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升才
摘要:傳統的公共藝術經過幾百年的發展,依靠成熟的造型藝術形式來傳達作者的創作意圖和作品的藝術理念。而數字時代數字媒介的發展從各方面促進了傳統公共藝術的表現形式和演繹內容,在數字科技大時代下正發生著新的變化。本文通過對傳統公共藝術在數字媒體時代的表現和特征進行闡述,探析公共藝術在邁入數字媒體藝術時代后的發展方向與演變。
關鍵詞:數字媒體;公共藝術;發展;數字化
一、公共藝術概述
公共藝術指的是由藝術家為某個既定的特殊公共空間所創作的作品或者設計。是一種被放置在城市外部環境中,面向社會大眾的一門藝術類別,是一門充滿張力的藝術。傳統的公共藝術通過雕塑、壁畫等被大眾廣泛接受和喜愛的形式分布在城市的大小角落,作為城市公共空間中的文化實踐和審美存在物,歷史性地建構著和豐富城市的文化。不同時期的公共藝術體現和表達不同的城市歷史文化,建構不同的城市文化形象,傳達不同的城市文化精神。
公共藝術作為當今城市中一種日趨重要的文化形式,起著愈加彰顯的文化載體和城市地標的作用,并成為城市的符號與象征。公共藝術因其獨特的地域特性,能夠凝聚一座城市的文化精神,成為城市的文化標桿,維系正常的都市空間文化秩序。城市公共藝術存在于城市的重要空間場所,大多數能夠占據人們的視覺中心,能夠輔助大眾認知自身所在的空間場所及位置,并能夠從中領略到城市的獨特品性。
二、數字媒體時代數字藝術的獨特魅力
首先,數字藝術能夠增強信息感染力。數字媒體藝術通過聲、光、電等信息媒介打破了以往信息傳播的空間形式,開創了展示設計的嶄新空間。數字藝術的應用更是讓觀眾感受置身于三維空間中的展示效果。例如,在4D數字展示空間內,可以通過使用數字聲光電技術和強大的數字音效技術,能夠在空間中營造隨環境而變化的風、雨雪、水汽、閃電等效果,從而構建一種獨特的傳播空間,讓受眾在視覺、觸覺甚至味覺中身臨其境。運用4D數字藝術,觀眾的感覺將非常真實,虛擬的空間與真實的場景融為一體,受眾盡情參與其中,感受數字技術展示的場景。數字媒體藝術挑戰了人類全方位的感官體驗,擴展了空間藝術,改變了空間的傳統場景。隨著數字媒體藝術的加入,傳統精致的二位場景也開始轉變。靜態的藝術作品開始向動態化的方向變化。如今數字影像藝術可以把展示效果通過創意完美地展示出來,而且能夠通過燈光的無限延伸性將動畫漫射到另一個單獨的空間。數字媒體藝術將各個數字技術進行整合利用,將多種表現形式進行配合,通過強大的信息傳播能力與感染力,慢慢的被社會所采納和歡迎,成為未來創新型藝術發展的必然方向。
其次,數字藝術對實現信息雙向傳播更為有力。媒介信息的傳播過程,是一個雙向的信息交流過程。數字媒體藝術由于本身的數字特性,能夠完美的進行信息的反饋。如今,許多數字技術支持的交互設備的廣泛使用,能夠讓藝術作品傳達出的信息及時的傳播到受眾群,受眾對藝術作品的感覺以及交互性的動作能夠及時得通過數字設備反饋到作品處理器端。數字信息的雙向傳播表現的更為多樣化和便捷化。
三、公共藝術的發展與演變---數字化公共藝術
公共藝術是一種開放性的藝術,作品本身的展現形式和傳播方式,以及受眾受感染能力是評價一個藝術作品的基本前提。而數字媒體藝術在這幾個方面具有獨特的表現力優勢。數字技術通過計算機儲存、處理、傳播信息,包含圖像、文字、音頻、視頻等多種形式,在營造虛擬環境、人與作品互動等方面具有較大優勢。數字媒體時代下的公共藝術,融入了數字媒體的新時代觀念,使用了數字技術,為自己帶來了新的發展活力。
正如藝術本身有一個變動的歷史一樣,公共藝術在媒介環境的影響下也有變化的一個歷史。到21世紀,傳統的公共藝術表現形式與表現內容已不能滿足社會需要。在新媒介環境下的影響下,公共藝術借助數字技術的發展自身也發生了質的演變,公共藝術的數字化作為一種新型藝術發展方向慢慢進入社會公眾的視野,充滿數字科技感并逐漸被大眾所接受,進而成為一種流行在全球范圍內的公共藝術發展理念。從整體上講,數字化公共藝術是公共藝術的一個分支,擁有一些傳統公共藝術的特征,但是又具有數字性,既突顯時代特點,又能進一步闡釋公共藝術所有用的設計理念和藝術內涵。
(一)數字媒體與公共藝術的互動
面對傳統的公共藝術,社會大眾與藝術品之間的互動多是被動和單向的。比如,面對一件雕塑或一副壁畫,公眾與其的互動是觀賞作品,單向的接收藝術家通過作品的表達的觀點。作為以靜態雕塑形式呈現的公共藝術,大眾與其的互動形式主要為合影、觸摸、攀爬等。而有的藝術家也在尋求傳統公共藝術上的突破,通過在設計中增添具有互動性的部分來主動邀請公眾與之親密接觸。還有例如由武漢楚天綠激光公司制作的《SBI 歡歌》激光琴公共藝術,該作品在傳統的雕塑基礎上加入激光、音頻等數字技術,使作品和周圍人物產生互動行為。從該處走過的行人,用指尖滑過琴弦就會產生悅耳的琴音。激光雕塑的外在演繹形態由受眾所決定,受眾的參與性在該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是一個典型的作品與受眾互動的數字化公共藝術作品。
添加數字交互功能的公共藝術具有很強的參與性,能夠帶給參與者很強的視覺和觸覺沖擊力,相對于傳統公共藝術能夠帶給受眾更加強烈的印象。公共藝術大多以城市或社會文化為主題,通過數字媒體與公共藝術的交互的形式向大眾闡釋著作者對于這座城市和人文的理解與深層次的詮釋。
(二)數字化公共藝術所擁有的新功能
傳統公共藝術有著多種多樣的用途,比如便利性設施,如具有設計感的公園長椅、垃圾桶等;除具有設計感外還具有標志的功能、審美的功能等。而在數字媒體時代,數字化公共藝術的發展似乎以一種更高的姿態立于傳統公共藝術之上,具備更高的社會價值和商業價值。可口可樂在2011年曾在大型商業廣場的外圍設置了互動的公共藝術平臺,以數字化公共藝術作品為依托吸引了大量的參與者,這些參與者在一定程度上轉化為消費者,從而獲得了巨大的商業價值,這種隱匿在數字化公共藝術之中的交互體驗,勢必成為今后不可估量的經濟沃土。
(三)數字化公共藝術的強大表現力
在傳統的公共藝術中通常有很多元素比如靜態的文字、圖像等,如今數字媒體技術和設備的發展,使得傳統二維有了更加豐富的的表現形式。如在2014年上海外灘燈光秀活動期間,主辦方巧妙將動畫技術與三位投影技術運用在一起,將制作好的二維動畫影像投射在了固定的三位建筑上面,使得原有的動畫更加生動、逼真化,將“動態的樓房”情境直觀而生動地展現給大眾。三維動畫技術和傳統樓房天衣無縫地拼合在一起,既展現了數字時代新媒體的技術魅力,又滿足了大眾對樓房的奇特想象。間接地向人們表達了“藝術讓生活更美好”的傳播概念。
綜上所述,公共藝術發展到現在,已經成為融入我們生活中的最普遍的藝術形式,在數字媒體時代將會重新綻放前所未有的光芒,當代的公共藝術應該借助蓬勃發展的數字技術潮流繼續發展探索,在數字化創新道路上不斷的前行。不久的將來,數字化公共藝術將會廣泛被大眾接受,走入城市的每個角落,成為表現城市文化最鮮活豐富的符號。
【參考文獻】
[1]霍美辰.論審美主義對新媒體媒介素養教育策略的價值[J].美與時代,2010.
[2]王中.公共藝術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3]鄭乃銘.藝術家看公共藝術[M].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