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寶華+臻熙
樊寶華,上海第九人民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1995年7月畢業于上海第二醫科大學臨床醫療系,并獲本科學歷;1995年7月至今,于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神經外科工作;2002年至2003年,在法國進修學習,獲神經外科專業證書;2010年11月至2012年6月,在新疆喀什地區第二人民醫院神經外科開展援疆工作。
從事神經外科20年,擅長常見的顱腦損傷、腦出血、腦積水以及常見半球和脊髓腫瘤的診治,對三叉神經痛和面肌痙攣的手術有一定經驗。發表論文近十篇。
隨著科學文化的普及,“三叉神經痛”這一疾病名稱也被老百姓所熟悉,但大多數人還是將其與牙痛混淆。三叉神經是負責面部感覺的顱神經。簡單地講可以分成額部、鼻旁面部以及下頜耳前這三塊區域。這三塊區域分別由三叉神經的三個主要分支支配,這三個分支神經經過顱底的空隙進入顱內,隨后匯聚成總干,三叉神經因此得名。
顧名思義,三叉神經痛就是在以上這三塊區域里發生的疼痛。一般多見于中老年人,呈突然發作樣劇痛:有的呈電擊樣、刀割樣,有的呈針刺樣;疼痛劇烈難忍,會放射至其他鄰近部位。患者常常需用力按住面頰部,不能言語,無法張口進食,嚴重影響生活。最初疼痛僅持續數秒鐘或數分鐘,反復發作;隨病情加重逐漸延長,面部或口腔內可有觸發點,觸及會誘發疼痛。因其發生在面部,常和牙痛混淆。后者的疼痛較固定、局限,呈隱隱作痛,受食物、冷熱等因素刺激而誘發或加重,持續時間長,很少有完全不疼的時候。中老年人常有些牙齒疾患,所以很多三叉神經痛的患者最初會看牙醫,甚至拔掉好幾顆牙,待疼痛絲毫不緩解,最后才想起這可能是神經科的“三叉神經痛”。
三叉神經痛之所以好發于中老年人,與其高血壓、動脈硬化、腦萎縮等多種因素有關。醫學上發現絕大多數患者是由于三叉神經的總干被顱內血管壓迫所致。這一點目前已可通過高能的核磁共振攝片證實,壓迫嚴重的一般都需手術解決。癥狀輕的患者,或者初期患者可以服用卡馬西平類藥物得到緩解,但不能根治;而且隨病程延長,療效漸差,藥物加量時易出現不良反應:如頭暈、皮疹、肝損等。近幾年伽馬刀逐漸應用于三叉神經痛的治療,它是利用伽馬射線集中照射在三叉神經的痛覺纖維上使其變性,達到消除疼痛的目的。其優點是無需麻醉開顱,幾乎無任何不良反應,缺點是療效不肯定,僅部分病人(約60%)有效,有效期短,易復發,面部會麻木。
目前臨床開展的微創神經血管減壓手術是療效最肯定、效果最持久的治療方法。該方法是國內外均較成熟的顯微操作,已有近50年歷史,臨床有效率可高達98%,近十年已得到廣泛推廣。手術是在患側的耳后作一小切口,顱骨鉆孔直徑僅約2.5~3厘米大小;入顱后在顯微鏡下找到三叉神經和壓迫的血管,將兩者分開后植入Teflon墊片即可。手術時間短,風險小。絕大部分患者術后即疼痛消失,3~4天后可下地活動并出院。
隨著神經外科顯微技術的發展,接受這一手術的患者越來越多,臨床都可取得滿意效果,療效持久,復發少,而且保留了正常的面部感覺和功能。除了開顱手術外,還有局部封閉和射頻等治療,其療效有限或僅針對個別年老體衰病人實施。
三叉神經痛除了和牙痛極易混淆外,少數患者可能是顱內腫瘤等因素,尤其是發病年齡很輕的患者。所以建議大家到正規醫院去檢查,不要輕易地拔牙或延誤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