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娟
(南寧市社會科學院農村所,廣西 南寧 530023)
?
加強南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思考
周娟
(南寧市社會科學院農村所,廣西南寧530023)
[摘要]近年來,南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取得了一定階段性成果,然而,南寧與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存環境一樣,出現了一些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傳統文化資源遭到不同程度破壞的現象。一些依靠口頭和行為傳承的民間文藝、技術、禮儀、節慶、游藝等文化遺產正在不斷消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后繼乏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尚有不足,文章對此進行探討,提出保護的建議。
[關鍵詞]南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建議
南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涉及民間文學、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戲曲、曲藝、民間信仰、傳統體育競技等,具有鮮明的歷史文化特色,是南寧人民世代相傳的寶貴文化財富,截至目前,全市共收集民間文學、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戲曲、曲藝、民間美術、雜技和競技、傳統手工藝、傳統醫藥、民俗等10大類非遺線索13000條;建立了比較完備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檔案,共編纂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文字資料24卷計766.5萬字以及電子檔案,基本完成了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目前,南寧市已建立國家級、自治區級、市級及縣區級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并有124項被列入市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壯族歌圩”、“壯族三聲部民歌”、“炮龍節”、“邕劇”等7項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廣西壯族八音”、“賓陽炮龍節”、“壯族伏波廟會”、“壯族三聲部民歌”、“壯族民間故事《百鳥衣》”、“壯族搶花炮”、“邕劇”等98項被列入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公布認定了代表性傳承人83人,其中國家級傳承人3人,自治區級傳承人32人。目前,已設立各級名錄項目保護實驗區、保護傳承基地、傳習所90個。
(一)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示范工程
一是實施薪火相傳工程,建立傳承基地及傳習所,鼓勵優秀傳承人開展傳承活動。南寧市目前已建立了邕劇展示中心等各級名錄項目的保護基地及傳習所90個。此外,在傳承基地的基礎上,籌建文化生態保護區,對其進行綜合性和動態的整體性保護。
二是促進非遺進校園、進課堂、進教材。近年來,南寧市不斷創新非遺走進校園的方式,實行送種結合,即一方面積極推送“非遺文化直通車”,每年在中小學校舉辦形式多樣的非遺文化展演、專題圖片展覽、傳承人現場手工技藝演示等活動共約200場,通過搭建非遺舞臺,注入時代元素,讓學生“零距離”地接觸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提高中小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意識;另一方面充分發揮非遺傳承基地的“孵化”作用,在全市中小學共設立30個非遺傳承基地,以地域資源為依托因地制宜地帶動非遺新生代的培養,如武鳴縣太平鎮慶樂小學建立的壯族歌圩傳承基地,將壯語山歌的演唱與學生音樂教育良性結合,實施雙語教育、使用雙語教材,探索出一條壯族歌圩走進學校的發展新路。
三是加大宣傳力度。通過各種主流媒體進行宣傳報道,擴大非遺的影響力。2015年,在南寧電臺開設了非遺專題《走進非遺弘揚歷史文化》欄目118集,把南寧市115個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以每天一集的形式播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并且,南寧電視臺錄制播出了8集非遺專題片《山水之外》,多角度展現了南寧市非遺的魅力。同時,借助積極有利的政策引導,南寧市強力推動非遺文化與動漫的“聯姻”,以企業運作的方式推出了具有非遺符號的《阿米蘿之歌海奇緣》等一批原創動漫作品。
(二)推進非遺產業建設
一是積極推動非遺與節慶結合。以推動鄉村文化傳承為抓手,發展出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武鳴三月三歌圩暨駱越文化旅游節、橫縣“茉莉花節”、賓陽縣“炮龍節”等49個獨具特色的地方節慶文化。
二是積極推動非遺與精品結合。立足民族歷史文化,打造大型方言音樂話劇《水街》、大型印度題材粵劇《瓔珞傳》、大型壯族舞劇《媽勒訪天邊》、廣西民族歌舞秀《繡球飛》、大型新編歷史粵劇《海棠亭》、大型壯族舞劇《百鳥衣》等一批民族藝術精品力作。
三是積極推動非遺與生產結合。通過開展多元經營,借助流通、銷售等手段,扶持壯錦、繡球、銅鼓等具有南寧特色的工藝品生產,成功使壯族刺繡技藝、壯族織錦技藝、橫縣魚生制作技藝、隆安雁江粉利制作技藝等融入當代生活,走進尋常百姓家,激發出鄉村文化無限的生機與活力,目前,南寧市的非遺生產性企業已逾27家。
四是推動鄉村文化與會展相結合。傳承本土優秀文化,建成賓陽壯錦陳列館、賓陽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館、馬山縣民俗文化展示館、邕劇展示中心等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
(三)加強非遺文化的理論研究
南寧市非物質文化研究雖然起步較晚,但也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目前,南寧市積極組織專家、學者對原生態龍母文化、炮龍節、壯族歌圩、壯族民歌、稻作文化習俗、百鳥衣、猴鼓舞等課題研究,發表了一系列的文章,一系列專著也將付印出版。主要成果有:《龍騰盛世耀神州》、《百鳥衣的文化意蘊》、《隆安縣稻作文化調查》、《壯族芒那節研究》、《壯族歌圩源流及保護傳承研究》等;全面搜集整理南寧市民歌之大成的《南寧民歌·壯族卷》、《南寧民歌·漢族卷》、《南寧民歌·瑤族卷》、《邕劇與粵劇的關系》、《邕劇源流探究》、《邕劇臉譜特色》、《邕劇與壯族的關系》、《廣西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叢書(邕劇卷、壯族歌圩卷、壯族三聲部民歌卷、賓陽炮龍節卷)》、《傳統戲劇的傳承發展—兼談邕劇的生存狀況》、《南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狀和展望》;南寧市群眾藝術館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的基礎上,組織編纂了《南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圖典(2006-2010)》,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地理分布、歷史淵源、基本內容、表現形態、文化價值、傳承發展以及瀕危狀況,全面呈現南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特別是四級(國家、自治區、市、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體系建立以來階段性成果。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的認識存在偏差
當前針對農民的宣傳教育力度不夠,大部分村民對非物質文化保護意識薄弱,認為非物質文化保護和發展屬于政府的管理范疇,與自己無關,對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比較模糊。而且,部分縣區對于村史的挖掘和提煉不夠豐富,未能突出地方特色,民俗活動的挖掘、傳承保護不足。
(二)非物質文化專業人才匱乏
一是非物質文化的失傳。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農村中青壯年都到經濟發達地區打工,即使是留在農村的年輕人,對傳統民間工藝與藝術缺乏興趣與熱情,導致一些民間藝術傳承后繼無人。如原生態的歌圩活動正在日漸萎縮,馬山縣現在基本沒有了,橫縣、隆安、武鳴、賓陽、上林縣也僅有幾個,各城區的歌圩點就更少了。
二是非物質文化研究的專業人才稀缺。目前,南寧市各縣、各城區懂得民族民間文化的人很少,了解民族民間文化又有研究能力的人更少。一些縣、城區都沒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專業的普查、研究人員,普查力量非常薄弱。如上林縣收集和普查了很多民族民間文化的資料,但無法整理出來,極大地影響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度開發
在南寧市新農村建設、農村城鎮開發以及鄉村旅游開發中,不少歷史文化名村、名鎮往往重開發、輕保護,使得許多有價值的特色文化遭到破壞。很多地方在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開發中,民眾的生活方式被當作旅游資源加以推銷,莊重的禮儀、儀式被成為日復一日的表演。旅游的開發過度,破壞了名村、名鎮、名城風貌,傷害了原生態非物資文化遺產。
(四)非遺文化產業化發展滯后
目前,南寧市對非物質文化資源挖掘和利用力度不夠,尚未把非遺文化產業納入“經濟、就業、休養、文化與生活多功能的全方位平衡空間”建設框架之中,非遺文化產業的項目定位、產業布局、經營管理和復合型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都非常欠缺,非遺文化產業化發展緩慢。
(一)加大宣傳力度
全面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普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知識,培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意識,營造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良好氛圍,在全社會形成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共識。一是利用電視、廣播、互聯網、報紙等媒體進行南寧市非遺文化的宣傳,開辟南寧市非遺文化的專題節目,全方位地介紹南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二是在各鄉鎮開展非物質文化的系列宣傳活動。大力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展演、論壇、講座等宣傳教育活動,通過展示、講座等形式向農村居民介紹南寧市非物質文化和保護知識,使人們對非物質文化的豐富內涵有更多的了解和認識。
(二)加大財政投入
一是爭取各級財政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支持,進一步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財政投入。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基金”,策劃一些地方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落實保護工作所需經費。在增加投入的同時,加強資金使用的監督和管理;二是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積極吸納社會資金,投入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建設,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良性機制。
(三)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力度
一是深入挖掘、全面摸清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資源狀況。進一步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普查,動員廣大文化工作者和愛好者深入田間地頭,廣泛開展非遺資源大調查,搜集整理各種視頻、音頻資料。通過普查,認定和搶救瀕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全面掌握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種類、數量、分布狀況、生存環境、保護現狀及存在的問題;二是通過田野考察和理論研究,推動南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研究與普及等工作的系統化、體系化;圍繞南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共同開展有關南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定、保存、傳播、傳承、保護和利用等領域的科學研究,建立一支高素質的專業科研隊伍。
(四)加快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生態保護區
成立傳承保護基地,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建設,為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搭建保護傳承的平臺,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提供傳道授業的舞臺。建立傳承發展基地要求對不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要建立不同的基地傳承類型與之相適應。在繼續籌建傳承基地的基礎上,在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且傳統文化生態保存較完整的區域,加快建設南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生態保護區,有計劃地對其進行綜合性和動態的整體性保護,加快研究和規劃壯族歌圩、賓陽炮龍節、壯族三聲部民歌等文化生態保護區。
(五)加強人才培養
一是突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才的培養。通過各種級別傳承人的認定和命名,提高他們的社會地位;通過簽訂協議合同,為傳承人開展傳習工作提供保障,資助他們培養傳承人,將技藝傳給后人;二是加強對代表性傳承人的保護。建立健全針對民間藝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保護和激勵機制,尤其注重收集和保護高齡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所掌握的知識和技藝,資助他們開展授徒傳藝、教學、交流、展示等活動;三是培養專業人才隊伍。重點培訓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中高級人才、市級保護單位管理人才以及相關培訓的師資力量,每年從市縣挑選相關工作領域人員,培訓具有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理論和實踐的專業技術人才。
(六)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電子數據庫
將南寧各縣、各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普查的種類、數量、分布狀況、生存環境、保護現狀及存在的問題等整理歸檔,依托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市圖書館和縣圖書館等,對調查所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資料分文本、聲像、圖片進行分類,建立統一的數字庫格式。通過建立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網站,進行文化的網絡保存和研究分析。
[參考文獻]
[1]張松.作為文化生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J].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 (5) .
[2]彭金山.關于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的若干思考[J].西北民族研究,2006 (1) .
[3]宋效奇.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探索與思考[J].前進論壇,2013 (10) .
[4]盧林.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幾點思考[J].魅力中國,2014 (10) .
[5]張靜.關于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思考[J].中國科技博覽,2015 (32) .
[責任編輯時錦雯]
[作者簡介]周娟,女,南寧市社會科學院農村所,管理學博士,研究方向:農村發展。
[收稿日期]2015-12-08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7656(2016)01-007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