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揚州市育才小學西區校(225126) 仲楊洋
?
例談小數課堂教學中的“導”
江蘇揚州市育才小學西區校(225126)仲楊洋
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光要關注自身的“教”和學生的“學”,還要注重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對學生加以必要的引導。如此,教師才能幫助學生開闊思路,使之深刻理解所學知識。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引導
課堂教學中,教師一般都會圈出教學重點和難點,以達到幫助學生深化所學知識的目的。但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仍會遇到許多困難,這時教師要抓住突破口,有效引導,使學生突破思維理解上的屏障,獲得對數學知識的深刻理解。
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知識總是一環扣一環。教師可以結合教學進度,在知識的關鍵點設計導學問題,幫助學生有針對性地思考和解決問題,實現強化教學效果的目標。
如教學“三位數(中間有0)乘一位數的筆算”時,筆者首先從情境創設引入:“有黃、紅、藍三種不同顏色的小貓到河邊釣魚,可是它們一會兒捉蜻蜓,一會兒捉蝴蝶。天黑時,你知道它們總共釣到多少條魚嗎?”學生很回答:“0+0+0=0(條)。”筆者接著問:“你能把它改成乘法算式嗎?你怎么知道它的得數是0的?”學生回答完畢后,筆者順勢把“102×4”引入課堂。隨著筆算教學的展開,筆者繼續引導:“現在你們知道0×4是多少了嗎?”在學生知識的發展點,層層引導,步步深入,不僅可以使學生更加牢固地掌握新知識,還可以真正達到提升學生學習效果的目標。
該案例中,在學生理解的幾個關鍵處,也就是新知的生長點,筆者采取了有效設導的教學方法,促進學生真正理解所學知識。
課堂教學中,盡管教師對于教學內容已經做了一定的講解,學生在理解上卻仍存在盲點。在這種情形下,教師可以通過相關問題的引導,促進學生深刻理解所學知識。
如教學“帶有小括號的混合運算”時,在計算“18× (36+64)”“95-(74-50)”這兩道計算題的時候,學生雖然明白理論上應該如何計算,但卻不知道實際應該怎樣操作。這是他們理解的盲點,他們不明白為什么要遵循這樣的運算順序。對此,筆者是這樣引導的:“這兩道題如果沒有小括號的話,運算順序是怎樣的?”在筆者的耐心引導下,學生循著教師導學的方向,很快發現第一小題如果加上小括號,原來先乘后加的順序就變成了先加后乘。同樣,第二個算式由于在后面一步加上了小括號,使得原來從左到右依次相減的順序被改變。這樣一來,小括號在運算中的重要作用就充分地展現出來,深化了學生的認知和理解。
該案例中,教師主要在學生理解的盲點處展開引導,變盲點為亮點,不僅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認識更深刻,還使學生的思維更開闊、頭腦更清晰。導在學生思維的盲點,對學生學習效果的全面提升起到了明顯的促進和推動作用。
通過學習,學生對所學知識已經有了一定了解,同時對同一內容也會有不同的見解。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在學生思維的創新處加以引導,使學生有意識地從不同角度去分析和解決問題,促進學生創新意識的發展。
如教學“觀察物體”時,筆者主要以正方形木塊為道具,讓學生首先擺出三個小正方形并排的樣子并觀察。然后筆者又讓學生不斷變換小正方形的位置,分別觀察得到的結果。這節課的主要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體驗從物體的正面、上面、側面觀察到的效果圖,從而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在學生已經具備一定觀察經驗的基礎上,筆者借助多媒體,呈現出相關圖片,讓學生分別說一說這些圖片分別是從物體的哪個方向觀察到的。接下來,為了深化學生的思想認識,有效拓展學生的學習內容,筆者又讓學生拿出五個小正方形塊,嘗試不同的擺法并加以觀察。最后,為激發學生的競爭與創新意識,筆者又做了這樣的引導:“現在再給你一個同樣大小的小正方形,為了保證從某個方向觀察到的圖形不變,這個小正方形應該擺在何處?”這樣教學,不僅可以使學生的學習潛能得到充分發揮,而且使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得到極大的發展。
該案例中,教師主要針對觀察物體過程中,方向不一樣,看到的形狀也不一樣的特點,讓學生進行一些創新的實驗與嘗試。如此一來,既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更加牢固,又使學生在創新意識的激發和作用下提高學習效果。
總之,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導學點的選擇有多種多樣,除導在知識發展點、理解盲點和創新點外,還可以導在學生新舊知識的遷移點和自學的疑難點。找準時機,導得及時,導在關鍵點,才能真正達到全面提升學生學習效果的目標!
(責編吳美玲)
G623.5
A
1007-9068(2016)20-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