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瓊

【摘 要】分析目前大學生創新能力方面的不足,從改革教學模式、培育大學生創新精神、提升大學生創新實踐技能三方面對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模式進行研究。
【關鍵詞】大學生 創新能力 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1C-0009-03
創新人才培養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關鍵,已成為一個國家國際競爭力和國際地位提高的重要決定因素。《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對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新要求:要加快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和創新人格的合格創新人才。時代的發展賦予了高等教育更高的使命:高等教育已不再是純粹的專業教育,更多的應該是通過課程體系的合理設置、實踐實驗教學的引導,逐步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思維,進而提升大學生的創新能力。
為了滿足當前教育改革的發展需求,結合我國高校的現狀,特對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模式進行研究,分別從改革教學模式、培育大學生創新精神、提升大學生創新技能三方面進行分析,提出培養創新人才的建議和對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圖詳見圖1。
圖1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圖
一、以傳授專業知識為主線,為培養創新人才夯實基礎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創新需要專業知識作為基礎,必須以傳授專業知識為主線,為培養創新人才夯實基礎。目前,部分高校在教學過程中,存在課程體系落伍、教學模式落后、教學方法單一等問題,致使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時興趣不高,缺乏學習的主動性,更有甚者甚至產生抵觸的心理,這種現象對于創新人才的培養顯然是不利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創新人才必須改變與完善現有的教學模式及課程體系。
(一)改革教學模式,提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目前在高校任教的教師以高學歷人才居多,大部分教師具有碩士以上學位,但是部分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卻與現實社會嚴重脫節,致使教學效果不佳。充分利用多種教學方法,避免使用純粹的“教授法”,課堂上教師要把討論法、發現法、啟發法教學方法與“教授法”有機結合,并逐步將合作性學習引入到教學過程中;組織教師進修培訓與學習,充分利用互聯網帶來的便利,鼓勵老師在業余時間向網絡中的教學資源取經,學習網絡知名課程中講課方式與詼諧幽默的語言表達方式,提升授課過程的趣味性,以生為本,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主動學習,改變“要我學”的現狀,讓學生有“我要學”的意識,讓“寓教于樂”成為一種常態。
(二)優化課程體系及內容,注重實踐教學。創新教育觀念指導下的學科課程實驗,應以培養學生的主動性、探索性和創造性為主要目標。在保證專業基礎課比重的同時,充分發揮因材施教的作用,鼓勵學生選修自己感興趣的課程,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個性;注重實踐教學,增加實驗實踐課程在課程體系中的比重,控制演示性實驗的數量,重點發展綜合性實驗及設計性實驗,加深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為學生把知識轉化為應用奠定基礎;開設創新人才培養的特色課程,為實現創新提供方法和工具,TRIZ創新方法與應用就是值得推廣的一門創新課程。讓學生充分了解八大技術系統進化法則、四十個發明原理、科學原理知識庫等TRIZ理論的基本內容,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讓學生樹立“創造發明存在內在規律和原理,并非隨機行為”的觀念,提倡學生留心日常生活中的點滴細節,多思考、多提問,將新技術、新穎的結構設計巧妙進行“嫁接、移植”,進行發明創造。
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機電工程學院機械設計及自動化專業“卓越班”是該院第一批創新人才的培養試點,院系優化了學生培養的課程體系,實踐實驗課程在課程體系中所占的比重由21%升至31.7%,并且引入了“TRIZ創新方法與應用”特色課程。實施優化后課程體系培養出的學生,逐步樹立起了創新意識,創新能力也得到了明顯提升,并且學生根據所學專業知識對多項產品的結構進行了改進設計,參與設計的多項專利正在審查中,含垃圾桶、泡泡液容器等產品,開瓶器、微笑螺栓等產品已被授予實用新型專利證書,極大鼓舞了他們開展科技創新的信心。
二、以自主學習、自主研究為導向,培養創新人才的創新精神
(一)引入合作性學生,提升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圍繞創新性思維目標,將合作性學習逐步引入到專業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在眾多教學方法中,合作性學習相對起步較晚,它興起于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在90年代末被引進至我國。國外教育界普遍比較推崇合作性學習,并持續有效地將該方法應用到了各類教育培訓系統中,例如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及各類職業素養培訓。所謂合作性學習指的是學習小組在教學上的運用,學生在小組內充分發揮能動性,互相討論、互相學習,積極參與自身知識的構建,不再將老師灌輸的知識作為唯一的知識來源,最終使每位同學的學習效果均能達到最大化。在合作性學習過程中,老師更多的是充當啟蒙人和引路人,而不是裁判員。在專業課程的相關實驗課程中,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教師已陸續采用該方法。例如:在單一產品生產線的實踐課程中,上課時首先給學生分組,每8位同學一組,并推選一位組長負責協調該組的具體工作分配;而后按照之前所學習的專業基礎知識,對自行車生產流水線進行裝配線設計、裝配線的平衡計算及流水線的優化設計。實踐證明,合作性學習引入至課堂后,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提升學生的社會技能。將合作性學習逐步引入到我國高校的創新人才培養過程中,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獨立思考的能力及其社會交往技能。
(二)開發多學科“多平臺綜合設計性實驗”。開發多學科“多平臺綜合設計性實驗”,提升學生融會貫通知識的能力。目前很多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僅僅只滿足于學分的累積,并不能主動地對所學的知識進行總結分析,缺乏創新的意識與概念。開展綜合設計性實驗設計需要學生在掌握本專業課知識的基礎上,拓展知識面,融合多學科的知識點,實現自主設計實驗內容。該模式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極為有利,同時也能有效促使學生積極發現問題、運用多學科知識分析問題、進而進一步解決問題。此類實驗的開展可采用PDCA循環方式,遵循“查詢資料,確定實驗主題—學科交叉,知識融合—交流討論、修改實驗方案—方案實施、分析結果—依結果反思方案是否需進一步優化—實驗報告分析與總結”的流程來進行,詳見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