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琪
(漯河市群眾藝術館,河南 漯河 462000)
?
淺談漯河市傳統手工技藝的傳承與保護
張小琪
(漯河市群眾藝術館,河南 漯河 462000)
摘要:傳統手工藝是民族文化中的寶藏,是千百年來民族文化極具特色的部分,理應得到保護、發展和弘揚,本文對民間手工技藝的傳承情況與傳承人生存近況進行分析,并提出了保護、傳承傳統手工技藝的措施。
關鍵詞:漯河市;傳統手工技藝;傳承與保護;現狀;措施
傳統民間手工技藝的傳承與保護中,“傳承”是核心, 是靈魂。深刻認識、理解傳承, 深入研究傳承, 是做好傳統民間藝術保護工作的關鍵所在。民間藝術的保護,歸根到底是對民間藝術傳承制度、傳承環境和傳承人的保護。對傳承人的調查,認定與保護是重中之重。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指出: “隨著全球化趨勢的加強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 我國的文化生態發生了巨大變化, 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越來越大的沖擊。一些依靠口授和行為傳承的文化遺產正在不斷消失, 許多傳統技藝瀕臨消亡, 大量有歷史、文化價值的珍貴實物與資料遭到毀棄或流失境外, 隨意濫用、過度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象時有發生。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已經刻不容緩。”這是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面臨的瀕危狀況的基本估價。瀕危是搶救與保護的前提語境。在我國, 物質遺產主要是文物保護已建立起健全機制, 但全面系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卻是剛剛開始。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口傳心授的方式得以傳承和延續的口承文化。其保護的關鍵是對傳承人的保護。
民族文化的傳承有兩種形式,一是群體傳承,禮俗儀式、歲時節令、社祭廟會類的非物質文化,一般屬于群體記憶或民間記憶。二是傳承人傳承,如口頭文學、表演藝術、手工技藝、民間知識類的民俗文化等。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過程中,民眾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造者、傳承者,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真正主人。非物質文化遺產通常只作為一種知識、技能或技藝,存在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持有人的頭腦中,只有這些匠人、藝人或普通老百姓以不同方式復述、表演或制作時,人們才會感受到非物質文化的存在。
我們不能因為有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項目的市場生存狀況尚可,而待之以“輕、重、緩、急”,需要深入地考察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項目的傳承現狀,加快政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手工技藝項目保護和傳承的扶持力度,因為身懷絕技的手藝人大多年事已高,精力不濟,稍有遲緩,技藝傳承將岌岌可危。目前政府對于傳承人培養提供相關補貼的做法,對于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傳承人而言的確是“雪中送炭”,但是這些經費發放的準確到位還需要更完備的措施和機制加以保障。
杰出的傳承人在非遺的傳承和延續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歷史上杰出的傳承者的出現,則是以社會經濟基礎和社會開放政策為條件的。我國政府構建了由國家級、省市級、地市級和區縣級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組成的保護體系,每一個名錄項目,都有相應的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為支撐。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是傳承人中的杰出者,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認定,既是國家和人民給予的榮譽,又肩負著歷史的使命和傳承文化的義務,榮譽與責任、權利與義務并轡而行。代表性傳承人的認定已積累了較為成熟的經驗,但傳承人的權益卻仍然是亟待研究和解決的課題。
(一)傳統的傳承方式與時代經濟發展水平不對稱。傳統手工技藝的傳承方式往往是手手相傳、口口相傳,如果手工技藝的主體不在了,即使再高超的技藝也會隨之消失。而現在的快節奏社會,很少有年輕人愿意像早年的工藝大師一樣十年磨一劍,缺少繼承人或繼承人手藝不精都會導致一門技藝的沒落。長期以來,傳統手工藝主要是為滿足自身生活需要,顯現為對既有生活方式的認同感和歸屬感,農村青年除了勞動生產,還要學習和繼承老一輩的手工藝術,是自然而然,古已有之的傳統。但在今天,多少年的生活習俗受到質疑和挑戰,既有的生活模式迅速發生變化,日新月異的外部環境與陳舊的村寨形成強烈反差;傳統工藝被現代農村青年視為落后可笑的東西,其潛在的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并沒有明顯的凸現;民間藝術及藝人的地位沒有得到充分認可和肯定,他們的生活狀態也沒有因此得到實質性的改善。
漯河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手工技藝項目中,作為傳統手藝物質載體的商品,目前市場生存狀況大致可分為四種類型:第一種類型是生存狀況比較好的,其中有合伯寶劍煅制技藝、北舞渡閃家胡辣湯制作技藝、繁城洪家清真五香牛肉制作技藝、繁城燒雞制作技藝、繁城羊肉制作技藝等;第二種類型是基本可以維持的,其中有剪紙;第三種類型是生存有困難的,其中有柳荊編制技藝等;還有一種類型是處于瀕危狀態或即將滅絕的,其中有面塑、捧噓(吹糖人)等。這些傳統手工技藝項目,不管它目前的市場生存狀況如何,其在技藝傳承上面臨的境遇卻是完全相似的。留住傳統手工技藝最關鍵的還是要留住人,現代社會中徒弟式的手工藝人教育方式和機制一直是人們關注的話題。現代社會中各種信息和誘惑越來越多,能夠安下心來學習手工技藝的年輕人很少,而為了吸引、留住接班人,還需要政府加大扶持力度。有些主動來學徒的人,學了幾個月之后就走了,自己去開店,再去教別人,手藝沒有得到很好的傳承。
(二)管理主體多元化,保護工作難以協調。經貿、文化、旅游、園林、宗教等行政管理部門和協會,都不同程度地參與了傳統手工藝的保護、開發和利用工作。但是由于管理主體不明確,難以有效地協調各方,形成整體合力,妥善處理保護與開發的矛盾。
(三)機械化生產充斥了傳統手工藝的發展空間。在商品經濟時代,經濟效益已經成為事物發展的硬性指標。傳統手工技藝的主體和工具的統一性決定了不會有機械生產的效率。所以生產成本相對要高很多,而在收益相同、成本高昂的前提下,就沒有資本和動力進行發展和創新。
(四)缺少展示、銷售平臺,知名度降低,市場喪失。產品的生存和發展靠的是知名度和市場。由于缺少必要的宣傳窗口、展示平臺和銷售渠道,“養在深閨無人識”,是眾多的優秀民間手工藝品目前最真實的寫照。本地群眾和外地游客難得一睹著名手工藝品的“芳容”,更談不上有機會購買或收藏這些手工藝品。如果這種境況長期得不到改變,沒有了知名度和市場的支撐,其命運只能是沒落。
(一)建立保護名錄、分級開發。傳統手工藝的保護和開發應本著“搶救第一、保護優先”原則,要側重瀕臨失傳的傳統手工藝的搶救,全力進行搶救性的資料收集整理工作。從“政府主導”的層面來說,迅速建立對有代表性的民間藝人的認定機制,并使之規范化,制度化,是切實解決實際問題,行之有效的辦法。
(二)積極扶持。要真正實施保護,必須對掌握了某種精湛技藝的民間藝人,從經濟和精神上給予實實在在的資助和支持,鼓勵其帶徒傳藝,使他們能安心從事技藝的傳授和學習。
(三)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全民意識。政策領航,法規護航,全民助力,才能收成效。各方面的政策法規健全了,人們的意識不解決,也只能是帆起無風。因此,宣傳至關重要。現今,各市縣都有幾個國家級、省市級的保護項目。但只有文化部門,非遺保護單位知道,很多民眾并不知道,這就是宣傳還不到位。任何一項傳承下來的非遺項目,都是地方、國家的寶貴財富,都代表著民族的文明。只要各級政府能夠重視,宣傳媒體能夠大力宣傳,讓觀眾感到驚奇,感到向往,感到振奮,感到也可成為技師、大師,他們不會無動于衷。這樣,人們聽得多,見得多,認識的多了,想學的也就多了,傳統手工技藝就有了后人和代代傳承人。
在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 采取有效措施, 搶救與保護瀕危的傳承人是迫在眉睫的重大問題。當前, 大多活態傳承人年事已高, 不及把優秀傳承人掌握的技術、技藝、技能“絕活”及時用各種方式存留下來, 人亡歌息, 人去藝絕, 就會造成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可彌補的損失。
在漫長的傳播和傳承過程中,個人的作用常常被遺忘了,個人的名字常常被歷史湮沒了,在群體中通行并被社會認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凝聚著人民群眾的智慧,是民眾集體智慧的結晶。鐫刻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某個種類和某個項目上的“著作權人”,是群體,是民眾。漯河有悠久的傳統手工技藝歷史傳統,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政府的重視和扶持下,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技藝項目的傳承一定會取得豐碩成果,一定能使蘊涵著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漯河傳統手工技藝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重放異彩。
中圖分類號:J5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1-024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