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帆
(重慶市彭水縣實驗中學)
初中英語作業設計的研究與實踐
張帆
(重慶市彭水縣實驗中學)
傳統英語作業設計感弱,在作業的“質”和“量”上都有待商榷。本著新時期的英語課程改革要求,提出作業設計要關注學生綜合應用能力的提高,有意識地在作業中滲透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終身學習意識、創新精神的培養,同時優化作業結構以實現對基本技能和實際應用能力的訓練等,竭力實現初中英語作業的功效。
初中英語;作業設計;優化
眾所周知,一份有效的作業往往是需要提前設計的。初中英語作業設計也是任職教師需要掌握的技能。尤其是在新課改要求下,打破傳統作業的束縛,創新性地設計更符合學生認知發展的作業,促進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并使學生在做作業時獲得其他能力的提高。
傳統的英語作業往往與教材相關,卻忽視了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學生做起作業來常常覺得困擾,在這種心理狀態下完成的作業質量也難以保證。因此設計生活型的作業,不僅能貼近教材內容,還能將與學生密切相關的生活話題聯系起來,讓學生把對生活的熱愛轉移到對生活型初中英語作業的積極性上來。比如,在仁愛版八年級的一個單元“What’s the strongest animal on the farm?”的教學后,教師可以改死板的課后訓練,而是給學生布置一個貼近生活的作業:你們有去過農場或者鄉村嗎?你們在那里有遇到過什么令你難忘的事情嗎?又有什么動植物吸引了你的注意呢?在作業里給大家好好講述一下你的故事和喜愛的動植物吧。這樣的作業讓學生有話可說,調動了學生的思考和談論的積極性。
團結、合作向來是現代人賴以生存的一項基本素質,學生在校園內也要注意培養自己的協作能力。傳統的英語作業往往是一人獨立完成的,但教師不妨設計一些合作型的作業作為補充,讓學生能在做作業中參與到人際交往與溝通、合作中去。比如,在學習到有關學生的school uniform(校服)時,教師可以就此點設計幾個合作型的作業:(1)兩人合作對話,對課文內容進行朗讀;(2)以學生在校期間是不是應該穿校服為話題,和同伴合作討論后,編寫一段對話;(3)全班學生分成正反兩方,就在校期間是否應該穿著校服進行話題辯論,并為提供辯論思路的學生計分。在教學中把握可供學生合作的機會,使學生在合作中進一步提高英語水平。
當然,一味地強調合作學習而忽略了自主性學習、思考也是不對的。這里的自主型作業包括兩點,一是老師布置作業,另一種則是由學生自己針對自己的情況,結合自我的思考,給自己布置任務。第一種情況比較常見,不多贅述。第二種是由學生自主地給自己布置作業內容。比如,在學習到仁愛版教材中關于“food festival”時,要求學生自主設計作業內容,與美食節相關的內容都可以。任務布置下去后,學生因為是自己自主命題,完成自己任務的熱情度也很高。有的學生出題:學校要舉辦一場學生發起的美食節,想邀請家長們來參加,請給家長寫一封邀請函,描述美食節的活動流程。還有的學生提出了用英文制作一份美食節的宣傳海報。在這樣自主設計作業內容的過程中,學生積極開動腦筋,對課文內容鞏固復習,結合文本和自主思考,設計出了這樣的作業。這樣的形式既有趣又有用,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基礎型作業是最傳統也是最普遍的作業形式,但是我們在設計基礎型作業時仍然需要有所突破,最關鍵是要優化基礎型作業的結構,以少代多,以精細取代籠統,打破以往的題海戰術,避免學生的審題疲憊和學習疲憊。在設計基礎型作業時,老師首先結合自己眼中的重難點設計內容,幫助學生掌握關鍵知識;其次要結合學生角度的難點問題,結合學生經常出錯的內容設計題目,幫助學生理清知識點。當然,這樣的基礎型作業還可以做針對性的設計,平時請學生整理并摘抄錯題到改正本上,老師收集改正本對問題進行總結、歸納,設計出一份適合全班或者部分學生的試題,竭力提高作業對學生基礎的鞏固、提高作用。
現在許多英語培訓機構的口號標語就是號召人們真正地把英語作為交流工具使用起來,而不是單單地付諸在應試教育上。因此,教師設計作業時,也要以此為目標,盡量在保證學生學習成績的前提下,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比如,仁愛版九年級英語教材中有對中國的旅游勝地、名山大川進行介紹,教師可以就此布置應用型作業,請學生一人選擇一個中國名勝古跡,準備一段介紹性的英文描述,描述中不涉及景點名,然后在第二天的課堂上講述,全班進行競猜游戲。
總之,初中英語教師在設計作業時,要盡量優化作業結構,在對基礎知識的鞏固、考查上,融入對學生綜合能力和英語應用能力的培養,調動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使作業呈現出高質量性,發揮其應有的效果。
[1]王洪全.英語課外作業與能力培養[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12(6).
[2]李良勛.布置開放創新性作業的策略與實踐[J].中小學外語教學,2010(5).
·編輯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