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晶
(黑龍江省牡丹江市西安區海南鄉漢族中心校 黑龍江 157045)
淺談新形勢下的作文教學
于 晶
(黑龍江省牡丹江市西安區海南鄉漢族中心校 黑龍江 157045)
作文是一個人語文和認知能力的綜合體現,可以說作文是語文教學中最重要的一環,但目前我們的作文教學卻是語文教學中最薄弱的環節。那么在新形勢下,作文教學該如何進行呢?
首先,正確理解、認識作文的性質和重要性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達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這告訴我們寫作和數學一樣,都來源于生活,寫作教學只有貼近學生實際,才能讓學生產生樂于動筆的意愿,才能表達真情實感,所以說生活是學生作文的源泉。
在平時的不斷積累中,學生的語文素養才能得以提高。在課內閱讀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細細感悟語言,能概括文中具體的語言情境、以及所表達的意思,能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并把自己喜歡的語句,摘抄下來,反復品讀,細細體會。我在教學一篇描寫《四季最美的景物》的短文時,讓學生細細的品味作者把哪些景物寫得很美,美在哪里?學生通過讀一讀,說一說,想一想,都能找到自己認為美的句子,我隨即讓學生把它摘抄下來,用自己的話把它敘述出來,用上文中的詞句越多越好。這便是語文積累。但對兒童來說確實有些單調,他們更向往的是春天里草地上放風箏;夏天小河里戲水、捉魚;秋天里漫山遍野摘野果;冬天湖面上滑冰,這又有多少學生經歷過,所以說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不是簡單的一句話,它需要經常引導溝通,形成良好的學習心理,使學生的生活像萬花筒一樣豐富多彩。
《標準》指出:“課程標準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為一體,注重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情感、態度、價值觀是語文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情感、態度、價值觀是多途徑的,在閱讀教學中讓學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在表達時,引導學生學會文從氣順的表達,表達出自己的真情實感。
小學階段的作文就是一種練筆。語文課文標準又降低了起始階段的難度,寫想說的話,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強調寫作的個性化。這樣做其目的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和自信心。正因如此,要提高作文課的教學效率,就必須激發學生寫作興趣,讓作文課成為學生體現自信心的樂園。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讓學生愛上寫作,學生才能主動地寫作,主動地學習,才能逐步養成控制學習行為的習慣。如:寫《我愛秋天》一文時,多數學生只寫樹、玉米,不免顯得有些枯燥乏味,學生的寫作興趣沒有被激發,怎么辦呢?我突然想起何不利用大家都生活在農村這一便利條件,帶學生到野外去尋找秋天,于是,我對學生說:“同學們,秋姑娘來了,我們一起到野外去尋找她好嗎?”一聽說到野外,學生高興極了,個個興致勃勃,不用說學生從野外回來都寫下了自己眼中的秋天,所以說學生如果對寫作產生了興趣,充滿信心,就一定能寫好作文。學生的寫作興趣培養的好壞,不僅取決于教師態度是否和藹可親、語言生動是否有趣,是否具有淵博的文化底蘊。還要創設能激發學生寫作興趣的教學情境,在良好的氛圍里,學生怎能不大膽想象、大膽說呢!學生從不喜歡到喜歡,從被動到主動,逐漸形成了良好的學習心態。
學生如果能不拘形式寫下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說明寫作能力已經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寫作必須富有創造性,自己想說什么就說什么,千萬不要過多地強調形式。否則即使是成年人,也難以寫出好的作品。
要使學生作文有話可寫,又有真情實感,必須把作文訓練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出學校,接觸自然,接觸社會,參加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和有益身心健康的各種社會活動,拓寬視野,開放雙手解放頭腦,不僅豐富了作文素材,又增強了寫作興趣。我根據本班學生年齡的特征和心理特點,有計劃地組織學生開展一些有意義的活動。如在校內,開展拔河比賽,說笑話比賽,我為三毛添鼻子等等。在校外,訪問老紅軍,憑吊烈士陵園,上街掃路,幫五保戶打掃衛生等等。在活動中,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盡可能多地收集一些原始材料;通過活動,學生大多感到有話可說,有事可寫,有情可抒,作文時他們就會成為“有米之炊”的“巧婦”了,從而增強了對作文的興趣。
最后自主擬題,自由表達
《標準》指出:“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提倡學生自主擬題,少寫命題作文。”這就是說現在的作文教學必須要體現新世紀的開放思想,我想今后的語文教材不會有命題作文,而是劃范圍作文,或連范圍也沒有。讓學生想寫什么就寫什么,想怎么寫就怎么寫。那么,今后的作文是不是就讓學生放任自流,教師不管不問了?不是的,“自由要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所以說課改后的作文對老師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如何擺脫自由命題作文的束縛,使學生能夠自由表達呢?這就需要對作文教學方式實行全方位的開放。
記得一次我讓學生寫《......變了》。大多數學生寫的都是時代變了,生活變了,家鄉變了,大多都是描寫改革開放后,人們的生活發生的發生的改變。可是有一個學生卻通過幾件事寫出了世道好了,人心卻變了。對這篇文章,我格外贊賞,因為他用不同的思維方式,從一個特殊的角度進行寫作。這種做法我們應該提倡,要經常訓練他們的求異思維能力。
翻開書店里的《作文指導大全》《名師教你寫作文》《同步作文指導》等書籍,你就會發現一個問題:這些書的內容無非是“怎樣開頭”、“怎樣過渡”、“如何照應”等。過多的條條框框給學生圈定了范圍,使學生害怕寫作。而我們要做的是鼓勵學生大膽寫作,不受約束寫他們想到的,看到的,聽到的,不拘泥于形式,自由表達自己的見聞與想象。學生只有在寫實踐中不斷訓練,文章語句通順了,才有可能涉及技巧。
寫作是一種兼容性很強的綜合性語文訓練,應該體現教學的開放性。作文訓練的時間和空間應該是開放的,時時處處都可以進行。課堂可以開放,生活可以開放,在培養了他們的觀察能力的同時,還豐富了他們的寫作資源。
總之,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只要教師精心設計,善于引導,大膽改革創新,就一定能使學生的寫作能力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