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家新
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
一、讓教學走近兒童的生活
在教學中,教師應樹立一種新的“教學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學”的觀念。一方面,要“讓教學走近兒童的生活”。課堂中的生活永遠不可能真正等同于真實生活,也不應該變成真實的生活,而應該是一種經過“重構”的、體現教育意圖的、有教育意義的、“近似真實的”生活。另一方面,生活本身就是兒童成長的“養料”和資源,是品德教學的重要資源,要“讓生活走進成長中的(受教育中的、教學中的)兒童”,通過課堂教學,把兒童與其真實的社會生活緊密地聯系起來,“有意識地”把兒童帶回到真實的生活中去,去觀察、感受、體驗、分析、反思他們的生活,并用“美好生活”的目標去引導和提升自己的真實生活。
在教學《他們需要關愛》這一課時,我讓學生扮演殘疾人,學生們有的捂住自己的眼睛演盲人,有的綁住手或者腳演肢體殘疾的人,有的則坐在位子上演無法行動的人等。整節課上,學生真實地感受到作為一個“殘疾人”的不方便,演盲人的小朋友連簡單的從講臺走到自己的座位都是提心吊膽的,從而讓他們體會到作為一個殘疾人,是多么不幸,并真切地感覺到應該同情殘疾人的處境,而非取笑他們的不便,他們的“可笑之處”,而我欣喜地看到了學生體驗所帶來的收獲,它就像一粒種子埋在了學生的心里。在組織這樣的教學模式時,教師要注意模擬的情景應是學生有所熟悉的生活經驗,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入手,讓生活以活動的形式在課堂中再現,并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更好地掌握道德技能,實現教學目的。
二、尊重學生的生活體驗
教師要尊重學生的生活體驗,兒童對生活有自己的體驗,與大人不完全相同,不能用大人的感受和想法代替兒童的體驗和感受。這就要求教育者要理解、認識這些體驗、感受在幫助學生認識生活,學習做人、做事過程中的重要意義。給學生體驗的時間和機會,讓他們在充分體驗的基礎上自己得出對生活的看法。而不是用成人的體驗代替兒童自己的體驗。
例如在《讓我說聲謝謝你》一課中,教師在課前就創設了情景,先讓學生體驗勞動的快樂,然后在生活中看看有哪些勞動者,我們缺了他們會怎樣?他們的勞動給我們帶來了哪些舒適與便利?以學生身邊的經歷為內容,交流、欣賞課件、談感受,讓他們知道各行各業人們的勞動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舒適與方便,讓他們進一步認識職業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這些勞動者為社會作出了貢獻,值得我們尊重。如果缺少了他們,我們的生活將完全是另外一個樣子。最后從生活到教材,再從文本回歸生活,讓學生說一說在日常生活中,你是怎么尊重這些為大家服務的人的。孩子們的言行已不僅僅停留在課本中,而是發自內心的用多種方式表達,對各行各業為我們提供服務的人表示真誠感激之情,并能用自己實際行動尊重普通勞動者及其勞動。
例如在教學《難報三春暉》時,學生在課堂上明確了應該怎樣去孝敬父母,為了讓同學們知行統一,我給同學們布置了這樣的課外作業:根據本科所學的指示回去制定一份孝敬父母的計劃,按照這份計劃落實到行動,并要求家長在一周后把他們的表現記錄在成長檔案袋中。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把所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結合起來,擴展了知識技能,提升了生活經驗。
三、建立一個寬容的課堂學習氣氛
教師要尊重學生的選擇,學生有自己的興趣和選擇,教師應幫助學生決定適當的學習目標,并討論達到目標的最佳學習途徑。在教學《紅綠燈,在站崗》一課時,在課尾環節,我是這樣拓展和升華的:在現實生活中,你和你的家人有沒有遇到過交通難題?學生甲說:“現在人們生活條件好了,私家車也多了,但我也發現一個問題,就是在早晚高峰期,馬路上總堵車,開車還沒有走路快了?!睂W生乙說:“不僅是堵車,還污染空氣呢!”學生丙說:“對能源的浪費也相當厲害,現在石油多貴?。。浚俊?。老師引導學生把交通和他的生活建立起一種聯系,讓他真真實實地去感覺到交通的存在。一石激起千層浪,我趁機深入引導,你們有什么好點子可以改善(或緩解)這種狀況?學生甲說:“可提倡大家乘公交車或拼車運動,這樣馬路上可減少好些車輛。”學生乙說:“不是有人發明了太陽能汽車嗎?大力推廣無污染汽車,空氣就會好很多了?!睂W生丙說:“我們可以像電視里看到的那樣,設計海陸空三棲的太陽能交通工具,這樣交通擁堵問題、空氣污染問題、能源緊張問題不就迎刃而解了嗎?”
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