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萍
?
中介語石化現象及其對英語口語教學的啟示——以實用英語口語大賽為例
夏 萍
(萬博科技職業學院 基礎部,安徽 合肥 230031)
實用英語口語大賽是唯一一項入選全國高職組語言類的比賽項目,參賽選手在比賽中展示了良好的職業素養和嫻熟的口語技能,但參賽選手在比賽的語言輸出過程中卻頻繁出現了中介語的石化現象。從二語習得者在語言輸出過程中出現的語言的遷移,訓練的遷移,第二語言學習策略,第二語言交際策略,目的語材料的過度泛化等石化成因分析,將為研究參賽者在語音、語法、詞匯和語用等方面存在的錯誤提供新的研究視角,并以此探索相應的教學策略,以期減少母語負遷移,優化學生的語言輸入和監控語言輸出,指導學生有效的運用學習策略,促進英語的教學質量。
實用英語口語大賽;石化;英語教學
全國高職高專實用英語口語大賽是由教育部職業院校外語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高等學校英語應用能力考試委員會和高等教育出版社聯合主辦的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高職組唯一的語言類比賽項目。該項比賽不僅給學生提供了展示風采,切磋口語技能,鍛煉語言應用能力的舞臺,也給廣大教師和教育專家搭建了交流英語教學經驗和探索教學改革的平臺。不少的一線指導教師和教育學者就口語大賽的應試策略[1]、比賽題型[2]、如何備賽[3]和比賽的實踐效果[4]給出了學術研究和指導意見,但目前很少有人從語言學角度系統的分析該項比賽中參賽選手作為二語習得者在語言輸出過程中頻頻出現的語言石化現象及其原因,并給出針對性的口語教學策略。國內學者戴煒棟教授曾指出“石化現象是當今二語習得研究中的熱點之一。研究石化現象對外語教學具有重要的意義”[5]。通過對實用英語口語大賽中選手在語言輸出過程中的石化現象成因分析不難發現,參賽選手雖然受到心理素質,臨場發揮,團隊協作等因素的影響,但語言石化現象卻是影響參賽選手高水平發揮的主要原因。從語言石化現象入手,分析口語競賽中選手語言輸出時出現的偏誤,提高參賽者的英語技能水平,改進口語教學是大賽的初衷之一,也對提高英語教學有著重大的實踐意義。
中介語(inter language)是英國應用語言學家Larry Selinker在其論文“語言遷移”中首先使用的。1972年他又在論文“中介語”中對其進行了全面系統的闡述。Selinker認為中介語是“第二語言學習者在第二語言學習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特定的語言系統,這種語言系統在語音、詞匯、語法、語用等方面,既不同于學生的第一語言,也不同于他所學習的目的語,而是一種隨著學習的發展向目的語的正確形式逐漸靠攏的一種動態的語言系統”[6]。多數約95%的成年第二語言習得者是依靠潛在的心理結構來學習第二語言的,其語言能力是不完整的,多數難以達到母語者的水平。少數約5%的成年學習者能夠通過激活潛在的語言結構來獲得第二語言能力,他們可以把普通語法轉換成目的語的語法從而達到母語使用者的水平。Selinker認為“中介語的僵化也叫石化(fossilization)是存在于潛在的心理結構中的一種機制,表現為某種母語背景的第二語言學習者會在目的語習得的某個階段上停滯不前,無論學習者年齡的大小也無論其是否繼續學習。其典型表現是回退,即在早期出現的錯誤又重復出現”[6]。Selinker將石化現象產生的原因歸納為五個方面:(1)語言的遷移;(2)訓練的遷移;(3)第二語言學習策略;(4)第二語言交際策略;(5)目的語的過度泛化。石化現象是二語習得中一個難以避免的現象,通過研究實用英語口語大賽中學生在語音、語法、詞匯和語用等方面口語表達偏誤的共性,可以找出減少石化現象的教學策略,為今后的口語教學和口語技能培訓提供參考和建議。
實用英語口語大賽的參賽選手是由全國各所高職院校初賽選拔出的英語口語佼佼者。每位選手的第二語言系統都已初步接近本族語使用者的水平,盡管如此,在口語大賽最具特色的“職場描述”和“情景交流”中,不少選手仍會頻頻出現中介語中的語言石化現象,而這些石化現象具有一定的共同特征,多表現在語音,語法、詞匯和語用等方面。
(一)語音石化
語言的遷移是石化現象產生的重要原因之一,“當外語接近母語時往往會發生正遷移,當母語和外語在某些地方相似而在某些地方又不同時,會很容易產生母語的負遷移”[6]。參賽選手在英語學習的初級階段,其語言經驗主要來自于母語,加之外語教師自身中介語的不地道發音所帶來的訓練遷移,很容易使參賽者將母語中的語音規則運用到目的語中,這種負遷移如果長期發展下去,得不到及時糾正就會發生語音石化。在第十二屆實用英語口語技能大賽的安徽賽區的半決賽中,有不少參賽選手的單詞發音受母語的影響,出現了用母語替代和類推的現象,例如將conclusion[k?n?klu:?n]發成[k?n?klu:r?n],用漢語的“日”來替代[?],在說healthy[?helθi],although[?:l?e?u]時,用[s]來代替[θ],[z]來代替[e]。在上場問候語中,將ladies[?leidiz]發成[?ne?d?z],thing[θ??]發成thin[θ?n]。出現這種語音石化的選手多是受到了母語方言的影響,長江流域等地有很多學習者不分[l]和[n],將“藍制服”讀成“男制服”,也分不清普通話鼻韻母中帶-n的韻尾和帶-ng的韻尾的區別,選手將這種發音習慣類推到外語學習中,很容易發生母語負遷移,產生語音石化,如:將life讀成knife,bank[b??k]讀成[b?nk]。還有不少參賽者受漢語聲母的影響,發輔音時不夠急促有力,習慣性的在輔音后面加上一個元音[?],將expect[?k?spekt]發成[?k??spek?t],topic[?t?p?k]發成[?t?p?k?]。
(二)語法石化
目的語的過度泛化是語言負遷移的一種,它是指二語習得者將他所學的有限的、不充分的目的語的知識,用類推的辦法不適當地套用在目的語新的語言現象上,造成了偏誤。目的語的過度泛化體現在比賽中的語法使用上通常表現為時態混亂、主語移位,冠詞和句法的錯誤使用等。如在“職場描述”中,參賽選手從柱狀圖或線狀圖等三幅圖表中抽取一幅,臨場進行三分鐘的描述,2016年半決賽的三幅圖表分別是關于2014年的原油價格,2015年北京的月降雨量和大學生未來職業的選擇。不少選手在描述圖表時忽視了時態的正確使用,陳述時多用現在時。其實進行圖表描述時,語法應取決于圖表中的信息,在前兩幅圖表中有明確的時間顯示是2014年和2015年,描述圖表時應該使用過去時。其次,不少選手在圖表描述和對話交流時因為過于關注圖表數據的變化和交際的流利性而忽視了主語準確度。例如:
1.The most difference between boys and girls found in a job category exists in the position of teacher. (更正:The mos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ercentage of boys and girls found in a job category exists in the position of teacher.)
2.There was a increase in a amount of rainfalls in Beijing from about 5 millimeters in February to about 19 millimeters in March. (更正:There was an increase in the amount of rainfall in Beijing from about 5 millimeters in February to about 19 millimeters in March.)
3.There are many students believe that our lifestyle is changing. (更正:There are many students who believe that our lifestyle is changing.)
例3句中的動詞連用錯誤便是受漢語影響,發生了母語負遷移。漢語一般是通過多個動詞的連用或流水句形式,按時間先后順序和事件推移的方式把事情交代清楚,這與英語句型通常以主謂結構為主干,由中心向外圍擴展,層層搭架的“分岔式”結構完全不同。
(三)詞匯石化
第二語言的學習策略和交際策略也是導致語言石化的原因之一。很多英語學習者在學習初期為了達到交際的目的,喜歡將目的語簡化,為了追求流暢,選擇使用一些簡單的詞匯和句型,沒有留意詞匯的精準度和多樣性。而學習者在具備一定的語言能力后,又會使用替代、回避或簡化等交際策略達到交流的目的,這種交際方式一旦成功將會減弱學習者的學習動機,覺得無需增加詞匯量也能達成交際目的,使得學習活動中的語言輸入呈現出一種停滯狀態,中介語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很容易導致語言石化。例如在口語競賽的“情景交流”環節,當參賽選手和外籍考官就產品介紹、企業招聘等進行一對一的現場交談時,考官需要不斷簡化詞匯和重復提問,選手才能聽懂考官在說什么。
1.Question Master: What kind of individual is your company looking for?
2.Question Master: What kind of person does your company need?
3.Question Master: Could you tell me what the model code is for this washing machine?
4.Question Master: What is the model number for your product?
在上面四句提問中,很多參賽選手對考官的第1、3兩句提問都沒聽懂,不得不請求重復,考官只能簡化提問中的詞匯,用2、4兩句提問,才能達成交際目的。還有少數參賽選手在描述圖表時會用picture一詞來代替chart,其實關于“圖表”有多種詞匯表達,如:column bar chart, grouped bar chart, stacked bar chart, diagram, pie chart, line graph, histogram, etc. 選手應該根據實際情況使用恰當的詞匯進行描述,而不是采取簡化或回避的策略。
(四)語用石化
中介語的語用石化主要是受到語言遷移的影響。當二語習得者把母語的言語行為策略和社會文化規則以及價值觀不恰當的遷移到第二語言中來,而教師在競賽培訓時若一味的強調目的語的語法規則和競賽技巧,忽略了其應用規則,不及時糾正學習者的文化思維觀念,便很容易導致學習者的語用石化。例如在決賽“情景交流”環節中涉及到租房服務的廣告咨詢[7],當客戶咨詢公寓里有幾個臥室時提到了自己有三個小孩,參賽選手或許是受到中國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竟反問道:“Really? ”[8]這顯然會造成作為客戶的外籍考官的尷尬和困惑,似乎因為這么多的孩子而受到了客服的質疑。按照目的語的交際規則,較為合適的說法應該是:Whoa, you are such a great mother.而當考官表示自己母親的腿腳有病痛,不能上樓,是否只能選一樓的公寓時,選手回答:Of course not. There is an elevator in the apartment.顯然不如:I’m sorry to hear that. You don’t have to worry about it. With an elevator in the apartment building, you can easily go up and down.在比賽的客服咨詢中,選手與外籍考官模擬的情景交流不僅僅是語言的交流,更是一種跨文化的交際,選手既要注意交流中與客人情感上的呼應,又不能受母語的思維方式或訓練遷移的影響,對客戶過分熱情推銷,用一些套近乎、拉關系的交際手段。
通過研究實用英語口語大賽中的語言石化現象,結合目前的高校的英語口語教學現狀,可以看出要想有效解決第二語言學習中的石化現象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減少母語負遷移
英語和漢語在語言、文化和思維方式上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在英語學習中成人所掌握的母語在發音,語言知識以及文化上時刻影響著第二語言的學習,母語在第二語言學習中的遷移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當英語學習者過多的依賴母語,習慣以漢語為中介時,便容易產生語言石化。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發揮母語正遷移的作用,減少母語的負遷移,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通過讓學生在母語和目的語之間進行語言、文化和思維方式上的對比分析,找出語際間的共性和由于母語干擾而帶來的語際錯誤。讓學生在發音、用詞、句法、文法和思維習慣上從目的語的角度去描述和敘述問題,在文化上領悟目的語使用者的背景、心理和預期。
(二)優化學生語言輸入,監控語言輸出
優化學生的語言輸入材料并監控學生的語言輸出可以促進學生從中介語向目的語的有效過渡。教師在英語教學中可以通過兩個途徑來實現,一是根據Krashen i+1輸入原則,i表示學習者現有的水平,1表示略高于i的水平[9]。優化學生語言輸入材料要遵從于關聯性、可理解性,趣味性和真實性相結合,要能夠填補學習者已知知識和未知知識的空白。教師可以通過網絡教學平臺提供更原汁原味的音頻和視頻材料,讓學生在優質的語言輸入中提高口語技能,克服由訓練遷移或母語負遷移帶來的影響;二是創設真實的教學情境,包括職場交流、口語測評等環節,要讓學生在課堂上模擬真實的情境,進行口語實戰演練或情景對話表演,融入到真實的語言實踐活動中,并組成有效的評價小組讓學生進行互評。教師要負責監控學生語言輸出中的系統性錯誤和行為錯誤,對學生語言系統性的錯誤要嚴格糾正,對學生由行為錯誤導致的口誤可以通過練習讓學生進行自我糾正。
(三)指導學生有效運用學習策略
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傳授語言技能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運用有效的學習策略進行自主學習。20世紀后期隨著認知理論的發展,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研究逐漸興起,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不僅強調學習者之間的交流協作,而且強調學習者的認知主體作用,強調學生的能動性與參與性。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設計適當的教學情境提示學生新舊知識的聯系,幫助學生建構所學知識的意義,讓學生成為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其次,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情意學習策略。情意學習策略是讓學生重視自己行為和內心深層的自省,了解是什么原因阻礙了自己的學習,它強調“學習者學習的動機、信心、堅持、激情與合作”。只有樹立正確的學習動機和學習信心,堅持有效的語言輸入和積累、重視語言輸出,并且保持對英語學習的激情、加強合作式學習,才能促進中介語的逐步進化,向目的語的正確形式靠攏。
通過研究實用英語口語大賽中的中介語石化現象不難發現,語言的遷移、訓練的遷移、目的語材料的過度泛化,第二語言學習策略和交際策略等原因所引起的石化現象并不是單獨存在于語音、語法、詞匯和語用的某一領域。要想使學生的中介語逐漸接近或過渡到目的語的標準,可以從減少母語負遷移、優化學生語言輸入,監控學生語言輸出和指導學生有效運用學習策略入手。減少母語負遷移可以通過運用語際間的對比分析來提高英語教學的針對性和預測性。遵循i+1的輸入原則和創設真實的教學情境能夠使學生減少訓練遷移帶來的負面影響、培養學生的自我監控和評價能力,平衡口語交際中準確性和流利性二者的關系。而教師指導學生有效運用正確的學習策略將有助于學生調控學習情緒,建立學習的主動性,把握學習的最佳時機,減少學習中的回退和中介語的石化現象。總之,語言石化現象是外語學習中的正常現象,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分析其成因和規律性,找出恰當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的中介語逐步向目的語靠攏。
[1]朱宏清.實用英語口語技能拓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2]王麗,韓琳.全國高職高專實用英語口語大賽題型分析及其對教學的啟示[J].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15,(10):120-123.
[3]李艷慧.如何備戰全國高職高專實用英語口語大賽[J]大連職業技術學院,2014,(22):198-199.
[4]閔月.十年口語大賽,創造輝煌舞臺;時代語言英才,成就職業夢想——全國高職高專實用英語口語大賽項目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5,(22):89-94.
[5]戴煒棟,牛強.過渡語的石化現象及其教學啟示[J].外語研究,1999,(2):10-15.
[6]賈冠杰.英語教學基礎理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10:22-30.
[7]大賽組委會.全國高職高專實用英語口語大賽賽題精選[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153.
[8]張康.高職高專實用英語口語實戰攻略[M].北京:高等教學出版社,2014.
[9]劉煒,林文娟.從“i+1”理論解讀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發展近況[J]考試與評價,2015,(1):63-66.
(責任編校:張京華)
H319
A
1673-2219(2016)11-0152-03
2016-08-21
夏萍(1982-),女,安徽合肥人,萬博科技職業學院基礎部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英語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