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海門市東洲小學(226100) 朱漢強
?
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江蘇海門市東洲小學(226100)朱漢強
怎樣的課堂才能讓學生樂學,讓學生在課堂的40分鐘完成教學的預設目標是教師一直思考的問題。運用直觀教學、知識遷移、作業優化設計等方式,讓學生參與到知識的探究過程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數學課堂主體樂學有效性
怎樣的課堂才能讓學生愛學數學,在課堂上完成教學目標是教師一直思考的問題。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如何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作為抽象的學科,數學概念是對事物數、形特征的高度抽象和概括。教師應充分利用教具,結合多媒體的展示,讓學生通過數一數、擺一擺、量一量、畫一畫、剪一剪、拼一拼、折一折等操作,把抽象的知識直觀化。
如,教學“三角形面積計算”時,我事先用材料制作了兩個相同的銳角三角形,然后在底和高處標出數值,同時也給學生布置了任務,讓他們每人準備兩組底和高都分別相等的銳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
首先,我將事先準備好的兩個銳角三角形拼在一起,變成一個平行四邊形,然后讓學生觀察后思考問題:這個平行四邊形是通過怎樣的方法得來的?平行四邊形的底、高、面積與三角形的底、高、面積有怎樣的關系?接著讓學生在小組內自主探究,再全班交流,理解“三角形面積等于同它等底、等高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這一感性知識。其次,用兩個完全一樣的等腰三角形拼一拼。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觀察和思考,更好地掌握了求三角形面積的方法。最后,讓學生展示自己準備的三角形都能拼出怎樣的圖形,并總結歸納它們之間的關系,得出結論:兩個完全相同的銳角三角形能夠拼出一個平行四邊形,面積就是兩個三角形的面積之和。
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由于能夠清楚地知道面積公式的由來,記憶自然更深刻。
教師在進行新知識的講授時,要抓住新舊知識之間的關系,將學生已經熟悉和掌握的知識作為學習新知識的基礎,做到溫故知新。
如,教學“小數加減法”時,應把相同數位對齊是以前在“整數相加減”時學過的知識和“只有單位相同時才能相加減”結合在一起進行演示:①363+125(列豎式);②366-12(列豎式)。學生邊觀察,邊討論:列豎式時,為什么要把末位對齊,而不把首位對齊呢?
學生進行交流探討,總結出“相同單位的數才能相加減”的原理。教師在黑板上展示小數加減“3.63+1.25”“3.66-1.2”,并說明用豎式進行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時,應該注意的問題,重點講解“計算時為什么要小數點對齊,而不把末位對齊”。這樣就把已經掌握的整數加減列豎式的方法遷移到小數加減法上,既加強了新、舊知識的聯系,又提高了學生學習的效率。
小學數學教學應重視學生的口頭表述,讓學生在說的過程中積極思考,“說”出其中可能出現的誤差和理解上的錯誤。
如,教學“解方程”時,應指導學生觀察課本情境圖,口頭表述解方程的方法——“等式兩邊都加上(減去)同一個數,等式仍然成立”。在進行有關“正方體、長方體和圓柱等立體圖形的表面積及體積計算公式”的教學時,教師在說明推導過程之后,要讓學生也進行相應的口頭推導,以此加深學生對面積和體積公式的理解和掌握。通過講述,學生的思路變得更清晰,能將數學語言變成自己的語言,提高了自身的數學能力。
教師要針對學生口述的內容進行及時的評價,鼓勵學生“想說”“敢說”“愛說”“會說”,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教學中,對于容易混淆的地方,教師要增設練習題進行對比和強化訓練,以幫助學生理解其中數學知識的本質、聯系和區別。
通過以上對比練習,學生對分率及具體數量有了深刻的理解,自然很少出現錯解。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參與到知識的探究過程,通過各種教學手段讓學生樂學,從而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
(責編童夏)
G623.5
A
1007-9068(2016)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