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 吳娟頻
摘要:隨著移動終端的普及,移動互聯網迅猛發展,公共信息傳播速度極快,影響范圍極廣,改變了高校傳統的輿論方式,給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新的機遇和不小的挑戰。文章在新媒體時代高校網絡輿情現狀分析基礎上,提出了建立完善的網絡輿情預判與引導機制,切實提高高校網絡輿情引導能力的措施建議。
關鍵詞:移動互聯網;高校;網絡輿情
隨著網絡技術從3G發展到4G,移動終端的快速更新與換代,移動互聯網以其便捷性、便攜性、即時性、定向性、精準性、感觸性六大特性,深受大學生的喜愛。《中國移動互聯網用戶行為統計報告2014H1》顯示,中國移動互聯網網民規模達6.86億,按照職業劃分,學生群體占20%。可以說移動互聯網已完全滲入到高校大學生的生活、學習、工作、娛樂的方方面面,網絡成為大學生思想交流的主要平臺,高校網絡輿情的引導能力必須提升。
1移動互聯網時代高校網絡輿情的特點
在當今立體多維的互聯網時代,公共信息傳播速度極快,影響范圍極廣,尤其是高校網絡輿情對大學生思想有著巨大的影響。高校網絡輿情屬于一般公眾網絡輿情的范疇,是社會輿情的一部分,但高校網絡輿情在輿情主體及信息傳播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具體有如下鮮明的特點。
1.1高校網絡輿情傳播受限少、信息量大、傳播迅速
伴隨著4G網絡普及,WLAN等校園無線通信技術的成熟和手機平板等移動終端的大眾化,高校大學生基本可以實現隨時隨地上網。微信、易信、微博等即時性通信軟件的用戶呈幾何式增長,高校大學生接受的網絡信息量急速膨脹。一方面,大學生群體的學歷層次高,更加容易接受新鮮事物,在手機極度普及的大環境下,和微博、微信等相結合,擴展了大學生的視野,拓寬了他們的信息獲取渠道,催化了大學生群體在網絡中的信息傳播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大學生的價值觀并不成熟,不能批判地吸收各種信息,導致部分大學生受一些社會消極信息的影響而產生自卑、敏感甚至冷漠、麻木、反社會等錯誤心理,部分虛假信息得以生存,高校網絡輿情工作面臨挑戰。
1.2輿情主體文化水平相對較高,青年文化特色鮮明
高校網絡輿情的主體是青年學生的集合,大學生數量多,知識層次較高,思想活躍,創新能力強,對新鮮事物有很強的學習接受能力。同時大學生存在強烈的求知欲、好奇心,雖然一些想法并不成熟,但敢于表達自己的意愿,并有強烈的責任心,敢于批判社會中的不公平現象。他們可以嫻熟的使用網絡媒體,通過微博、微信等網絡信息平臺獲取信息、發表觀點、表達訴求。而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的攝像性能不斷提升,可以隨時隨地將身邊發生的故事通過圖片、短片上傳到網絡上,通過互聯網的傳播,擴大影響,成為大學生關注的焦點。
1.3輿情曝光比例高,內容有規律可循
在發布的2014年中國互聯網輿情分析報告中,人民網輿情監測室選取了2000多件當年輿情熱點事件進行分析,對比2011年-2013年此報告所列舉的每年網絡熱點輿情20件事,2014年的輿情走向趨于理性。高校網絡輿情的傳播方式和內容多種多樣,根據本課題對大學生網絡行為的調查發現,高校網絡輿情根據內容類型大致分為:溝通交流型、咨詢求助型、表達意見型、不滿發泄型、庸俗化、商業化輿論、灰色網絡輿論及垃圾信息等多類。
1.4輿情傳播呈現幾何式增長,意見領袖作用明顯
大學生網民既是互聯網信息的傳播者,同時也是信息的接受者,他們在信息的接受和傳播中快速轉換角色,使互聯網信息呈現雙向的快速傳遞。同時,微博、微信等網絡平臺允許一對一、一對多、多對一、多對多的多種溝通交流方式,最終使信息能夠多渠道、多方式的實現流通。但是信息傳播的時間、作用發揮并不均衡,總會出現以自己的觀點和評論對其他網友產生影響的意見領袖,會在信息傳播過程的中介或過濾的環節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2移動互聯網時代高校網絡輿情引導問題分析
網絡輿情的管控力即網絡輿情的引導能力,而移動互聯網時代,信息急速膨脹,網絡信息良莠不齊,各種色情、暴力、反動的信息層出不窮。面對海量的網絡信息,大學生還沒有足夠的甄別能力,非常容易受網絡不良信息的影響,背離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背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如何在如此嚴峻的情況下在意識形態方面構筑網絡不良信息的防火墻,對高校的網絡輿情研究和教育提出了新的問題和挑戰。
目前,高校網絡意識形態“防火墻”難堪重負。高校網絡輿情危機應對層面的短板主要在于重大網絡輿情危機面前,網絡輿情管控力往往付之闕如。很多高校內生輿情處置時機把握不準,處置方式不夠成熟,不能直接加強輿情源頭的管理,避免輿情向外部延展。在外生輿情方面,不能迅疾響應,快速處置,有力引導。網絡輿隋制度不健全,意見領袖隊伍不夠成熟,網絡文化建設不完備,輿隋危機應對中的議程設置、新聞評論來進行互動、澄清、解釋和疏導機制不健全是當前高校外生輿隋引導存在的主要問題。
3移動互聯網背景下提升高校網絡輿情引導能力策略
3.1完善輿情引導機制,形成網絡輿情引導常態化
國家應完善網絡監控的相關法律制度,加大力度清理網絡中的不良信息,還網絡一個干凈、安全的體驗環境。各高校要根據國家相關的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積極探索與高校教育實際相適應的網絡輿情監控制度,包括領導制度、隊伍建設制度、輿情應急處置制度、組織保障制度等。建立起各部門組織協調、師生共同參與、監控全面、處置得宜的網絡輿情監控的有效機制。
3.2建立網絡輿情引導員,培養高校“意見領袖”
互聯網“意見領袖”對社會輿論的導向有著不容忽視的影響力,同樣,為使高校網絡輿情有良好的引導,需要培養高校的網絡輿情“意見領袖”。各高校也需要按照教育部的統一要求,建立專職輔導員、兼職教師、學生干部相結合結合的網絡輿情引導員員隊伍,組建網絡輿情監控中心,建立高校新聞發言人制度。遴選了解大學生的思想特征和流行文化,具有專業的素養和較高的思想道德素養的學校宣傳部門骨干、網絡專業技術人員、班級輔導員、班主任、學生干部等,對他們進行專門的培訓和學習,培養他們成為高校網絡輿情的“意見領袖”,從事高校網絡輿情日常監控及正確引導高校網絡輿情走向的工作,通過高校新聞發言人和網絡等信息發布平臺,針對有錯誤導向的輿隋,及時發布辟謠信息,阻止錯誤輿情的惡意、快速傳播,提高高校工作的透明度,使廣大師生增強對高校管理的信心。
3.3增強網絡媒介素養教育,提高大學生網絡免疫力
加強高校網絡輿情引導,除了需要政府和高校的共同努力之外,也要加強大學生的自我素養教育。首先要開展網絡倫理道德教育,通過典型事例的深入剖析,使大學生明白網絡謠言的破壞力和傷害性,強化大學生的道德責任感,提高他們發布和傳播網絡信息的謹慎性。其次,要提高大學生的信息價值判斷能力,對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進行正確的引導,使其增強對媒體信息的社會價值、政治價值、文化價值的判斷力,不會因媒體的錯誤輿論引導而失去自己的判斷力。高校既要注重網絡輿情的監控和引導,也找注重加強高校大學生的網絡媒介素養教育,提高大學生的自身道德修養,使其明白輿論的強大影響力和殺傷力,對網絡輿情保持謹慎,自覺遵守網絡道德,規范自身的網絡行為。這是預防高校網絡輿情危機發生的根本舉措。
3.4建立輿情研判機制,實現多方聯動的輿情危機應對機制
高校自身在打造網絡輿情引導員隊伍的基礎上,完善組織制度,形成由黨委統一領導,宣傳部、學生處、團委、院系輔導員、班主任及思政課程教師等多方部門、多方面聯系互動的網絡輿情信息匯集、整理與分析的團隊,并明確各部門職責,完善規章制度管理機制。在內涵角度,通過學生管理部門院系德育工作做好校內輿隋重點監視與回復工作。通過兩課課堂與主題教育活動做好校外輿情重點研讀和引導工作。外延方面,高校需要積極與地方政府公安部門、網管部門、主流媒體建立輿情信息分享平臺,強化合作輿情處置力度,形成實時聯動合作機制,共同提高輿情監控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