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平

摘要:心理因素作為影響高職院校學生參加工作的主要因素之一,越來越引起當下研究者的重視。客觀地正確對待心理問題,不僅有助于有效解決高職院校學生就業問題,同時對他們的日常生活與工作也很有助益。文章通過對高職院校學生的心理問題的調查分析及對策研究,意在使學生們正視存在的心理問題,幫助學生順利就業并促進高職教育健康發展。
關鍵詞:高職學生;就業心理;對策研究
高職教育相關政策文件的培養目標影響了高職學生的職業目標和職業前景。
同時,高職學生對職業門類的認識及評價還存在著自己的認識,然后在面向就業市場時,學生們產生的心理問題是比較容易被校方忽略的。本文從對高職學生的就業心理進行分析研究入手,全面剖析了高職院校學生在面臨擇業時產生的心理問題根源及相應的對策,幫助高職院校學生認識自我,進行科學合理地作出職業規劃與職業選擇。
1高職院校學生就業的心理特點分析
曾有專家對高職學生就業的心理狀況進行過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高職學生在步入職場后明顯表現出自我期待度過高、自身能力相對較低的問題。以下從積極與消極兩個層面逐一進行分析。
1.1積極心理
1.1.1自信樂觀
根據筆者對河北個別高職院校進行抽樣調查的結果顯示,近半數學生對自己的未來就業情況持自信樂觀的心理。這些學生在學校通常比較活躍,對自己有比較清楚的認知和定位,對職業目標有較為成熟的規劃,求職初期能夠預先搜集信息,揚長避短,主動出擊,因此這些學生的就業情況通常良好。
1.1.2勇于競爭,不怕風險。
在抽樣調查中,有近半數的高職學生清楚求職必然面臨著激烈地競爭。此類學生一方面積極參加校園及社會實踐活動豐富并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另一方面,他們富于競爭意識及突破精神。很多高職學生在擇業時舍棄了穩定的公務員等體制內工作而選擇競爭性、挑戰性大的工作。此類崗位雖然具有一定風險性,但晉升空間大,并且易于自我實現。更有部分學生嘗試自主創業,將課堂和社會實踐中積累的知識和經驗投入到創業當中去。高職學生就業心理層面的積極特點還表現在不懼挫折、不怕挑戰、勇于克服困難等方面,他們憑借自身能力在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中占得一席之地。
1.2消極心理
1.2.1焦慮心理
焦慮是一種綜合性的、復雜的情緒。面對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和嚴峻的就業形勢,如何進行正確的職業選擇,是每一個面臨畢業的高職學生必然要面對的問題。由于學歷的限制,高職學生在就業市場很難與大學生、研究生相比,在求職的過程中更容易遭受不同程度的挫折。擇業時面臨的心理壓力很易轉化為焦慮及挫敗感。而這種焦慮及挫敗感又增添了他們就業擇業的難度。
1.2.2高期望值心理
在高職學生的擇業過程中,有時會發生自我期待過高與社會需求不符合的情況。抱著這樣一種心態進行擇業時容易出現眼高手低、好高騖遠等問題,最終無法找到合適自己的崗位。此類情況對于心理素質同樣是一個考驗,要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同樣需要擺正自己的位置,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以此看來,學校有必要開設心理輔導課程,為高職學生提高一個良好的心理疏導平臺。同時,高職院校平時應注重職業技能教育,培養應用型人才,以使學生扎實地掌握一門或多種生存技能,增加就業市場上的競爭力。
1.2.3從眾心理
很多高職院校學生畢業時首選的目標是機關單位的公務員及大企業職員等編制內工作,很多時候這類工作并不是當事人心目中的最佳選擇,而是從眾心理引導的結果。“大家都選擇這個職位”“他們都是這個企業不好”成為調查人員在抽樣調查中聽到最多的話。很多學生之所以愿意選擇一個崗位是由于大家都選擇那個崗位,舍棄一類工作也因為大家都說那類工作不好。這種人云亦云、缺乏方向的后果是導致“一些工作沒人做,一些人沒工作”的結構性失業現象。
1.2.4“啃老”心理
所謂“啃老”,是指對那些業已到達就業年齡、具備謀生能力但不去尋找工作,依然待在家中并依靠父母的收入維持自己生存能力的一群人的行為的統稱。一項調查顯示,我國近六成家庭存在不同程度的“啃老”現象,這其中,城市家庭占了近一半。尤為值得注意的是,高職學生中也有相當一部分人存在“啃老”現象。這些受過教育的學生到了本應回報社會的年齡,卻拒絕跨進現實,而采取脫離、逃避的處世態度。畸形的“啃老”心理,不僅使自己在就業市場處于被動的劣勢地位,而且隨時會被優勝劣汰的市場所淘汰。
2解決高職院校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的對策研究
2.1高職院校學生就業心理指導范圍
就業心理指導的范圍相比傳統而言較為寬泛,它不是舍棄傳統的職業觀,而是從社會發展和個人需求角度入手對其加以拓展。就業心理指導伴隨著一個人職業發展的全部過程,成功的職業發展和積極的就業指導是相輔相成的。概括地說,就業心理指導包含如下幾方面。
2.1.1幫助學生了解自己
每個人在其職業發展中都具優勢,只有找到各自的優勢所在才能各盡所長。唐代大詩人李白在名篇《將進酒》中這樣寫道:“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一個人要想取得事業上的成功,就要學會揚長避短,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特長。因此,高職院校學生在面臨擇業問題時,應充分考慮用人單位所提供的工作是否是自己的特長或興趣所在。了解清楚自身及將要從事的工作的特點,以利于今后的職業發展。
2.1.2幫助學生了解職業前景
世界是發展變化的,各行各業的發展都是一個此消彼長的變化過程。比如傳統媒體在往日占據了輿論喉舌的位置,時至今日卻不可避免地為新興媒體所取代。因此高職院校的學生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一個職業,了解一門職業的基本情況以及對工作者的綜合素質要求,以利于自己工作的長遠規劃及自我實現的價值要求。這種能力也是高職院校心理輔導工作人員亟待具備的素質。
2.1.3幫助學生養成職業規劃能力
職業規劃對于尚未踏入社會的學生而言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將潛移默化地影響者求職者一生的道路規劃。作為高職院校的心理輔導者,教師有義務協助學生完成職業規劃,但也不能完全大包大攬。指導教師要培養學生的職業規劃能力,使他們依據社會的發展變化以及自己的特長愛好作出最適合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來。
2.1.4開展就業心理咨詢活動
每名學生在面臨擇業時都有自身的特殊性,同時也需要面臨相應的困難和挑戰。就業心理咨詢就是旨在為高職院校學生解決職業規劃中面臨的心理上的問題。具體而言,是指運用心理咨詢的手段,幫助待就業者從職業不適中走出來的一種社會幫助性實踐活動。
2.2高職院校學生就業心理指導手段
2.2.1提供就業資訊
高職院校學生職業規劃中面臨的許多問題都源于對即將從事的職業缺乏了解,因此提供相應的就業信息機相關資訊就成了當務之急,也是就業指導中較為常用的一種方法。就業指導教師可以通過口述、書面或多媒體等方式向被指導者全面介紹各類職業信息資訊,力圖使學生們在踏入社會、步入該領域前就對該行業有一個全面、深入的了解。
2.2.2職業心理測試
職業心理測試是目前比較普遍的一個職業規劃參考工具,這種服務旨在通過心理測試幫助被測者明確自己的性格特點及適合的工作領域。指導者可以通過不同屬性的職業心理測試,協助高職院校待就業學生增進對自己專業能力、職業興趣、未來發展等方面的認識。同時,對職業心理測試的結果應有一個客觀的認識,避免對接受測試者產生負面的影響。
2.2.3就業指導課程
就業指導課程的設置意在為待就業學生提供全面系統的就業指導課程,由專業的教師負責指導,幫助學生認識自我、了解即將從事的職業,從而對未來的職業有個正確合理地規劃。其授課方式多種多樣,除傳統講課方式外,還有網上教學、小組討論、勞動實踐等多種模式。
2.2.4個人和團體輔導
為了幫助高職院校學生更好地了解自己,學校會相應地安排個人和團體就業心理輔導。在多人團體就業輔導中,指導教師會大量發布信息以供學生參考使用;個人輔導主要針對對于自己認識不足及對職業規劃心理準備不足的學生,以—對一的方式進行個別輔導。個人輔導要以對接受輔導者個人有一個全面認識的基礎上,通過多種手段使受輔導者增進自我了解及認識,并最終確立適合自己的職業領域。
2.3高職院校學生就業心理輔導的實施途徑
2.3.1增進學習主動性,提升個人競爭力。
在競爭日益多樣化的當今社會,高職院校學生不僅需要過硬的專業知識,同時自身還要具備別人所沒有的各類技能,以凸顯競爭力。一個只擁有書本知識的學生在社會中是無法立足的,還需要具備以下各種能力。
(1)適應能力。
適應能力主要表現在對于社會的適應力上,社會適應力是一個學生綜合能力的表現。通常來說,一個各方面素質過硬、身心健康的高職院校學生步入社會后能夠很快地適應工作節奏,即使在于已困難的條件下也能扭轉局勢,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社會的認可。
(2)實踐能力。
實踐能力是將書本知識轉化為動手能力的一種有效途徑。高職院校不僅是青年學生們獲取知識的學府,也是讓學生們能夠展示自我、培養能力、提高自身素質的平臺。因此,高職院校學生應該把握好三年的求學時光,多參與社會實踐,培養自己的動手能力。
(3)創新能力。
創新能力也是體現學生綜合素質的一種能力,它集中考察一個人的學習能力、智力因素、創新思維,具有一定的“標新立異”的特征。這種能力要求即將步入職場的高職院校的學生們不要僵硬地掌握所學知識,要活學活用,力圖達到學以致用。
(4)交往能力。
交往能力考察一個人在集體中與他人合作及相處的能力,也是高職院校學生步入職場必須掌握的能力之一。人是社會性動物,學生們應該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注意對于交往能力的培養,有意識地學習一些社交禮儀規范,力圖為自己的人際交往增添有利的籌碼。
2.3.2重視家庭教育,發揮引領作用。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每一個人都是由家庭步入社會的。因此家庭教育對一個人成長的作用舉足輕重。作為孩子第一任教師的家長能否發揮潛移默化的陶冶作用,也關系到孩子日后能否健康成長。在幫助孩子進行擇業的過程中,家長應充分發掘孩子的特長及興趣所在,同時尊重他們的選擇,不要包辦代替。
于此同時,為了使孩子能夠盡快地就業和適應社會,家長應盡早培養孩子的就業意識,鍛煉實踐能力,早作準備,以使孩子能夠從容自信地面對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