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禮芳
(廣西桂平市江口鎮第一初級中學)
初中語文文學作品鑒賞教學探索
張禮芳
(廣西桂平市江口鎮第一初級中學)
文學作品的閱讀和鑒賞是語文教學中極為重要的部分,它對于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和語文能力具有特殊作用。從初中語文文學作品鑒賞的角度,分析了初中語文教學的現狀及問題,并重點探討了針對這些問題如何提高作品鑒賞課的教學效率。
初中語文;文學作品;作品鑒賞;教學策略
當前,初中語文教學普遍存在功利化和應試教育思想泛濫的問題。具體表現在教學課堂上就是重文本分析輕個人感知,重閱讀訓練輕情感熏陶,重知識灌輸輕個性化想象。在這種功利化的教學氛圍引導下,學生的主體地位逐漸喪失,閱讀教學變成了一場圣人講經布道式的“觀賞”課堂,即便教師講得再深入徹底,學生也只能被動接受,毫無個性化的創造可言。其次,人文關懷的缺失也是初中語文教學中需要重視的問題。尤其是在鑒賞文學作品時,許多教師都忽視了文學作品的藝術特性,而將其當做一般的課文對待,既沒有感性的情感體驗,也沒有對文章意蘊和文化內涵的深刻品味和涵泳。原本優秀的文學作品在教師的“外科醫生式”的解剖下,變得支離破碎,毫無美感可言。面對這一系列問題,初中語文教師應該如何充分利用文學作品,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和激活語文教學的生機與活力呢?這是本文需要討論的重點話題。
1.朗讀,還原作品本色
朗讀教學是語文閱讀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針對文學作品本身具有極強的語言藝術美,教師在教授文學作品鑒賞課時,應該引導學生采用聲情并茂的朗讀方式對文學作品進行吟詠或體味。這樣有助于感知文章的語言美、形象美和意境美。而且通過聲音的傳遞,文章本身的文學風格、邏輯思路、情感意蘊和語言特色等都會直接印入讀者的頭腦中,獲得一種具體的感知和深刻的體驗,即我們通常所說的審美享受。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對文學作品的朗讀不同于一般課文的背誦,教師應該指導學生細細品味,將情感熔鑄其中,而不是大聲朗讀或毫無感情地讀。例如,在學習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的第一單元時,本單元的導讀部分就提出了明確的情感要求:“學習這個單元,要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并結合自己的經歷和體驗,深入體味文中的情感,注意學習文章的表達技巧。”而這一單元中的課文均是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家所寫的,具有較強的藝術審美性。尤其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和《假如生活欺騙了你》這兩篇文章,一個寫出了童年時代的美好回憶,一個表達出了面對人生困境時的積極心態。學習這些課文時,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細心品味作者所蘊含的思想情感。
2.涵泳,深度開拓意蘊
在文學理論中,“涵泳”是指讀者沉潛在文學作品的世界中,對藝術作品進行反復體察品味,和作品中的情意相溝通、相契合,以得到某種豐富的人生體驗和審美享受。“涵泳”一說,在中國漫長的文學作品鑒賞中由來已久。正是因為古代的文學評論家深知要想解讀一部藝術作品,僅靠簡單的藝術關照是遠遠不夠的,還需細心咀嚼和品味,所以古人們常借助“涵泳”這種方式來體悟文本深層的藝術韻味。而“涵泳”應用于初中語文的文學作品鑒賞教學中,最直接的表現就是以“咬文嚼字”來領悟作品的神韻,以潛心領會來領略作品意境,以反復咀嚼來品味作品的義理。例如,在講解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的一篇《春》的課文時,教師可以抓住文章中的優美詞語,引導學生自己感悟朱自清先生筆下所創造的強烈的藝術美感。如文章的第二段寫到“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其中“偷偷地”和“鉆”這兩個詞用得極妙,將春風至、小草破土而出的那種生機勃勃的景象描繪得形象而生動。文章末尾采用“春天像……”的排比句式總結全文,同樣極富韻味,值得學生細細品味其悠長的意蘊。
3.比照,縱向拓展主題
從文學作品鑒賞的角度來看,將作品孤立起來欣賞往往難以全面感知其中的藝術韻味,同時也只能達到“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閱讀效果。因此,在鑒賞初中語文文學作品時,教師還應該從更廣闊的背景去解讀“這一篇”。只有將作品放到作家的整個創作長河中,才能比較出作品的風格的意蘊。例如,在學習七年級上冊老舍的《濟南的冬天》這篇課文時,教師在鑒賞老舍先生對景物描寫的超高藝術功底時,還可以引出先生的其他寫景性散文,以比照的方式進行分析。如著名的篇章《林海》《草原》《趵突泉》等文章。其次,教師也可以進行橫向的對比,即從整個單元的角度對這一系列寫景抒情的文章進行比較,這樣有利于深入挖掘文章的主題。
語文是一門集人文性和應用性于一體的學科,它不僅重視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還強調學生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讓學生能夠豐富個人的精神世界,獲得一種審美性的藝術熏陶。而語文教學中的文學作品鑒賞課程,就是培養學生這種人文素養和學習能力的重要平臺。文學作品中所蘊含的人生哲理和藝術韻味,是構建學生語文素養得天獨厚的條件,亟待在教師引導下學生能夠充分挖掘其中的價值,以豐富個人的精神世界。
王麗霞.中學生文學欣賞能力的缺失與培養[D].河南大學,2011.
·編輯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