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 熱
(西藏日喀則市第三高級中學 西藏日喀則 857000)
談高中生物高效教學策略
西 熱
(西藏日喀則市第三高級中學 西藏日喀則 857000)
新課改對于教學的要求與傳統的教學方法有所不同,其注重學生價值觀的培養,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倡導學生進行主動性和探索性的學習。正是在當前教學改革的環境中,對高中生物教學方法進行研究和探索,才能讓學生在其學習中獲得能力的提升。但是,當前高中生物新課程教學的現狀并不令人滿意,其教學中還存在很多問題需要解決,這也成為教師需要進行認真研究的重要方面。只有不斷對教學方法進行深入探索,才能讓學生在生物知識的學習中獲得能力的提升。
高中生物 教學策略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作為現階段學校教育的中心任務,已經擺在每位教育工作者的面前,“ 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升學校教育質量”則是教育改革的著眼點和突破口。如何加強和提高生物教學質量,真正落實素質教育,適應形勢發展已是當務之急。在此,結合教育改革的現狀和發展趨勢,談談高中生物教學策略。
當前生物教學中,僅僅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已經無法滿足學生當前的學習需要,教師應當探索更多的教學方法,并將之應用到生物教學中,以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生物的主動性,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形成創新能力。例如,當前非常盛行的合作式教學法、研討式教學法,都能夠讓學生對生物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和了解,并促進其自覺地投入到生物的學習中。例如,在進行葉綠體知識點教學時,筆者首先讓學生們對植物進行觀察,而后提問:植物中哪部分的葉綠體較多?哪部分的葉綠體較少?為什么會發生這種情況?讓學生們帶著問題在顯微鏡下對植物的葉綠體形狀、狀態進行觀察,從而培養學生勤于思考的習慣,也讓學生們能夠積極主動地進行自主學習。
新課程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積極建構,而學習的起點便是課前的預習,學生通過預習明確在新知識學習中存在的困惑和知識難點。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引導主要是通過導學案與微課視頻相結合的模式。例如,在《細胞膜——系統的邊界》中,教師的導學案是學生借助網絡和教材資料明確細胞膜的成分有哪些,各成分的比例關系是什么,細胞膜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學生在具體問題的指導下學習教材內容,明確本節課的基本內容,形成課前的學習問題,然后借助網絡查找相關問題,進行進一步的了解,逐漸豐富自己的認識。例如,一個小組的學生在網絡上查找到細胞膜在顯微鏡下的圖片,動物和植物的細胞膜有所不同,在詳細的圖示中看到細胞膜的成分,每一個成分是什么狀態。在此基礎上,教師將模擬制作細胞膜的構成制作成微視頻,上傳至共享平臺,學生借助感官的實驗,完成進一步的思考:為什么要選擇動物細胞?為什么要用動物的紅細胞做實驗?然后繼續展開學習。
課堂不是單向傳遞知識的過程,而是以新內容為交流話題的師生、生生互動。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在簡單的導入和引導下,應將課堂還給學生。以《細胞中的糖類和脂質》為例,教師根據課程內容劃分為不同的學習問題,如什么是糖類?糖類都是甜的嗎?糖類由哪些元素組成?糖類的種類有哪些?糖類有哪些功能?并給予每一個小組10分鐘的討論和展示設計時間。在此基礎上,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展示,展示的學生利用信息技術設計圖畫、視頻、動畫等,使內容更加形象直觀,展示后小組學生需要詢問“大家都聽懂了嗎”,如果還有沒有聽懂的,就邀請一個學生用簡短的話進行總結,以檢測該問題是否掌握,如果沒有就邀請展示小組學生再次進行展示。遇到大多數學生都難以解決的難題,教師要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重新借助網絡進行探討,展示糖類的立體結構,進行分析和探討,從而解決知識難點。
課堂教學是學生接受新知識的過程,知識的內化和吸收需要課后的強化和鞏固。在傳統的教學中,學生主要通過自畫結構圖完成對本節課和一周內容的總結,通過書面作業完成對內容的內化,效率較低,并且容易丟失。在信息技術背景下,教師將知識總結的任務分配給每一個小組,小組學生根據自己的思維進行設置,突破了以前的結構圖,采用漫畫形式、板報形式等使核心內容突出,知識點明確,在小組設計的基礎上,公選一個進行保存。同時,教師對學生在課堂中討論的內容及時進行保存,以滿足學生對不明確知識點的及時回顧,增強學習的有效性。同時,網絡上包含著豐富的鞏固性作業,遠遠比傳統的紙質作業更加豐富,也更加靈活,這些都是豐富的資源,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引導學生在電腦上完成相關的練習,然后上傳至網絡平臺,讓學生之間進行互評,展開討論,促進知識鞏固的靈活性。
教材內容的表述不是從概念到概念,而是盡量從生活經驗入手,創設較好的問題情境或懸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頭腦中發生新知識與原有經驗的聯系,完成知識的建構,同時也理解所學知識的價值。每節都從“問題探討”入手,該欄問題除出自科學史外,主要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中提煉。很多章節采用“問題串”的形式,引導學生步步深入地 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建構知識,發展能力。任何學科的學習其最終目的都是為生活服務,教師在進行生物教學時,應當將其與生活相聯系,讓學生在生活中能夠時時學生物、處處學生物,給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生物學習氛圍,并將所學到的生物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從而讓學生感受到生物學習的“有用性”。例如,在進行有氧呼吸教學時,筆者并沒有將有氧呼吸的學習過程局限在課堂中,而是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觀察,使學生對身邊植物呼吸作用進行認識,并了解有氧呼吸所帶給植物的影響。這樣,學生將課本中的知識轉化為自己頭腦中的知識,理解了生物對生活的作用,對生物知識點的記憶更加深刻。
對于生物新課程教學,對其教學方法進行不斷的探索和研究是其未來發展的重要趨勢,也是生物教師所需要做的重要工作。教師要對其進行深入研究,并對其進行靈活運用,讓更加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更好地幫助學生獲取生物知識,提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