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濱
(廣西廣播電視大學防城港市分校,廣西 防城港 538001)
?
淺議京族飲食文化的傳承與開發
吳濱
(廣西廣播電視大學防城港市分校,廣西防城港538001)
[摘要]京族民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京族的飲食文化。在新時期,京族特色飲食文化在民間得到很好的傳承,祭祀禮儀、飲食結構與飲食觀念等比較穩定。但是,許多傳統食品制作工藝在逐步流失。因此,需要保護飲食的制作工藝,傳承發展京族的飲食文化。文章就京族的飲食文化的傳承發展進行分析,探討京族飲食文化的開發方式,以期更好地發揚京族飲食文化。
[關鍵詞]京族;飲食文化;傳承;開發
京族人主要以海為生、靠海吃海,在長期的生活、生產實踐中,漸漸形成自己獨特的文化,在某種程度上,彰顯了京族的生存智慧與文化觀念。在歷史不斷發展的進程中,隨著東興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的建立,推動著京族群眾生活的不斷變化。在這樣的形勢下,深入研究京族飲食文化傳承的方式,傳承京族飲食文化,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京族飲食文化豐富多樣,過去京族人主要把雜糧煮稀飯作為主食,海鮮作為副食。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主食中粗糧漸漸變少,基本都是米飯,而副食種類則不斷增多,不僅有海產品,而且有各種蔬菜與肉類。京族人喜歡喝茶、吃甜品,很多婦女喜歡嚼檳榔。目前京族的傳統節日(主要包含中秋、清明、端午、春節與哈節等)都有特定食俗。在春節時京族人要吃團圓飯,做白糍粑、包長棕;清明節人們會帶鴨肉、糯米飯與豬肉等去掃墓,在墓前吃完才回家;端午節京族習慣包三角棕和長棕,吃西瓜與喝雄黃酒;哈節有萬人餐、甜席與鄉飲;以上傳統的飲食習俗在近幾年已經產生了改變,部分習俗漸漸消失,部分則添加了新內容[1]。
(一)京族傳統飲食的制作工藝傳承有衰微跡象
在過去大部分京族家庭都掌握風吹餅的制作流程,現在只有少部分京族家庭會親自制作風吹餅,大多數京族家庭都是在市場上購買風吹餅,或者是親朋好友贈送。幾年前很多京族家庭是親自包粽子,現在也只有少部分人會選擇自己制作,而且會包粽子的京族人基本在五十歲以上,五十歲以下的基本不懂。不會制作的人群在京族人口中占百分之六十以上。換句話說,京族的傳統飲食制作前景并不樂觀,因此,應該積極鼓勵京族人學習傳統飲食的制作方式,不斷發揚和傳承京族傳統的飲食習俗。
(二)特色食品仍受歡迎,口味與飲食結構比較穩定
京族的傳統飲食包含屈頭蛋、風吹餅、米粉、魚露、粽子、糯米糖粥等。根據調查,京族半數以上人群依然喜歡特色食品,最受歡迎就是粽子與風吹餅,不只有老年人喜歡,很多年輕人同樣喜歡。有將近百分之八十的京族人群面對現代飲食與傳統飲食時,會選擇傳統特色飲食,換句話說,雖然現代各種因素漸漸進入各飲食領域,但是京族傳統飲食并沒有收到嚴重的沖擊,究其原因,因為京族傳統特色飲食有著強大的魅力,使京族傳統特色飲食發展并未因此受到沖擊。目前京族地區副食主要包含蟹、螺、魚與蝦等,半數以上京族人員日常的飲食主要是海鮮。通常情況下,京族人群的口味比較穩定,接近百分之八十的人群喜歡酸甜,不到百分之二十的人群喜歡酸辣的食品,這正符合京族人口味的特征;大部分京族人群喜歡飲茶,少部分人喜歡嚼檳榔,這也是京族人群的一個飲食特征。
(一)加強開發利用過程中注重環保意識
目前京族傳統特色飲食文化還存在不環保的因素,主要體現在人們嗜吃珍稀動物與國家保護動物。例如:海豬與鱟都是國家保護的動物,京族哈節時經常會大量撲殺海豬與鱟,餐桌上隨處可見。金灘附近海鮮飯店經常會將中華鱟作為下酒菜,很多京族人群會過渡炸魚與電魚。此外,為滿足外來游客對海鮮需求,經常會出現各種不得當撈捕行為,雖然這樣能夠滿足短期需求,但是長此以往會嚴重影響到魚類繁殖,使生態系統平衡受到破壞。因此,應該加強京族人群的法律意識與環保意識,充發揮道德約束力與法律作用,拒絕吃國家保護動物與珍稀動物,休漁期內不可以出海撈捕,也不能使用炸魚、電魚等不科學方式捕魚[2]。
(二)把申報非遺作為契機,擴大資金的投入
近幾年,京族風吹餅與魚露制作工藝漸漸列為廣西壯族自治區與東興市非物質的文化遺產,政府會培養大量非遺的繼承人,并給予非遺繼承人精神鼓勵與資金支持,讓非遺繼承人能夠感受到非遺申報的好處,進而主動參與到文化保護和傳承活動中。此外,政府要不斷發掘隱性的傳人,設計專項的基金,不斷培養新的傳承者。
現在熟悉傳統特色飲食制作者基本是高齡群體,中年與青少年基本不懂傳統特色飲食制作方式,尤其青少年基本不會主動參與京族飲食文化傳承中。因此,政府要有針對性地引導青少年參與到京族傳統特色飲食文化的傳承中,可以定期組織培訓,或者是增設培訓班,同時予以培訓人員誤工補助,提高青少年積極性。雖然京族菜肴味道鮮美、獨具特色,但是京族專業廚師比較少,基本不了解京族傳統特色飲食制作流程,即便了解制作方式,制作工藝也比較粗糙。這就需要政府投入適當資金來建設、培養廚師隊伍,并定期組織廚藝大賽,獲勝者給予相應獎勵,調動廚師積極性,提高京族傳統特色飲食知名度[3]。
(三)結合影視傳媒,將京族傳統特色飲食文化傳播出去
京族傳統特色飲食獨具特色、豐富多彩,京族飲食不像常見的民族餐館遍布全國各地,也不像現代快餐一樣快速便捷。因為京族這種少數民族人口數量比較少,主要聚集于廣西,京族傳統特色飲食知名度僅僅是在廣西。但是京族飲食又不像侗族油茶、壯族的糯米飯一樣被廣西人民所熟知。因此,在京族傳統特色飲食宣傳過程中,要借助于影視傳媒,縮小時空上的差距。例如:《舌尖上的中國》這個節目,是在2012年央視舉辦的大型美食紀錄片,通過節目能夠展現出全國各地美食。在節目開播一周以后,收看人群達到五千萬,兩個月以后,收看人群數量就高達兩億之多。
通過紀錄片的形式可以讓人們了解全國各地的地域美食,又能認識到不同區域飲食文化的內涵,推動文化傳播和交流。由此可見,飲食傳媒有著巨大的力量,在京族傳統特色飲食文化宣傳過程中,應該充分應用影視傳媒,提高京族傳統特色飲食文化知名度。又如,《美食大三通》這一檔臺灣的美食節目,在2011年抵達廣西,并在東興市的江平鎮進行拍攝,主要就是記錄京族傳統特色飲食的文化,將京族特色飲食魚露、風吹餅制作全過程充分展示出來,同時拍攝了拉大網、高蹺捕蝦等獲取食材的方式,并對一些較為復雜的環節進行講解,提高京族傳統特色飲食的文化知名度[4]。在京族傳統特色飲食文化發展過程中,要將京族傳統特色飲食和影視傳媒進行有機結合,將京族傳統特色飲食的文化傳承下去。
(四)讓京族飲食的文化走進校園
近幾年來,大部分青年人都不知道京族傳統特色飲食制作方式,部分青年人只了解少部分京族傳統特色飲食制作流程,加之,很大一部分青少年并不重視京族傳統特色飲食文化的發揚和傳承。因此,要讓京族傳統特色飲食文化走進校園。但是東興學校目前并沒有開展京族傳統特色飲食推進校園的活動,學校在推進飲食文化走進校園方面,并沒有一個切實可行的方案,現在校園中的民族文化主要集中于獨玄琴與舞蹈等,沒有將飲食文化納入其中。也有部分學校開展了實踐性活動,例如:南寧市的武鳴縣慶樂小學,這所小學采取壯語、漢語雙語教學措施,是廣西雙語教學試點學校,還開發了校園文明和民族風情、活力校園和傳統節日、健康校園和民族體育、藝術校園和壯族山歌、責任教育和民俗文化五大校本的課程。武鳴慶樂小學在2013年舉行了第三屆太平鎮壯族的文化傳承活動。在整個活動間,在校園中設立了壯族飲食文化的展示區,展示區中設有各種小吃攤,學生和父母共同演示血灌煮湯、駝背棕與五色花米飯等傳統特色飲食的制作方法,學生要講解制作過程,最后小孩、父母與在場所有人品嘗食品[5]。
這個項目已經被納入壯族文化重點傳承的項目,讓壯族傳統特色飲食文化走進校園,對于新一代飲食文化的傳承者培養有重要作用,可以提高學生對于民族傳統特色飲食文化的了解。從武鳴慶樂小學經驗中得出,京族傳統特色飲食文化要想走進校園,必須要把京族傳統特色飲食的文化作為京族文化發展、傳承中的一個部分,按照京族傳統特色飲食文化來編寫教材,將京族特色編為課程教學的一部分。把校園文化節作為機會,讓學生和家長共同制作京族傳統特色飲食,同時將制作的京族傳統特色飲食展現出來,并由學生充當飲食講解員,讓外來的參觀人員了解京族傳統特色飲食制作過程。這樣既可以讓青少年全方面了解京族特色飲食,重視京族飲食文化的傳承,又可以將京族傳統特色飲食傳播范圍擴大,還能創造孩子和父母交流與溝通的機會。
(五)在旅游開發的融入飲食習俗
飲食消費在人們生活中占據重要地位,在我國旅游的消費中占據首要位置。集坡緩、水暖于一身的十里金灘,古樸氣息濃厚的京族三島,還有成千上萬只白鷺停留的萬鶴山,共同構成獨特的資源,邊境風貌與少數民族特色吸引著國內外游客。旅游業和京族傳統特色飲食文化的有機結合,必須深入挖掘突出京族傳統特色飲食文化的品牌,并在相關旅游區設立京族飲食的文化館、京族美食街與京族飲食的文化村等項目,推動京族傳統特色飲食的文化發展,遴選京族飲食的品牌。
京族飲食中包含了很多文化,例如:風吹餅主要象征著團圓,而白糍粑象征夫妻二人白頭偕老,米粉則代表長久,這些京族傳統特色食品可以讓游客食用過程中體會食品的意蘊,進而留下深刻印象。此外,風吹餅與干米粉可以儲藏,游客可將這些產品贈送給朋友、親人,因此,京族人要打出飲食文化的品牌,比如,開發出一些情侶套餐吸引情侶品嘗。此外,還要強調游客參與性,將食品體驗主題凸顯出來,京族三島附近有沙灘,尤其是滿尾攤全長有十公里,寬有十到二十米,游客在當地漁民引導下可進行挖沙蟲與撒網捕魚等作業,而漁民則可以從這些游客身上收取相應服務費,捕撈食材給游客,游客再將獲取食材拿到飯店進行加工,相關飯店提供食材加工與游客飲食場所,但要從游客身上收取加工費,這種方式就叫來料加工,是目前很多飯店主打的一個功能。這樣不僅能夠讓游客體會海鮮產品取材過程,而且能夠為游客創造美好回憶,進而帶動京族地區餐飲業與服務業發展[6]。
再有,游客參與性體現在游客親自制作特色菜肴的過程中,其中特色菜肴包含銀魚煎蛋、炒粉與炒花蟹等,在京族地區可以發展“漁家樂”旅店,使游客能夠切身體會京族民眾的生活,也就是由京族民族提供廚房和住所,游客在京族人的指導下親自制作京族特色食品。這種充分結合旅游業和飲食文化的方式,可以讓游客在旅游過程中有全新體驗,又能帶動京族地區經濟的發展,還能發揚京族傳統特色飲食文化。
綜上所述,合理有效利用與開發京族傳統特色飲食文化,要深入分析京族傳統特色飲食文化內涵,同時應用影視傳媒的方式提高京族傳統特色飲食文化知名度,并推動京族飲食文化走進校園,充分結合旅游業和京族傳統飲食文化,這樣才可以促進京族飲食文化的傳播。此外,要借助政府力量,加大資金的投入,開發京族傳統特色飲食文化過程中要重視環境保護。只有有效開發京族傳統飲食文化,才可以促進京族的經濟發展,促進京族傳統特色飲食文化發展和傳承,維持京族飲食文化的多樣性。
[參考文獻]
[1]吳濱.海洋文化名市建設與京族文化的傳承發展[J].廣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1).
[2]徐少純.京族春節食俗研究——以廣西防城港東興市江平鎮澫尾村為例[J].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3(5).
[3]陳麗琴.民俗傳統:京族民歌傳承的文化生態[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2).
[4]吳小玲.利用海洋文化資源發展廣西海洋文化產業的思考[J].學術論壇,2013(6).
[5]任才茂.東興市澫尾京族獨特的春節習俗及其文化特征[J].欽州學院學報,2014(12).
[6]黃譯樂.論京族哈節與民族文化傳承的關系——基于對廣西東興市京族地區的調研[J].傳承,2012(4).
[責任編輯沐楒]
[作者簡介]吳濱,廣西廣播電視大學防城港市分校教授,研究方向:漢語言寫作學、民族文化。
[收稿日期]2015-11-28
[中圖分類號]TS9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7656(2016)01-007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