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徐州市銅山區大許實驗小學(221124) 許桂芳
?
淺析小學生簡算意識的培養
江蘇徐州市銅山區大許實驗小學(221124)許桂芳
簡算意識是學生計算過程中自發產生的一種思想行為習慣,具有一定的簡算意識對于學生簡便運算能力的提升具有明顯的推動作用。因此,在計算教學中,教師要通過指導學生用心觀察、鼓勵學生區別比較、精心設計簡算練習三個方面入手,注重對學生進行簡算意識的培養。
小學數學計算教學簡算意識培養
簡便運算是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培養學生利用規則實現計算最優化思想的重要途徑。但是在實際計算教學中,由于缺乏簡算意識,導致學生在計算過程中走了許多彎路,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計算效果。何謂“簡算意識”呢?簡單地說,就是指學生能夠自發地運用簡算規則進行計算的一種行為習慣,這種意識需要長期積累,讓學生養成隨時思考“有沒有一種更簡單的方法呢?”的習慣,使學生在簡算意識的推動下提升簡算能力。具體來說,在學生簡算意識的培養上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簡便運算不僅是一種計算技能,更是一種優化計算的意識。在計算教學中,要想達到計算的最優化,找到計算的捷徑,教師就要指導學生用心觀察計算習題,先找出規律特點,找到計算最優的突破口,再計算。在這個觀察的過程中,學生的簡算意識自然得到了培養。
如在教學計算“8+8+8+7”這道習題時,乍一看并不符合簡便計算的要求,但是如果你仔細觀察就能發現,原式可以轉化為“8×3+7”或者“8×4-1”。經過這樣的轉化后,再進行計算就方便快捷多了。又如,在教學計算“1.9× 25+10.5×5”這道習題時,單從數字符號來看,發現不了什么,但是如果你認真觀察就會發現,加號之前的部分與加號之后的部分是有具體聯系的,即“10.5×5”可以轉化為“2.1×5×5”,也就是“2.1×25”。這樣原式就可以運用乘法分配律來解決,即1.9×25+10.5×5=(1.9+2.1)×25=4× 25=100。
從上述教學課例可以看出,一些習題本身看來并不具備明顯的簡便運算的性質規律,但是,只要學生具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具備簡算意識,就可以巧妙地化繁為簡,使計算過程更加輕松,提高計算效果。
要鑒別一種計算方法是否簡便,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區別比較,在比較中出結果,在比較中出真知。因此,在計算教學中,為了培養學生的簡算意識,在學生熟悉各種基本運算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同一習題進行不同計算方法的比較。通過比較,學生能清楚地感受到簡便計算的優勢,從而喚醒學生對簡便運算的需求,培養學生的簡算意識。
如在教學計算“1+2+3……+10”時,教師可以讓一部分學生按照從左到右依次相加的順序計算,讓另一部分學生按照簡便運算的方法計算,然后比較一下哪種計算方法算得快,算得準確。又如,在教學計算“2.83+0.34+ 0.17+1.66”時,如果按照小數加法計算方法來計算,由于小數點較多,學生在計算時很容易出錯。在這種情形下,教師就可以引入加法交換律,讓學生把原式與變換后的式子進行對比。經過對比,學生發現運用簡便算法時剛好可以湊整,有效避免了小數加法計算過程中容易產生的錯誤現象。
從上述教學課例可以看出,在簡便運算的過程中,教師要根據習題特點適時地讓學生進行區別比較,使學生在對比的過程中真正發現簡算的優勢,從而學會有意識地運用簡便方法。
訓練是培養學生簡算意識的一個重要途徑。在簡便運算教學中,當學生熟練掌握簡便運算的方法、性質、定理、計算規則后,教師可以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精心設計各種練習,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對簡便計算的方法進行及時鞏固。另一方面,學生的簡算意識也可以得到有效培養。
如在教學“乘法分配律”后,為了培養學生的簡算意識,教師就可以設計“31×25+19×25,101×98”此類習題讓學生進行計算;在教學“加法交換律”后,教師又可以設計“156+78+44”此類習題讓學生進行計算。在學生計算練習的設計上,教師一定要根據習題訓練要求,把能簡算的習題與不能簡算的習題結合起來設計,如“5×4÷5× 4,(5×4)÷(5×4),5×4+5×4”,只有把各種簡算的方式方法混合起來,學生才能養成靈活運用學過的知識進行計算的習慣。
實踐證明,在計算教學過程中,為了培養學生的簡算意識,教師要精心設計各種練習,使學生能夠突破思維定式,學會靈活運用簡算性質規律計算的習慣,這樣教學,不僅提升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而且學生的簡算能力也會在無形中得到強化。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具有簡算意識,不僅可以使學生養成科學、合理、靈活的思維習慣,還可以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潛能,從而為學生一生的發展奠定基礎。
(責編李琪琦)
G623.5
A
1007-9068(2016)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