,知識的流動仍然是單向的,師生、生生、教學環境等生態因子之間缺乏必要的信息交流和情感互動,不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影響了復合型英語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2 整合理念與大學英語“整體性”原則的失衡
根據教育生態學的整體性原則,大學英語生態課程體系應該是一個動態的、聯系的、開放的、發展的整體,生態課程體系內部各要素之間以及與外部環境之間應通過物質和信息的持續輸入、輸出發生聯系,形成相互影響、相互聯系、互相促進的有機整體。
我國大學英語信息化教學改革的目標,是通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部分課堂教學內容轉移到課外,由學生自主完成,以緩解教學資源短缺和師資緊張等問題。然而,我國大學生在信息技術輔助環境下的自主學習效果并不理想:一方面,受傳統“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理念的影響,多數大學生并不了解自主學習策略,并未形成獨立的學習風格和積極的學習態度,自主學習能力不強;另一方面,許多大學英語教師并未從根本上轉變教學理念,缺乏對學生課外自主學習活動的設計、學習過程的指導監督以及學習效果的評估。學生的課外自主學習演變成一種沒有教師指導的上機學習,多處于自發、隨意的狀態,缺乏師、生、信息技術之間的多向交流,并未形成有機的大學英語教學體系,違背了教育生態學的整體性原則,也有悖于《課程要求》中所提出的“體現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3]的精神。
3 整合理念與大學英語“多樣性”原則的失衡
根據生態學的多樣性原則,任何生態系統的平衡、可持續發展必需具備多元的生態結構,以增強生態系統本身的穩定性和多樣性。縱觀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的發展歷程,教學目標的設定和課程設置等方面存在著“多樣性”失衡的問題:
①從教學目標看,受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大學生多以通過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為學習目標;教師的教學過程以語言教學為主,教學內容多是針對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大綱要求設計的,忽視了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無法創建真實、豐富的教學環境,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技能。同時,中國的大學英語教學缺乏普通外語學習所必需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單一乏味的課堂教學與學生的就業需求、職業能力培養嚴重脫節,不利于學生英語綜合運用能力的提升,導致了教學目標“多樣性”失衡。
②從課程設置看,生態化大學英語課程體系應該是多元化的,應包括綜合英語類、語言技能類、語言應用類等課程。然而,在實際的大學英語教學實踐中,通識英語(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EGP)仍占主體地位,專業英語等后續課程的開設情況不容樂觀。這種單一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不利于高素質英語復合型人才的培養,無法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打破了英語課程設置與社會需求的平衡。
4 整合理念與大學英語評價體系的失衡
教學評價是所有教學設計中的最后環節,是大學英語教學體系的一個重要環節。然而,許多高校的大學英語教學評價仍采用“期末成績+平時成績”的單一終結性評價模式,忽略了計算機教學管理軟件等信息技術在評價體系中的重要作用。這種評價方式存在評價主體單一、主觀性強、缺乏對教學的反饋、與未來工作環境需要脫節等問題,不利于學生個體的全面、和諧發展。因此,構建生態化大學英語教學評價體系,應該改變過去單一的教學評價模式,發揮信息技術的積極作用,尊重學生個體發展的差異性。
從上述大學英語教學生態系統中的失衡現象來看,我國大學英語教學體系的弊端較為明顯,尚未構建聯系的、互動的、開放的生態整體,師、生、環境等各生態因子的有機整體尚未形成,制約了大學英語培養目標的順利實現。
要從根本上解決信息技術與大學英語教學體系整合過程中的失衡問題,需要我們引導并維護外語信息化教育生態向平衡狀態發展,建設注重全面聯系、突出整體價值和強調動態過程、追求持續發展的教育生態維護機制。
1 大學英語生態課堂建設機制
作為大學英語生態教學體系的微觀層面之一,個性的、互動的、開放的大學英語課堂生態體系的構建程度將直接影響大學英語教學體系的生態平衡狀況。大學英語教師要善于借助信息技術打破傳統的“平面”課堂,構建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人性化的“立體”課堂,建立真實的語言學習環境,加強師、生、環境之間的多向信息流動,強化課堂學習與課外實踐的關聯性,還大學英語課堂以勃勃生機。
2 利用信息搜集工具完善大學英語教學目標
在生態化大學英語教學體系中,雖然教師和學生所處的地位、扮演的角色不同,但他們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只有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才能實現良好的教學效果。
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人文素質,通過學習策略的培訓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滿足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需求分析是大學英語生態教學體系構建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各環節教學活動設計的基礎。通過廣泛的需求分析,學校和教師可以清楚地了解社會的需要和學生個體發展的需求,從而更好地確定大學英語培養目標,為“通識英語—專業英語”的線性教學實踐做好準備。以多媒體、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為開展需求分析提供了多種途徑,如E-mail、QQ群、微信群等在需求信息搜集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3 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設置大學英語課程
根據生態學的“生態位”原理,生物個體只有在適合的環境中才能遵循自身的特點、個性、需求和能力獲得發展。
教師在確定大學英語教學內容時,應結合學生的專業發展需要并借助信息技術對相關信息進行加工、分析,明確英語在學生未來工作中的使用場景和任務類型,從而有針對性地確定教學內容;教師在傳授基礎英語語言知識的過程中,課堂活動和實踐(實習)活動的組織也應該模擬學生的未來工作任務,把語言訓練與技能培養有機地結合起來。各高校只有以社會的發展需求和學生的個體發展需要為基礎,科學地設置大學英語課程,才能實現高素質復合型英語人才的培養目標。
4 利用情境展示工具完善大學英語教學環境
生態化大學英語教學體系強調把信息技術融于教學過程之中,為學生創建真實豐富的教學環境,實現英語語言知識的傳授和專業英語技能培養的有機結合,因此,傳統的“教師、教材、黑板”的教學環境已經無法滿足新型大學英語教學的要求。新時期大學英語的教學環境可分為硬件環境和軟件環境——硬件環境包括網絡環境、開發環境、應用環境、培訓環境等;軟件環境包括各種教育教學平臺、教育教學資源及應用軟件、教育技術應用模式等。
在大學英語教學設計過程中,教師應借助信息技術完善其硬件環境和軟件環境,為學生創建真實、豐富的學習環境,從而幫助學生實現知識、技能的重新構建。邵進等[4]認為,下列情景展示工具的合理運用,可以幫助教師完善大學英語教學環境:①師生交流平臺,如郵箱、論壇、博客等;②人工智能工具,如仿真模擬實驗室等;③文本信息處理工具,如Word編輯、維基百科、在線期刊等;④視音頻展示工具,如LCD投影儀、掃描儀或數字視頻等;⑤數據管理與分析統計工具,如數據庫、Excel表格及各種統計圖表。
5 利用現代化教輔工具確定大學英語教學策略
自然界中的生態環境是動態的、隨著生態因子的相互作用而時刻變化的[5]。根據大學英語的課程特征和學生個體在認知能力、學習風格等方面的差異,基于多媒體、互聯網的協作式教學策略更有利于實現大學英語的培養目標。
首先,在順利完成大學英語課堂學習的基礎上,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個人愛好、發展目標借助互聯網獲取豐富的英語知識,滿足個性化學習需求;學習過程中的疑問可以在百度百科、谷歌、維基百科等相關搜索引擎的幫助下得以及時解決。互聯網的廣泛應用使得大學英語的學習突破了教材、教室、學校的限制,可以隨時、隨地地進行,真正完善了學生自主學習模式、緩解了學習資源和師資的緊張狀況。
其次,大學英語教學體系是一個連續、完整的課程體系。在完成基礎英語階段的學習任務后,大學英語學習進入專業英語學習階段,學生的學習狀態逐步由語言輸入階段進入輸出階段,更加側重語言的實際運用,尤其強調學習真實的語言知識、掌握真實的語言技能和完成真實的工作任務。在生態化的專業英語教學階段,教師可利用多種信息化的教學輔助工具,為學生創建真實的演練語境,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教學模式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教學質量,幫助他們在未來工作中遇到相關問題時快速做出反應,更好地為社會培養高素質的復合型英語人才。
6 利用數據管理與分析工具開展真實的大學英語教學評價
大學英語生態化教學體系注重學生個體的綜合發展,注重其英語綜合運用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以及綜合人文素質的多重培養。因此,對大學英語教學效果的評價應采用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多元評價體系。除傳統的教師評價外,借助信息技術開展的學生自評、互評和小組評價應成為大學英語教學評價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大學英語教師可以借助Excel、WPS、SPSS等軟件進行學生成績的統計、分析和管理,以便對下一階段的教學產生積極的作用;同時,學校的教務管理部門可借助局域網建立相關的教學評價系統,客觀、公正、動態地對大學英語教學活動的效果進行跟蹤、監督,更好地激發和維護教師、學生對大學英語的教、學熱情。學生作為教學評價的主體,在信息技術輔助下創建的真實情境中參與或接受評價,更能幫助其明確學習目標,保持學習積極性,形成良好的反思、交流的學習習慣和自主學習能力。
平衡是生態學的基本宗旨,教育生態學作為一門新興的邊緣科學,為大學英語教學體系的生態平衡研究提供了嶄新的依據和思路。運用教育生態學的相關理論和研究方法來分析我國高校大學英語信息化教學改革的整體狀況,有利于探討以互聯網、多媒體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與大學英語課程進行整合的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并尋求解決方案,發展信息化的大學英語教、學新模式,改進并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出更多兼具專業技能和英語綜合運用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6.
[2]陳堅林.計算機網絡與外語課程整合——一項基于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0:33-35.
[3]顧世民.虛擬學習環境下大學英語輔助教學模式研究:合作學習和自主學習的集成框架探索[J].外語電化教學,2011,(11):59-65.
[4]邵進,霍亞麗,張紅霞.信息技術工具對高校教學效果的影響探究[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4,(1):25-30.
[5]田旭.生態學理念對高校英語教學的啟示[J].教育探索,2012,(5):51-52.
編輯:小西
Research on the Ecological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GUO Kun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gave a big push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but also triggered the phenomenon of teaching imbalance. Educational ecology provides a brand-new perspective and approach for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research. Basd on related theory of educational ecology,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phenonmenon of ecological imbalance existing betwee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and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explored how to integrat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ecological factors in English teaching to establish an ecologically balanced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system.
educational ecolog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integration
G40-057
A
1009—8097(2016)10—0067—06
10.3969/j.issn.1009-8097.2016.10.010
本文為山東省社會科學規劃研究項目“大學英語翻譯團隊建設與翻譯實踐能力培養研究”(項目編號:14CWYJ05)、煙臺市社會科學規劃研究項目“服務煙臺經濟社會發展的翻譯人才培養模式研究”(項目編號:ytsk2015-117)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郭坤,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應用語言學及大學英語教學,郵箱為tcqgk@163.com。
2016年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