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紅基
(廣東省惠東縣平山蕉田小學 廣東惠州 516300)
小學遷移式閱讀教學之我見
盧紅基
(廣東省惠東縣平山蕉田小學 廣東惠州 516300)
本文以樸實的語言論述了遷移式閱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意義,操作的模式,包含的類型等,要求在“遷移式閱讀”教學中,在內容上,應立足文本,以文本為起點,展開遷移并為最終的回歸提升而遷移。在時間分配上,以課內閱讀為主,以文本閱讀為主,以遷移材料為輔,延伸課外閱讀。
文本 遷移 延伸 拓展 回歸
小學語文“遷移式”閱讀教學以教材為原點,挖掘文本中蘊含的文化因子的輻射作用,以師生為資料遷移的雙主體,共同探尋相關閱讀材料,并在這些參照文本的交互印證下,或體驗、或證實(或證偽)或演繹課文中已有的觀念,使閱讀的觸角伸向文本的文化源頭、作者的生活經驗、學生的生活體驗。“遷移式閱讀”教學以“課前閱讀——課內理解—— 總結匯報—遷移拓展—形成能力”為課堂教學基本操作模式,使語文教科書的學習與課外閱讀、課內知識點與課外知識點有機地結合,完成立足于文本,又超越于文本的深層解讀。
在研究過程中,我們先從文本、知識點入手,后又拓展了遷移范圍,遷移到作者的相關資料和相關的讀物,由篇到篇,由篇到本,由里到外,不斷地遷移,延伸,拓展,這就要求老師在課前做足功課,不僅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發展思維,還提升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從每個學年組織的閱讀競賽就可以證明這一點。
從“遷移式閱讀”教學看,語文的每一篇課文,是引領學生進入某個專題的研究或體驗的“引子”,以此引領學生汲取文化營養。從遷移的內容看,只要屬于健康文化的范疇,都可以納入遷移材料中。
1.開渠引流,遷移多種媒體。
從媒體類型看,可把遷移的材料內容分為文字資料類、配樂音頻類、視頻圖像類。(1)文字資料類。文學閱讀材料的遷移引入,能豐富學生的文學閱讀量,豐富語言,接受文學的熏陶。(2)配樂音頻類。音樂以獨有的美感美化了我們的課堂,感染著人的情感,渲染氣氛,使學生在唯美的情境中,思維、情感達到最佳發展狀態,從而提升了閱讀效率(3)視頻圖像類。閱讀中遷移視頻資料和圖像能填補學生的閱歷缺陷,拓寬優化學生的想象。
2.博古通今,貫通中外時空。
文化無國界,閱讀無時限。廣開思路,使學生的遷移閱讀聯通起古今中外的文化時空。
3.豐富信息,打破學科界限。
生活的外延和學習的外延相等。同樣,閱讀教學也需要遷移起各學科的信息。
“承認文本的客觀性,承認文本對閱讀的前提性的意義,這是閱讀教學之所以必要、之所以可能的條件。”“遷移式閱讀”教學,在內容上,也應立足文本,以文本為起點展開遷移,并為最終的回歸提升而遷移。在時間分配上,以課內閱讀為主,以文本閱讀為主,以遷移材料為輔,延伸課外閱讀,
1.起點在文本處
隨著網絡與信息技術的發展,遷移材料對于教師與學生而言太少了,立足于文本的遷移既豐富了學生的認知,又推動了文本的學習。
2.歸結點在文本處
遷移,并不代表著無止境的延伸。“課文是教學之本,課堂的活動都要聚焦課文。遷移的基點是課文,遷移的時空也是課文。遷移,是思維活動的擴張,如增強思維深度,擴大思維廣度等,是扎扎實實的遷移。
這立足于文本的遷移既豐富了學生的認知,又推動了文本的學習。讓學生從不同的作家的作品中,了解不同的寫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學生閱讀課文,既是課文信息的接受者,又是課文信息的加工者,總會以各種形式繼續著作者的創作,實現著作品的價值。我所以我們更應把握語文教學的精髓,追尋語文教學永恒的真諦,讓語文教學在這真實、樸實、扎實中綻放更燦爛的異彩!
“遷移式閱讀”教學的開展必須改變傳統語文課堂中“高耗低效”的局面,濃縮教時,提高效率,從而為遷移閱讀創造時間、空間。通過多年的研究和實踐,我們總結出“遷移式閱讀”也可以分為:認知性閱讀、感悟性閱讀、積累性閱讀和遷移性閱讀。節時必須落實于每一個教學環節。
1.認知性閱讀,自主交流
對文本整體感知的學習,側重認知性閱讀。課始初讀,應在學生正確連貫地讀通課文的基礎上,引導發現、提出該解決的問題,自主設定學習目標。通過探底式檢測,給學生一個交流的空間,讓學生反饋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問題,看似費時的手段,卻避免了學生提出重復的意見和問題,較之師生單線交流節約了時間,從而在短時間內完成認知性閱讀。
2.感悟性閱讀,抓住重點
這一塊面的閱讀,需要抓住重點,品讀感悟。通過多層次多形式的反復品讀、揣摩感悟,促進學生多元發展。其中抓住重點就是處理好共性與個性的關系。就文本而言,共性往往是文本的特色,是感悟的重點,個性是感悟的細枝末梢,教學中抓大放小,用重點的感悟涵蓋細節的關注。就學生而言,共性是學生感悟的焦點、理解的難點,個性是個人色彩濃郁,與個人學習基礎關聯緊密的感悟點,教學中應尊重個性,但更關注學生的共鳴。抓住文本中的重點既能解決感悟的主任務,又節省了教學時間。
3.積累性閱讀,多線并進
這一塊面的閱讀,在傳統教學中成為單獨的一個塊面安排在充分感悟后。其實,在實際教學中,認知性閱讀中的初讀讀通是積累性閱讀的基礎,感悟性閱讀中的感悟朗讀是積累性閱讀的情感內化過程,采用化整為零,多線并進的方法,既在前兩個板塊的教學中扎實做好讀通讀好,那么,學生閱讀中的積累便水到渠成,有形的教學安排在無形的理解感悟中自覺地完成,顯得輕松節時。另外,在最后的遷移性閱讀中也是對閱讀積累的促進。因此,多線并進,化有形為無形就能大大節省積累的時間。
教師的閱讀是讓學生飛翔的第一步,也是使一枝梅花變成“一枝春天”的魔法石。只有一個具有相應人文素質和相當強的鑒別能力的“超級遷移”型教師才能把學生“遷移”到他們應該去的地方,得到他們應該得到的知識,從而培養他們應該培養的能力。
1.備課式遷移閱讀
備課式閱讀就是在備課過程中,在鉆研教材基礎上,閱讀相關遷移資料,即在學生學習前完成教師的遷移閱讀。教師從文本的時代背景、所選篇目、作者簡介、相似文本等相遷移接點出發,開展超前的備課式閱讀。教師通過備課式閱讀改進閱讀量與閱讀率,延伸的閱讀化成教師的修養與感悟,也增強了詮釋者的詮釋能力。
2.跟進式遷移閱讀
跟進式閱讀是對學生閱讀興趣的一種共鳴行為。當校園里興起健康的讀書熱時,倡導以學生為本的被動式閱讀,教師也隨之閱讀“當紅”的讀物。正是與學生們同步的閱讀使教師獲得與“徒弟”們密切對話的力量,建立了教育中教師與學生本應具有的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