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永
(趙縣特殊教育學校 河北 趙縣 051530)
摘 要:對于小學數學活動來說,要打破數學與生活的隔閡,將趣味性引入到實際的教學當中,這樣才能讓小學生們學得快,學得好。本文從立足生活、游戲教學、互動幾個方面探討了進行數學趣味教學的實踐。
關鍵詞:小學數學;趣味教學;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4-357-01
數學有一套抽象的理論,在人們的印象中,數學是一門深奧的科學。但對于小學數學活動來說,要打破數學與生活的隔閡,就要試圖從觀察、尋找身邊的數學入手,引導學生發現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系,激發學生認識和探索數學的興趣。生活中充滿了數學的素材,我們要利用生活中的教學情景,創設教學活動,引導他們積極地去探索數學的奧妙,從而激發他們對數學的興趣。興趣是對學生進行數學教育的前提,學生有了對數學的興趣,才會想去探索其中的奧秘,因此,興趣在數學教育中就顯得尤為重要。小學數學教育必須從學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入手,讓學生在生活和游戲中學習數學,感受學數學的趣味,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一、立足生活和游戲,創設學習情境
學生學習數學的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小學數學教學的理念,不應當以學生學到知識為最終目標,而應更多地關注學生在學習數學中經歷的學習過程、掌握了多少學習技能,獲得的情感體驗比只在活動中學到知識對于學生將來的發展有著更重要、更長遠的作用。因此,在數學教學實踐中,要想方設法地讓學生動起來,讓學生通過動手、動腦學到知識和技能,體會到數學學習給他們帶來的成功和喜悅。目前,小學數學教材中主要用精美的圖片來顯現學習情境。所顯現的許多情境都是學生喜愛的故事、游戲或具體的生活情景,可是再生動、再有趣,那也只是一幅靜態的畫,當學生看的次數多了,難免會覺得枯燥。針對這一情況,要在教學活動中嘗試用學生熟悉的生活和游戲,把一些“靜態”情境變成“動態”情境。比如:在學習10以內的加減法時,我們可以把它編成一個“看電影”的數學游戲,教師當檢票員,每位學生手里有一張“電影票”,每張電影票有兩道題,上面一道題的得數是排數,下面一道題的得數是座位號,學生只有算對題才能坐對位,不然,就會坐在別人的位置上,然后被人請走。這個情境的設計既提高了學生的計算能力,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感到生活中時時處處都有數學,數學學不好,會帶來很多麻煩。
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愛玩、好動,注意力集中的時間短,平穩性差。針對這些特點,我們在教學中精心設計各個環節,力爭把每個環節都讓學生當做游戲的過程,讓學生在游戲中動手擺一擺、做一做,動腦想一想、猜一猜,動嘴說一說、辯一辯。比如:在學習認識幾何圖形時,老師不要急于講出物體的名稱,而是引導學生隨心所欲地在課桌上擺弄準備的學具,看一看,摸一摸,看能發現什么。學生馬上爭先恐后地拼、擺、說,然后老師再引導學生相互交流,介紹自己發現了什么,通過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對不同形狀的物體的特點有了初步了解。這時我們由衷地贊賞學生所進行的探索,接著又提出挑戰“如果你們把這些不同形狀合在一起,我們會拼成什么呢?”可以由孩子們自由發揮想象力,由簡單的幾何圖形到復雜的實物,由呆板的到帶有故事情節的,真正讓學生在玩的過程中鞏固了新知識。
二、在游戲操作活動中深化學生的數學意識
“游戲對于兒童是學習,是勞動,是重要的教育形式”。兒童的生活離不開游戲,它是學生最喜愛的活動,是學生最好的、最自然的一種學習方式。結合游戲培養兒童的數學意識,可使兒童擺脫枯燥的數學概念,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與生動活潑的游戲活動或游戲形式緊密地結合起來,使之形象化和趣味化,激起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例如:在影子游戲中,可以讓學生測量影子的大小,學生會運用各種測量手段來進行比較,有用尺子的,有用木棒作參照的,也有用繩子來量的等,不同的學生根據其生活經驗,會選擇運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玩沙玩水游戲是學生十分喜愛的游戲。學生通過用各種形狀的容器盛裝沙和水,感知容量守恒。沙子和水混合后還可壘成多種立體模型,使學生感受不同的空間形式。在各種角色游戲中,更有大量學習數學的機會。如在商店游戲中,學生可以將商品分類擺放,并在買賣過程中學習數的加減運算。其他如搶椅子游戲、撲克牌游戲等,可使學生比較10以內數的大小,學習數的組成、加減和序數等知識。在運用積木進行的建筑游戲中,它涉及到包括空間、
幾何形體、測量等數學知識,同時又與分類、排序、數量的比較等相聯系。兒童在選擇積木拼搭建筑物的過程中,激活并運用有關的數學知識,這樣能使兒童在自由活動和有趣新奇的游戲體驗中獲得數、形的經驗和知識,從而達到深化數學意識的目的。
三、加強互動,建立老師與孩子的“伙伴關系”
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是一個充滿情趣、充滿智慧和創造的過程,這就需要教師改變舊的觀念,把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變成一種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新關系。學生心理上的安全感主要是與教師對待學生態度,學生與同伴之間的關系等因素有關,教師對待學生的態度尤為重要。所以,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同伴關系是良好的學習環境的重要前提。這種理念下的數學活動應是一種教師和學生互動的活動,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調動所有的感官,以便不斷收集學生在活動中發出的信息,及時評估學生的學習情況,并適時地調整教學內容、方法等,讓教學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當學生遇到困難時,及時鼓勵和啟發;當學生得到結果時,要給予肯定。
總之,要引導學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數學,加強知識與生活的聯系;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力爭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生活經驗以及已有的知識,盡可能地創設一些生動有趣、貼近生活、富有生活氣息的情景和練習,使學生切實體驗到生活離不開數學,人人身邊有數學,用數學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和濃厚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意識,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