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麗琛
建立學習資源中心,滿足學生特殊教育需要
●馬麗琛
2008年,上海市靜安區止園路小學開始學習資源中心的開發與運作研究,通過建立學習資源中心,實施資源教學,為有特殊需要的學生提供學習支持,確保有特殊需要的學生充分發展。
學習資源中心;資源教學;特殊教育需要
融合教育是當今基礎教育發展的趨勢,資源教室建設是融合教育支持系統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學校早在2005年就建立了資源教室,為隨班就讀學生個別化教育方案的實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2008年學校開始了學習資源中心的開發與運作的研究,使資源教室現有的功能定位做到既能更好適應和滿足各類型的隨班就讀學生的特殊需要,又能為普通學校中其他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提供特殊的教育;既能為資源教師提供專業服務,又能為隨班就讀學生的家長提供家庭教育指導意見;既能發揮學校現有校本課程的優勢,又能整合片區內其他學校優秀校本課程的資源。
(一)學習資源中心的服務對象
靜安區學習資源中心(小學)的主要服務對象歸結為3大類,就是學生、教師和家長;歸結為5大類,就是片區內隨班就讀學生及疑似隨班就讀學生、非殘疾學生中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及資源教師、心理輔導及行為矯治教師、康復訓練教師與社會工作者等專業工作者、學生家長與普通任課教師及學校行政管理人員。
(二)學習資源中心的功能和區域劃分
1.基本功能
文化課程拓展教學或補救教學或思維發展的學習策略訓練、心理輔導及行為矯治、康復訓練、信息管理、
教育、康復等軟硬件資源的儲備與支援。
2.拓展功能
資源教師或普通教師或學生家長等相關人士教育教學技能、康復訓練技能的提升、個別化干預方案(校本課程)的研發、學生特殊能力的培養。
3.區域劃分
學習能力發展室包括數學學習區、語言文化學習區、思維及學習策略訓練區、教師工作區、學習成就展示區、綜合活動區等;信息管理室開展收集、整理、保存學生的評估、個別化教學信息以及各類服務信息;感知運動綜合活動室為學生提供感知、運動及其整合訓練,注意力及喚醒水平訓練,音樂、律動特長生的訓練,感覺統合及運動康復訓練;社會適應能力發展室開展社會適應能力、交往溝通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社會常識認知能力的培養;室外康復訓練及游戲區為多類學生提供感覺統合訓練、隨生康復訓練、各類學生游戲活動。
(三)學習資源中心的課程開發與實施
1.開發校本課程
(1)學科教育校本課程
學科教育校本課程包括了同步教育課程和非同步教育課程。同步教育課程是指與學生現處年級相一致、內容相一致的課程內容。非同步教育課程是指與學生現處年級、內容都不一致,但是必須掌握的課程內容。我校有以下幾種具體做法。
其一,刪減課程內容。將課程內容進行刪除、簡化或修改處理,以適應隨班就讀學生的學習。在做刪減課程內容的決定時必須要注意:對影響有特殊教育需要兒童后續學習的基礎知識不能輕易刪除,可以做簡化處理;對非核心知識內容,以及超綱的內容可做簡化或刪除處理;對有特殊教育需要因身心殘疾確實無法學習且對其未來生涯發展影響不大的課程內容可以考慮刪除。
其二,增加課程內容。根據隨班就讀學生的學習基礎,適當增加一些有鋪墊作用的課程內容。因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在缺乏相關技能鋪墊的情況下會遭遇困難,學校要通過增加課程內容的方式提供過渡學習。如增加基本能力的訓練內容:針對腦癱兒童、感統失調、智力障礙學生粗大動作協調困難、空間知覺差、目測舉例不準,可以在體育課上增加拍球、滾鐵環等運動。增加基礎知識內容:要求智障學生聽故事后復述故事大意,就要先訓練他怎樣聽故事,怎樣抓住并理解故事中的主要信息,怎樣組織這些信息,怎樣表達信息。
其三,降低課程要求。在保持課程內容不變的基礎上,降低隨班就讀學生掌握課程內容的要求。如:對于智力障礙、自閉癥兒童,降低小數四則混合運算的要求,允許他們使用計算器。
其四,延后安排課程內容。通過調整教學進度以適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學習進度。
雖然調整課程內容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隨班就讀學生參與課程學習的需求,但他們的一些特殊教育需要無法得到滿足,需要我們提供技能發展的校本課程,以便他們將來更好地融入社會。例如:社會技能訓練課程、語言與溝通訓練課程、注意力訓練課程等。
(2)編寫校本教材
我們編寫了學習策略訓練課程15冊教材、思維訓練課程1冊教材、高位感統訓練課程2冊教材、動手做課程5冊教材、家政訓練課程1套教材、心理輔導課程購買軟件1套、社會常識認知訓練課程購買軟件1套。
2.學習資源中心課程的實施
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的校本課程主要在學習資源中心實施。每個學生學習普通課程的課時量、學習校本課程的課時量分別占總課時的75%和25%。為了提高校本課程的實施質量,我們制定了課程的管理細則,設計了課程實施方案,建立了校本課程個訓檔案,較好地滿足了不同類型隨班就讀學生的特殊需要。
每學期開學初,資源中心的評估小組會根據隨班就讀學生的評估報告制定學習資源中心的三張課表:總課表、各教室課表、學生個人課表,以保證資源教學的順利開展。每天下午的13∶40至14∶15為本校學生開放時間,每周三下午15∶30至16∶30,為片區學生開放時間。我區的巡回指導教師、特教教研員會定期進行常規檢查、聽課指導,了解資源教師實施個別化教育計劃的情況。
(一)診斷與評估
要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實施個別化教育,診斷和分析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是首要程序。學生的診斷與分析分為醫學診斷與分析和教育診斷與分析。醫學診斷與分析主要由相關醫療機構和相關專家進行。教育診斷與分析,主要是由學校的資源教師負責,主要內容是學習情感、學習能力、學習方式,主要方法是非標準化量表的測試、“臨床”觀察和數據統計。診斷與分析采取靜態和動態相結合的方法,如通過個案研究、單一被試和資源教學,及時了解和把握隨班就讀學生的發展趨勢,及時調整個別化教育的計劃。加強隨班就讀學生診斷與分析,提高個別化教育的針對性。
(二)個別化教學計劃的制定
每學期初,診斷與評估小組的老師會就每個學生的診斷分析報告進行討論,給出比較合理的個別化教育建議,完成“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個別化教育安置表”。再由資源教師和學生的任課教師進行討論,對照分析報告和安置表,討論完成學生的個別化教育計劃,并把完成的計劃與家長進行溝通。學期末,學校會對資源教師和任課教師個別化教育計劃的實施情況進行評估和小結。
(三)培訓資源教師,實施資源教學
資源教師是學習中心資源的主要支配者和資源教學的主要執行者,而只有具備了一定資源教學實踐技能的教師才能勝任資源教師一職。
通過培訓,資源教師初步具備了觀察與診斷、分析與評估、制定個別化教學計劃、資源教學的能力。資源教師的校本培訓推進了個別化教育的有效進行,使普通學校的教師也具備了特殊教育的能力,使滿足每個學生的特殊教育需要成為一種可能。
(作者單位:上海市靜安區止園路小學,200070)
G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