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省海
(封丘縣人民醫院 胸外科 河南 新鄉 453300)
?
胸外科術后并發成人呼吸窘迫綜合征臨床分析
李省海
(封丘縣人民醫院 胸外科河南 新鄉453300)
【摘要】目的探討胸外科術后并發成人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臨床診斷及治療方法。方法回顧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封丘縣人民醫院胸外科術后并發成人呼吸窘迫綜合征46例患者的臨床資料。結果46例患者治愈26例,好轉13例,7例無效而死亡,有效率為84.78%。結論胸外科術后并發成人呼吸窘迫綜合征死亡率較高,應及時診斷,積極有效治療,提高治療效果,改善預后,降低死亡率。
【關鍵詞】成人呼吸窘迫綜合征;胸外科;臨床診斷;治療
成人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是由于多種原因如嚴重感染、休克、創傷、誤吸、手術等導致肺泡毛細血管膜受損、肺內微血栓形成以及并發肺水腫、肺不張等,臨床表現主要是頑固性低氧血癥和呼吸窘迫[1]。ARDS是胸外科手術術后的一種嚴重并發癥,亦是危重臨床綜合征,死亡率很高,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現將近年來封丘縣人民醫院術后并發ARDS患者的相關臨床資料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封丘縣人民醫院胸外科術后并發成人呼吸窘迫綜合征46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28例,女18例,年齡34~72歲,平均(60.8±3.7)歲。術后24 h內發生ARDS者27例,24~72 h發生ARDS者14例,72 h后發生ARDS者5例。行肺部手術者20例,縱隔、胸壁手術16例,食管、賁門手術10 例。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4例,支氣管哮喘5例,高血壓5例,冠心病3例。28例男性患者中每天吸煙大于20支、持續10 a以上者17例。
1.2治療方法①積極處理原發病:及時診斷和治療原發病,積極控制感染,嚴重胸部創傷者應及時復位、固定骨折,并給予吸氧;發生休克者應給予及時有效的搶救措施。②合理氧療:發生ARDS者應給予輔助呼吸以提供高濃度氧氣,單純低氧血癥者給予面罩吸氧即可,重癥者給予呼氣末正壓通氣(positive end expiratory pressure,PEEP)模式,維持PEEP壓力4~10 cm H2O,潮氣量6~8 ml/kg,呼氣∶吸氣>1,即延長呼氣,反比通氣[2]。③維持水、電解質平衡:正確評估患者的體液消耗量,一般補液量為1 000~1 500 ml/d,此外,應給予適量利尿劑及地塞米松30~60 mg;嚴密監測患者生命體征,2 d檢查1次電解質、肝腎功等,依據結果對癥處理,維持電解質平衡。④肺泡保護治療:適量使用解痙、平喘藥以及糖皮質激素以緩解肺泡上皮及毛細血管內皮損傷程度。
1.3臨床療效判定標準治愈:經過治療,患者無呼吸困難、急促等癥狀,可自行自主呼吸,氧和指數不低于300 mm Hg,氧飽和度大于94%,胸片檢查示肺部體征消失;好轉:患者癥狀基本消失,氧合指數大于200 mm Hg,氧飽和度大于80%,胸片檢查示肺部體征好轉;無效:患者癥狀無明顯改善甚至加重,氧和指數小于200 mm Hg,氧飽和度小于80%,病情進一步惡化甚至死亡[3]。
2結果
經過治療,46例患者治愈26例(56.52%),好轉13例(28.26%),7例(15.22%)無效而死亡,有效率為84.78%。
3討論
胸外科術后并發ARDS的早期臨床癥狀及體征并不典型,肺部特征不明顯,胸部X線亦無陽性表現,無缺氧、發紺癥狀,給臨床診斷帶來一定困難,但是早期診斷、及時救治是治療成功的關鍵。臨床表現主要為呼吸、心率過快,呼吸窘迫以及不易解除的低氧血癥并呼吸性堿中毒[4]。參考血氣分析結果出現以下情況時應考慮為ARDS,具體如下。術后患者缺氧、呼吸窘迫,一般氧療效果不滿意;吸氧濃度大于5 L/min或者面罩給氧時,氧分壓仍小于8 kPa,Qs/Qt不低于20%,PaO2/FiO2不大于26.7 kPa,SvO2<60%;排除心源性肺水腫所致呼吸衰竭,CVP小于1.96 kPa;機械通氣時間大于24 h;胸部X線動態檢查顯示ARDS特征性改變[5]。
胸外科術后并發ARDS一經診斷,應積極治療。早期治療主要是合理氧療、改善通氣、控制感染以及減輕炎性反應;必要時給予切開氣管、機械通氣治療。靜脈輸注利尿劑能夠降低毛細血管的靜脈壓,減輕肺間質水腫程度,從而利于肺功能的改善;使用糖皮質激素可以減輕炎性反應、降低組織碎裂、穩定溶解酶體膜,從而控制并減輕肺損傷;休克者應積極補液,糾正水、電解質平衡紊亂,維持有效循環血量。
雖然對ARDS發病機制研究較深入,但由于非常復雜,目前肺保護通氣策略為唯一經臨床試驗證實能夠有效改善預后,故積極預防ARDS發生是降低胸外科術后患者死亡率的重要措施。高齡合并心肺基礎疾病者,應完善相關術前準備及嚴格把握手術指征。作為胸外科臨床醫師應嚴謹對待每臺手術,最大化地減小手術創傷,精益求精;手術過程中麻醉師應定時吸痰、膨脹肺組織以減少肺不張,嚴格控制患者液體輸入量以防肺水腫,及時有效處理低血壓以減輕機體低氧狀態,吸除呼吸道分泌物以保持其通暢,維持穩定的血氧飽和度,預防肺部感染。臨床上,只有充分重視并強化ARDS高危人群圍術期處理,從各方面降低誘發因素,降低胸外科術后ARDS的發生概率;一旦發生,應及時診斷與積極有效治療降低死亡率并改善預后。
參考文獻
[1]張梁,姜濤.胸外科手術后影響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發生的高危因素與治療[J].中國胸心血管外科臨床雜志,2010,17(1):55-59.
[2]何玉穩.胸外科術后并發成人呼吸窘迫綜合征臨床探析[J].中國衛生產業,2014,(7):148-149.
[3]康世榮,曹春莉.胸外科術后急性肺損傷/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55例臨床分析[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14,36(3):40-41.
[4]李新選,李衛國,楊斌,等.胸外科術后并發成人呼吸窘迫綜合征40例臨床分析[J].陜西醫學雜志,2012,41(10):1406.
[5]羅春生,張石江,景華,等.重癥胸外傷致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30例[J].中華創傷雜志,2000,16(4):225-226.
【中圖分類號】R 655
doi:10.3969/j.issn.1004-437X.2016.06.062
(收稿日期:2016-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