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艷艷
(山東省東營市河口區河安小學 山東東營 257000)
讓小學思想品德與社會課堂更優化
丁艷艷
(山東省東營市河口區河安小學 山東東營 257000)
思想品德與社會是為小學生思想品德的健康發展奠定基礎的一門綜合性必修課程,其重要性毋庸置疑,它能端正學生的思想,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品行。常言道: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處于學習初級階段的小學生心智尚不成熟、自制能力較差,教師在思想品德教學過程中應注重與生活實踐的結合,通過科學、適切的教學方法有效地引導兒童去體驗他們生活中的陽光和愉悅,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
小學 思想品德與社會 生活實踐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必須針對兒童好奇心強、可塑性好以及樂于探究的特點,優化課堂教學,從而培養出更多品德良好、身心健康、熱愛生活的兒童。筆者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過程中緊緊聯系小學生的社會生活實際,不斷運用新的教學觀念,有效調動小學生的情緒,不斷激發小學生智慧的火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隨著社會與學校對小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不斷重視,我們的德育教育取得了一些進步,但就目前來講,在傳統教學思想的影響下,我們的思想教育課程仍然是以“說教”為主,缺乏必要的“實踐”,導致課程設置上存在偏差,與社會脫節,這嚴重桎梏了我國小學思想品德教育的健康發展。其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思想觀念僵化
隨著社會的發展,教育觀念也要與時俱進,當前觀念的僵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家長作風太濃,固守著大人管教小孩的舊思想。思想品德的教學過程應是引導學生體驗生活中陽光和愉悅的過程,但在實際過程中,由于學校和教師缺乏對小學生心理年齡特征和主體地位的足夠重視,導致教育效果不甚理想;另一方面,過分關注分數與排名。受眾多因素的影響,許多學校將升學率、生源以及學校的聲譽放在首位,重“智”輕“德”,將與應試無關的思想品德課程“束之高閣”,這嚴重阻礙了品德教育的發展。
2.課堂效果不理想
由于品德教育不在應試的范疇之內,導致學校對相應課程設置和師資配備的短板。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課程設置不合理,在實際情況中品德教育課時安排嚴重縮水,其課時甚至在臨近考試時期被數學、語文等“征用”;其次,師資配備的短板。有關資料表明,大部分思想品德任課教師自身缺乏心理學方面的知識,部分學校的品德教育的教師甚至是由其他科目老師“兼任”的;最后,教學方法缺乏新意。許多教師以單向說教為主,缺乏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教師在課上給學生灌輸了大量的品德道理,但沒有給學生提供相關的“理論”與“生活實踐”相結合的機會,導致學生對品德教育產生抵觸情緒,嚴重影響了課程的時效性和針對性。
1.在創設情境中感染學生情緒
教師要上好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就要將情感作為一根教學主線貫穿于課堂始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遵循小學生的認識規律,認真根據教材內容,立足于小學生的心理特征和生理特點,不斷變換教學的內容、方式和強度,有效構建教學情境,感染學生情緒。
筆者在教學實踐中,通過運用多種教育教學手段,進行與教材主題相對應的多媒體演示、課堂游戲活動、智力競賽、猜謎語等趣味教學活動,不斷創設教學情境,真正讓小學生在愉悅、輕松、活潑的情緒下進入課文意境,讓學生實實在在地去感悟、去體驗、去提升,從而激發學生想象力、理解力、創新力,并且促進小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其良好的道德情感。
2.在質疑解答中啟發學生思維
教師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教學實踐中,必須要在質疑解答中啟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大膽發現問題,善于提出問題,樂于探索問題,勇于解決問題的良好習慣。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就通過不斷留意學生回答問題時的表現,從有效提出問題、設計問題,不斷矯正問題的角度,真正將課堂教學的起點放在學生提出的問題上,在此基礎上,還有效鼓勵和引導學生積極地回答問題。教師不要不分重點地一一解答學生的提問,關鍵要不斷鼓勵學生解答問題。例如,筆者在教學“自覺遵守公共秩序”這一內容時,就在課堂上為學生呈現這樣一個教學范例:在一個市民公園,一名同學一會兒像野馬一樣在草坪上奔跑,一會又跑到圍墻上亂寫亂畫,一會兒又跳上長條椅亂蹦亂跳,圍觀的人都驚訝地看著他。聽到筆者這個教學范例時,有的同學就輕聲地質疑,有的同學甚至開始憤怒批評該學生的行為了。當筆者看到同學們的情緒都已經被激發起來的時候,就抓住時機向學生提出諸如“公共秩序的概念是什么”“為什么要自覺遵守公共秩序”“我們應該如何自覺遵守公共秩序”等一系列問題,之后,筆者就組織學生開展小組討論,從而讓學生在參與討論的過程中,真正質疑,解答問題,有效提升,不斷地升華學生的思想情感。
3.在拓展渠道中提升學生素質
為了讓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更有針對性、更具實效性,就必須讓品德與社會課回歸生活、走進社會,從而讓大社會能夠有機融入小課堂,使課外知識活潑地進入課堂教學,并讓課堂知識在課外得以實踐。這要求教師必須樹立“大教育”的觀念,不能單單地囿于教材,照本宣科地進行教學,而是要因地制宜,有效依據學生和學校的實際,深入挖掘教材資源,讓小學品德與社會課能夠回歸學生的現實生活,把生硬抽象的道理寓于平常的生活事例中,這樣才能讓課堂教學更貼近現實,從而真正創造性地優化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同時,也可以幫助學生將目光穿過課本,引向廣闊無邊的現實生活中,讓學生真正認識生活、感悟生活,真正積累生活經驗,培養生活能力,從而促使學生熱愛學習、熱愛生活。
例如,在教學交通規則內容時,為了提升學生遵守交通規則的意識,確保學生安安全全上學和平平安安回家,筆者就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多觀察交通安全標志、收集各種交通安全標志,在此基礎上,還讓學生自發舉辦交通標志的展覽會,為學生構建一個展示交通標志的平臺,并讓學生逐一介紹這些標志有什么作用、安裝在什么地方,如果在路上遇到這些交通標志應該如何做等。同時,筆者還組織學生開展“我是一名交警”的模擬游戲,讓學生輪流扮演交通民警,指揮學生有秩序行進,從而幫助學生熟悉主要的交通和安全標志,了解安全常識,有效培養學生的自我約束能力和良好的行為規范,養成遵守交通規則良好的習慣,提升小學生綜合素質。
學生的品德教育需要家庭、學校、社區和社會的共同協作,通過社會輿論的引導,媒體的宣傳,為品德的形成、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在社會大家庭的氛圍中,結合學校、家庭對小學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潤物于無聲,在潛移默化中塑造他們的道德行為,促進他們德智體美勞全面健康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