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瑞淑
【摘 要】 在語文教學中,不少學生感覺課堂沒有興趣,不會學習,所以我們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自主學習。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就必須狠抓預習這一環節,教給學生預習的途徑。從實際出發,做好課前預習,教師給予指導。相信不久之后,學生們的自學能力一定會有所增長,進而提高課堂的聽課率和吸收率,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提高學生成績,打造有效課堂。
【關 鍵 詞】 課前預習;教學有效性;能力提高
人的一生最受益的事是擁有一個良好的習慣,良好習慣的培養,要從小學生開始抓起。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說過:“教育是什么?往單方面說,只須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那么,針對小學生來說,就是要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讓他們學會自主學習。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必須狠抓“預習”這一環節。預習是學生自己摸索、自己動腦、自己理解的過程,也就是自己學的過程。經過預習,學生的自學能力得到了鍛煉,而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正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因此,預習是語文教學落實素質教育的關鍵之一,是提高學生自學能力的途徑。
一、預習的重要性
在課堂教學中,我發現許多學生因為各種原因課前預習做得不夠好,不能為課堂教學有效服務,課前老師布置的預習作業,學生不重視,認為老師還要講,一些學生可能會無從下手,只是讀課文,利用字典查找不認識的字詞。所以,教師的正確引導,學生有效的預習是非常必要的。因此,作為教師,應該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通過有效的預習,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是新課程標準實施的重要性。
學生在預習新課文時,會有不懂的內容,這屬于正常現象,課本中看不懂的地方,往往就是教材的重點、難點,或學生學習中的薄弱環節,弄懂這些不明白的地方,恰好是學習深入的關鍵所在。預習時,學生可以把看不懂的地方記下來,上課的時候特別注意聽老師是怎么解決這個問題的。這樣,聽課的目的非常明確,態度積極,注意力也容易集中,聽課效果肯定會好,而且可以轉變語文枯燥的學習局面,使學生學習逐步轉為主動,學習成績也會相應提升。
二、預習的途徑
小學階段,由于學生的年齡不同,認知水平不同,因此,預習應該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低年級(1~2年級)。
由于一二年級的學習內容主要在拼音和生字的訓練上,所以預習也是圍繞這些方面,可以這樣來預習:一圈生字詞、二標自然段、三練習拼讀。
一圈生字詞:就是借助拼音試讀生字,并對照書后的田字格將這些生字在文中圈畫出來,特別是課文中要求認讀的生字。
二標自然段:就是用阿拉伯數字標出自然段序號。這個小序號的標畫看似簡單,其實在學生標畫的過程中,對文章就有了一種感性認識,知道一篇文章是由許多個自然段構成,為今后的習作做好鋪墊。
三練習拼讀:就是將學習的生字多拼讀幾遍,突破有難度的前鼻音、翹舌音等。
當然這些簡單的方法只是適用于大多數的學生,有些能力較強的學生,也可以結合文中的插圖練習說話,有助于學習新課,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第二階段:中高年級(3~6年級)。
中高年級的學生可以適當加深難度,采用一圈讀課文,二查找資料,三梳理脈絡,四增加批注,五摘抄好詞的方法。
一圈讀課文:即圈畫字詞,通讀全文。第一遍邊讀邊畫自己不認識的生字和不理解的生詞,然后利用字典等工具,弄清字詞的音、形、義。當“一字多義”“一詞多義”的時候,要結合上下文來理解字義。第二遍,排除了生字和生詞就要將課文讀準確,讀流利,了解課文的主要體裁:是寫景的、寫人的、介紹物品的、敘事的、童話的,還是寓言的等,并理解主要內容是什么。
二查找資料:即查找與課文相關的資料。充分利用課外書、網絡等搜集資料。如了解作者的簡介、關于文章的背景、作者的情感等。
三梳理脈絡:即了解整篇課文的主要內容、寫作順序等。到了小學中高年級,學生對于語文知識已有一定的積累,讀了課文以后,需要對課文進行一些自主的思考,提出一些問題。
四增加批注:即品讀。品讀在預習中是最不容忽視的一個重要環節,品讀含義深刻的、優美的句子或段落,從中思考作者寫這篇文章贊揚了什么,批評了什么?向我們揭示了什么道理。古人云:不動筆墨不讀書。把自己欣賞的字、詞、句,哪怕是一個標點的使用好處,都可以用簡潔的文字批注在書的空白處。讀到能發人深省的句段或能觸動人心的部分,我們內心也會有一些共鳴,也有一些想與作者溝通的愿望,那就把這些獨特的感受寫在文章的旁邊。這樣不僅有助于對課文的理解,而且長期堅持下去,探索能力也會逐步提高。
五摘抄好詞:即摘抄文中的好詞好句。語文的學習重在知識的積累,首先積累好詞是豐富自己寫作的重要途徑,小學課文所選的都是永恒和時代的典范文本,里面的好詞好句更耐人尋味,也是小學生寫作的源泉。因此,摘抄并將它內化為自己的知識就顯得尤為重要。
三、預習的設計
(一)合理安排預習內容,分層設計
一個班的學生,就學習基礎和學習的素質來說是有一定差異的,也有共同的弱點。即使是小學六年級的學生,理解事物也往往是孤立的,不注意它們的內在聯系。針對學生的這個弱點,要有意識地安排預習,讓他們逐步理解體會一篇文章中詞、句、段、篇與中心內容之間聯系。
(二)抓住教材特點,靈活安排
教材中每篇課文,體裁不盡相同,訓練重點各有側重,所以設計預習還要從教材特點出發。預習并不等于教師把重點訓練項目直接交給學生去理解,而是要促使學生圍繞重點訓練項目去讀書,去思考,去尋找問題,做一些必要的準備。如《再見了,親人》重點訓練要求“真情實感,恰如其分”。根據重點訓練,設計了下列的預習:
①從題目入手,談一談對親人的理解。課文寫到了哪些親人?②從哪些事情中可以感受到他們是親人?③哪些方面可以展現出中朝兩國人民的友誼?在布置預習時,善于圍繞訓練重點,從而使學生的自學能力得到鍛煉。
四、預習的成效
(一)提高了學習的積極性
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學習活動的內部動力。在預習過程中,學生帶著問題自讀課文,一種強烈的求知欲驅使他們認真讀書,積極思維;在聽課的時候,自己到底解答是否正確,教師和同學將對自己的解答如何評價,一股強烈的好勝心又促使他們認真聽課。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都處于亢奮狀態。學生只要有了動機,就有了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學習對他們來說就不是負擔,而執著追求。
(二)掌握了學習信息
學生在進行預習時,教師巡視了解;預習結束后,教師進行檢查。在這期間,教師及時了解學生對教材的掌握情況。教師還可以從學生提出的疑難問題中測知學生的知識基礎。因此,教師可以抓住重點、難點,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避免了平均使用力量及主觀主義的傾向。教師針對學生的難點進行教學,效果也就更好了。
(三)培養了閱讀興趣
由于學生在預習中逐步養成了邊讀邊思考的良好讀書習慣,在預習課文中將會發現很多疑問,這些疑問,通過教學有的可能解決了,有的可能沒有解決或沒有徹底解決。學生的求知欲是很旺盛的,很自然會產生解決這些問題的迫切愿望,如果教師因勢利導,適當加以啟發與指點,學生就會產生閱讀興趣,他們將投入到科普讀物的閱讀中去,這樣,預習就起了“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
總之,課前預習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是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也是一種學習的智慧。既然預習有諸多好處,可以鍛煉孩子的心智,也可以提高他們學習的能力,使每一個課堂教學的環節更有效,讓他們終身受益。作為教師,我們就應將這件事情長久的堅持下去,從實際出發,做好課前預習,相信有了長久的訓練,學生們的自學能力一定會快速增長,提高課堂的聽課率和吸收率,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提高學生成績,打造有效課堂。
【參考文獻】
[1] 張洪玲.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S].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 張莉. 兒童發展心理學[M]. 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3] 倪雪雁. 如何進行小學語文有效預習[J]. 教育在線,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