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景坤
(高郵市南海中學)
體育課上學生注意力分散原因分析及其對策
劉景坤
(高郵市南海中學)
隨著體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已在大部分中小學校實施,但由于教師觀念沒有及時轉變以及理論上的問題沒有解決,缺乏現代的教學理念,加上學生自身各方面的因素,從而在體育教學改革中產生了諸多負面影響,學生的注意力分散便是最常見的現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通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對于體育課上學生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原因作一個簡要膚淺的分析,以期共同學習,共同進步。
體育教學;中學生;注意力分散;教學改革;對策
在體育教學改革過程中新課程標準在實際實施中有一定的難度,問題的關鍵在于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不能很好地結合起來,為什么呢?原因是多方面的,那我們不妨從體育課學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入手,具體分析其內在原因:
由于觀念沒有轉變和理論上的問題沒有解決,缺乏現代教學理念指導,以致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仍然沿用傳統、落后的教學方法及方式,在課堂上學生總是被牽著鼻子走,教師講解示范,布置練習、學生模仿練習、教師巡回指導,糾正錯誤,復習練習等,學生總是按照固定的模式學習,不能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以致課堂上死氣沉沉,學生的個性被完全抑制,甚至引起學生的反感情緒,久而久之,學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對教學雙方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過分依賴和局限于教材,照本宣讀,要求學生死記硬背,不能把健康知識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能力和智慧,教學不能從實際出發,教師教得過死,沒有系統,學生學得也沒有興致。
體育改革的根本指導思想是:健康第一。在體育教學過程中,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學生的自由空間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拓展,但老師對學生的體育興趣缺乏正確的引導,將“以學生發展中心”誤認為“以學生為中心”,以致在具體的教學過程,學生的注意力極易分散,在課堂上“身在曹營心在漢”的現象屢見不鮮,下面做一個簡單的問卷調查:
問卷調查
江蘇省高郵市南海中學是一所市教育局直屬的三年制初級中學,現有45個教學班,我對七、八、九級學生的體育態度、興趣及相關因素分別進行一次抽樣問卷調查,總體來看,大多數男生比較喜歡球類運動(如籃球、足球、乒乓球等),女生喜歡毽球、乒乓球、羽毛球,有近1/3的人喜歡自由活動,喜歡體育游戲的人大多數是女生,極少數人喜歡素質練習。由此,我們在體育改革的大前提下,必須尋找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來更好地為體育教學雙方服務。
1.幽默法
體育課中適時運用幽默,不僅可以提高教學效果,還可以緩解學生緊張的心理狀態,體現體育課輕松、活潑的特點。一般在下午的第一節課,學生大腦皮層處于興奮抑制狀態,學習熱情較低,體育課的內容如果單調乏味,這樣會導致課堂氣氛沉悶,學生提不起精神,學生的注意力極易分散,這時,教師要不失時機地抓住一個人、一件事或一句話與學生開一些善意的玩笑,調動學生的興趣,使課堂氣氛在笑聲中活躍起來,學生的注意力就不易分散,從而會不自覺地積極參與教師的課堂教學,教學質量和效果在無形中得到了提高。
2.自主法
在體育教學改革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的重視。例如,在學生跳遠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先讓學生分組研究討論練習方法,通過嘗試練習,選擇一種最佳方法,以小組為單位,在教師的組織下進行小組比賽,看哪一組跳得遠,然后請成績最好的小組代表交流經驗,教師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進行總結式的精講與示范,學生再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練習,在這種互助互學、自主學習的良好氛圍下,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得到充分的發揮,學生的接受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也能較快地掌握動作方法,同時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也得到了充分體現。
3.合作法
體育教學合作學習,主要是通過學生小組自主的協同學習,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讓學生在教學的過程中“學會學習”。結合實際選用學生喜歡的、新穎的練習,可以多選多練,反之,可以少選、少練或不選不練,達到學生自己選擇練習手段的目的。各合作學習小組,在分組練習時,老師“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自覺參與教學的全過程。
創建良好的體育課堂教學環境,使學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發展,這是體育教學的目標和要求。課堂教學設置的問題要從教學實際出發,要有鮮明的目的性和針對性,同時也要切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解決問題的實際,把握好提出問題的時機,掌握問題的難易程度和知識覆蓋的范圍。最重要的一點是設置的問題一定要有啟發性,使學生能夠集中注意力積極地思維,開發智力潛能。
只有當學生以濃厚的興趣、自覺的態度積極主動地研究教學內容與進行身體練習時,學生的注意力才不易分散,才能更好地投入到課堂中,才能高效全面地完成體育教學任務,全面達到“體育課程標準”的要求。所以,體育教師要上好體育課,必須認真研究教學操作設計,研究學生的興趣愛好,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尋找教材與學生的最佳銜接點,運用新穎的教學方法,喚起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
廖春海.體育教學中學生注意力的組織與培養[J].湛江師范學院學報,2005(3).
·編輯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