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順蘭
【摘 要】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成為了語文教育界的焦點話題。如何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素養?文章從“豐富小學生的語文儲備”“培養良好的語感”“激活語文創新思維”等三個維度,對感情朗讀在提高小學生語文素養帶來的巨大推動力,闡明感情朗讀是提高小學生語文素養發展的突破口,也為我們的語文課堂提出明確的努力方向。
【關 鍵 詞】 感情朗讀;語文素養;突破口
《全日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對語文課程強調:“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然而,什么是語文素養呢?語文素養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包括語文知識、語言積累、語文能力、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以及思維能力、人文素養等,并集中體現于學生整個語文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上。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成為了語文教育界的焦點話題,更成為了語文老師的神圣使命。本來,在母語環境中浸潤成長的小學生,學習語文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從理論上說,他們的語文素養應較其他方面的素養更顯強勢。然而,事實并非如此。我們的語文老師孜孜以求、但高耗低效的現象叫人著急。如何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素養呢?依本人之見,感情朗讀,是提高小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突破口。
一、感情朗讀,豐富語文儲備
《教育心理學》指出:“在兒童的記憶倉庫中,豐富的語言材料的儲備,是理解和運用語言能力的必要條件,也是提高思維能力和智能活動水平的基礎。這個‘儲備的手段,就是背誦。不背誦是不會將規范的書面語言‘植入記憶的倉庫,內化為自己的語言的。”
然而,縱觀我們現在的課堂,“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確讓學生成為了學習的主人,在“合作生成”中,課堂熱熱鬧鬧。然而,關鍵是,學習的主人學到了什么?我們很難有足夠的底氣作答。因為,一味的自主理解文意、合作探究文情、互相交流感受,卻讓字、詞、句、段、篇等語文知識的積累顯得蒼白無力。其根源無非是我們疏忽的語文學習的“背誦積累”這一“植入”之道。
談到背誦,我們的學生會談“背”色變,我們老師會因“死記硬背”而唏噓。如何變“死記硬背”為“活記巧背”,眾說紛紜。確實,“教無定法,教學有法”。但筆者認為,唯有“讀”與語文相隨相生。尤其是感情朗讀,對理性記憶仍處于薄弱時期的小學生來說,就顯得尤為重要。
感情朗讀,需要字正腔圓,需要抑揚頓挫,需要想象畫面。就在正“字”,圓“腔”中,學生對字詞的讀音就能正確掌握,對詞句的結構就得完整把握;就在抑揚頓挫的處理中,語言的節奏,語音的輕重、表達的方法和邏輯等藝術技巧就自然而然烙在孩子們的腦海中;就在“畫面”的想象中,文章甚至與文章相關的內容,都被孩子們畫面化而更形象,更易于掌握,因此得以無意積累。
《匆匆》是現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緊扣“匆匆”二字,細膩地刻畫了時間流逝的蹤跡,表達了作者對時光流逝的無奈和惋惜。文章可謂文質兼美,值得玩味和積累。文章闡明的“珍惜時間”這一主題,對六年級的學生來說,并沒有什么難度,但作者語言的運用、修辭的靈動和感情的細膩表達,不進行用心感悟和積累,學習本文將是徒勞,是浪費。因此在教學中,我采用“感情朗讀”教學法,收到了良好的“植入”效果。
文章每個自然段,都有充分的理由讓我們幫助孩子們植入記憶的倉庫。如文章開篇處“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以物興起,排比組合,用詞恰當,自然入文,值得“植入”,我把握并列式排比句的特點,指導學生讀出“去了、枯了、謝了”的淡然,讀出“再來、再青、再開”的欣喜,把三個分句讀得跌宕起伏,孩子們美美讀來,然后美美誦來。第二自然段中,“確乎、空虛、默默、八千多個日子、頭涔涔、淚潸潸”等詞語,真切地流露出作者情感的變化,值得“植入”。我出示作者面對時間流逝而懊惱和無奈的情境,在音樂的烘襯下,學生的朗讀如是自我訴求;第三段自然段,作者運用一系列的動詞,描繪一系列的生活細節,表現時間的飛逝,語言貼切靈動,值得“植入”。我讓學生邊讀邊想象生活畫面,如親身經歷,自然很快就能娓娓誦來。
通過指導感情朗誦,有濃濃情感的護航,有鮮明節奏的烘襯,學生對文本細膩精妙的語言,靈動的表達的記憶就水到渠成了。
的確,感情朗讀,有助于幫助小學生打開語文積累的心門,自覺把語文知識植入記憶倉庫,還語文學習的本真。長此積累,學生有何愁會“無米之炊”?
二、感情朗讀,培養良好的語感
語感,就是學習者直接、迅速地感悟語言文字的能力,是語文水平的重要組成部分。《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其中“尤其”一詞,可見其重要性。
那么,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良好語感?斟詞酌句往往是我們語文老師的必殺技。然而,一味的斟詞酌句卻讓孩子們容易進入云里霧里。
正如劉勰《文心雕龍》中所言:“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我們不得不佩服全國名師王崧舟老師。他的課總是使人聽著就是一種藝術享受。就拿他的《孔子游春》一課來說吧,讓聽課者不禁感慨道:“春風化雨,雁過無痕。”是什么使王老師的課如此醉人?我們重溫他的課,就會發現,是他的語言,是他的情感,是感情朗讀指導成就了他的大師課堂。他感情范讀,他創設情境指導感情朗讀,他承接上文感情引讀,他配樂指導感情朗讀,他化文為詩指導感情朗讀,豐富多彩的朗讀指導,讓情境再現課堂,讓文字充滿生機,讓作者深刻的思想和情感溢于言表。
更值得驚嘆的是他的朗讀指導“春風化雨,雁過無痕”處。讀題目“孔子游春”,讓學生讀中便記住記敘文題目中人物多為文中的“主人公”;文中寫道,“弟子們不知老師在看什么,都圍攏過來。”“子貢說:“老師遇水必觀,其中一定有道理,能不能講給我們聽聽?”“顏回呀,聽說你把自己的志向寫進了一首歌里。何不唱給老師聽聽?” 王老師指導朗讀這幾句,把“老師”二字作了特寫處理,讓孩子們感受孔子作為“老師”身份的重要性,為之后體會“孔子的課”“孔子的教育”之特別埋下有力的伏筆。
三、感情朗讀,激活語文創新思維
語言文字貌似孤寂的符號,卻是聲情并茂的藝術。感情朗讀,是對無聲的書面語變成有聲語言藝術的過程,是一種眼、耳、口、腦、四肢等多種器官參與協同的創造性閱讀活動。其創造性主要表現在:
(一)感情朗讀,需要情感共鳴
共鳴者,心匯聚,情交融。
法國啟蒙思想家狄德羅說:“沒有情感這個因素,任何筆調都不能打動人心。”我們小學語文教材中皆為名篇佳作,筆觸細膩,作者寄情其中,托義于言。教學中,我們只有讓學生與文本人物產生共鳴,與作者產生共鳴,才能讓他們正確理解文意,領悟文情,把握文旨,才能讀出理解,讀出領悟。產生共鳴的過程,實則求同思維誕生的過程。
正如《凡卡》一文,文章以凡卡寄信后的美夢收束全文。夢是甜蜜的,卻道出了凡卡命運的悲慘,流露出作者對黑暗社會的憤恨,對如凡卡這樣的窮孩子悲慘命運的無限同情。這樣的結尾似喜實悲,孩子們在朗讀時,心與凡卡交融,才能讀出凡卡的“夢中喜,醒后悲”;更需要與作者產生共鳴,讀出作者的“悲憤交加,愛莫能助”。這種深層的理解有助于促進學生的感情朗讀,而通過感情朗讀,又使學生的領悟更能深刻,思維在與凡卡情感交融,與作者思維碰撞中,變得更加深邃。
(二)感情朗讀,需要個性理解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讀”往往需要個性的理解才能促進內化,才能更好地進行朗讀外顯。這種個性化的理解和展示正是求異思維的重要體現。
李星華的《十六年前的回憶》一文中有這樣的片段:“父親瞅了瞅我們,沒對我們說一句話。他臉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著。他的心被一種偉大的力量占據著。這個力量就是他平日對我們講的——他對于革命事業的信心。”
其中對“瞅了瞅”的理解,直接影響著朗讀該片段的感情基調的把握,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在指導學生感情朗讀時,有學生認為,父親瞅了瞅我們,是對我們的關心,該讀出那份深沉的父愛;有同學認為,“瞅了瞅”,說明父親視死如歸,應讀出父親的樂觀和勇敢;有同學卻說,“父親瞅了瞅我們”是因為父親覺得這個時候不便于跟我們說什么,只好瞅了瞅我們,應讀出父親的無奈;更有學生認為,是父親對革命充滿必勝的信心,瞅了瞅我們,暗示我們不要怕,應讀出父親的臨危不懼和堅定信念;還有同學認為,“父親瞅了瞅我們”,是用自己的安定沉著的表情感染我們,示意我們要像他那樣,相信革命一定會勝利,要與敵人抗戰到底,萬一自己遇上不幸,希望我們完成他未了的心愿,應讀出父親的沉穩和期待。
就是這樣,不同的理解有不同的讀法,這樣的多元解讀有利于學生求異思維的發展。這是創造性思維形成的關鍵。所以在指導感情朗讀時,我們應鼓勵孩子們大膽把自己的理解讀出來,讓孩子們的個性得以張楊。
(三)感情朗讀,需要大膽想象
感情朗讀,感情從何來?當然是從與文本的共鳴中誘發。共鳴又如何產生?離開想象,共鳴無從談及。所以,感情朗讀,需要大膽想象。想象畫面,想象情境,想象中換位,換位中入境,入境而情發,情發而朗誦,朗誦如傾吐,可謂極致生成。
古詩詞的朗讀,需要引導孩子們想象詩中意境。如朗誦呂巖的《牧童》,我們就應該讓孩子們想象牧童晚歸休憩的意境,想象牧童一個個恬靜與閑適的生活畫面。在畫面感極強的心理狀態下,才能讀出那份童趣,讀出作者心中的向往。
散文的朗讀,需要指導孩子們想象場景畫面。如指導朗讀趙麗宏的《山雨》,只要借助音樂引導孩子們想象“雨中山”充滿生機的情境,想象雨中漫步山間的畫面,心與作者相交,與自然相融,才能讀出對大自然那份濃濃情懷。
記敘文的朗讀,往往需要想象人物處境和感受,需要通過想象補白故事的情節。如《窮人》一文,在指導朗讀“桑娜臉色蒼白,神情激動。她忐忑不安地想∶‘他會說什么呢?這是鬧著玩的嗎?自己的五個孩子已經夠他受的了……是他來啦?……不,還沒來!……為什么把他們抱過來啊?……他會揍我的!那也活該,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頓也好!”一段時,我注意根據片段中“……”,引導孩子們想象屋外的動靜,桑娜的反應,從而讓桑娜恐懼、擔心、激動、忐忑、矛盾的情感植入孩子們的心間,以激情誘發激情,以激情讀出激情,生成了課堂感人幕。
想象,讓詩歌更加豐富,使文本更加有血有肉,有情有義,促學生的高階思維得到磨煉和發展,使朗讀來得更自然更真切,使語文課堂更具創造力。
此外,感情朗讀,讓學生如同與文人雅士促膝傾談,心靈深處因而澤潤,靈魂因高尚靈魂而受洗禮,人格在無形處日臻完善。
總之,感情朗讀,讓知識沉淀,讓智慧迸發,讓潛能激活,讓心智涵養。感情朗讀,是提高小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突破口,它具有強大的教育引擎功能。只要我們每位語文教師積極啟動引擎,大膽突破,必將功莫大焉!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全日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S].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 李伯黍,燕國材. 教育心理學[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3] 董奇. 兒童創造力發展心理[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4] 韓佳亮. 對當前課堂“有感情朗讀”的再認識[J]. 小學語文教學,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