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錦彬
(吉林省撫松縣萬良鎮中學)
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提高體育與健康教學質量
趙錦彬
(吉林省撫松縣萬良鎮中學)
主題思想:體育與健康是學校教育的組成部分,學校體育又是學生終身體育的基礎,運動興趣的培養以及運動習慣與參與意識的形成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養成堅持鍛煉的前提。因此,如何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是我們體育教師共同探討的一個實踐問題。
在多年的體育與健康教學中,不斷地碰到擁有不同學習習慣的班級、學生。同樣的教學內容,在不同的班級進行教學會出現不同的結果。那么有什么好的解決策略和實現途徑呢?
嚴格的課堂紀律是教師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任務、提高教學效益的前提和基礎。體育實踐課大部分是在室外進行的,它有許多不利的因素(環境、氣候等)會干擾學生學習過程,況且學生的學習自覺性、行為的自制力、情緒的自制力都較差,所以,在體育教學中,首先要建立嚴格的課堂紀律。記得在新學期的前幾周,總是有學生不能很好地做到體育課的服裝要求,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先讓學生了解穿運動裝的目的,知道穿運動裝與不穿運動裝會造成怎樣的不同后果,還對穿運動裝的學生給予一定的表揚與獎勵,這樣,就會有好的榜樣讓他們參照與學習,真正體會到了正確著裝對于體育鍛煉的重要性。其次要訓練學生遵守課堂紀律的能力,要讓每位學生知道教師自己的教學風格,了解教師的教學習慣,使自己的一舉一動都能夠正確表達對學生的紀律要求,達成師生間的默契。在教學過程中,把紀律訓練滲透在教學活動中,通過競賽法、評比法、榜樣法等,這樣既有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又培養了遵守紀律的能力。
體育教學有別于室內課的學習,并在鍛煉活動中要動用一定的體育器材,學習的過程是帶有一定危險性的,再加上學生好奇好動,辨別能力有限,教師組織不當或學生不聽從指揮都會影響教學任務的完成或是發生教學事故。因而,體育教學中還要培養學生聽從指揮的習慣。教師可以向學生講述一些軍隊遵守紀律、服從指揮的實踐實例,提高學生聽從指揮的意識,也可以通過講述一些不聽從指揮造成不良后果的故事,讓學生明確地知道在體育課上聽從教師指揮的重要性。
聽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體育課實踐中學生注意力不穩定、不持久,直接影響到學習效果。在體育教學中,一方面要讓學生明確專心聽講是體育課的紀律,也是課堂常規,是學生學習態度和積極性的行為表現;另一方面教師講解要做到精煉,重點要突出,條理要分明,語言更要生動幽默,能引發學生的興趣與注意力。
在體育活動中,要培養學生的體育意志,心理學研究表明,意志對一個人的學習具有決定性的因素。一個意志堅強的人,往往能夠努力地克服困難,百折不撓,堅持奮斗,最終取得學習的成功。而意志薄弱的人,往往懼怕困難,不愿努力,缺乏頑強拼搏的精神。眾所周知,體育運動是一項艱苦的體力勞動,只有不斷地付出與努力,才能獲得理想的鍛煉效果。在體育活動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會遇到各種內部(如膽怯、懶惰、身體不好等)與外部(如活動進行中遇到種種外來的干擾、某種體育活動對身體素質的要求太高等)的困難與障礙,教師除了要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毅力外,還要為學生提供克服困難的條件。當學生遇到困難時,要進行具體指導,不斷給予學生鼓勵,運用“堅持到底就是勝利”“不要怕,你一定能行”“老師相信你一定能成功的”等鼓勵性的語言,增強學生克服困難的信心,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逐步養成不怕困難并克服困難的習慣。對于那些身體素質、運動技能相對較差的學生,教師要樹立區別對待、因材施教的思想,讓他們多參加適合他們難度的練習,多給他們表現自己的機會,讓他們在體驗成功的樂趣中,激發刻苦學習的動力。
要想讓學生養成終身健身的習慣就要求學生有一個自覺參加體育鍛煉的習慣,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掌握一些大眾體育項目的活動方法,培養學生的一技之長,并且能在一技之長中體會運動的快樂,從而激發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進而養成自覺參加體育鍛煉的習慣。
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衡量學生心理健康的一項重要指標。因為一項創新活動的完成,必須具有充沛的體力、飽滿的精神和樂觀的情緒。體育教師在教學中應通過多種手段培養學生活躍的思維、豐富的想象及運用知識的實踐能力等。比如,教材的安排要體現健身性、趣味性和實用性,以促進學生生理、心理和精神等方面的提升,獲得成功和愉快的體驗,使他們熱愛體育,增強自尊心和自信心。
總之,行為習慣的養成要經過一個漫長的過程,而訓練是形成良好習慣最基本的方法,教師在訓練中力求形式多樣化,讓行為習慣訓練成為一種愉快的活動過程,從而在教學中提高教學質量。
鄭紅鋼.高中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對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
·編輯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