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漢生 蘇麗燕
【摘 要】介紹梅耶的多媒體學習理論,并以該理論的視角分析高職院校多媒體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從學校管理層面思考提高多媒體教學整體水平的對策。
【關鍵詞】多媒體學習理論 高職 多媒體教學 問題 對策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1C-0150-02
多媒體教學指用語詞和畫面呈現學習材料以促進學習。對高職院校的多媒體教學,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歷來非常重視,各院校為了推動多媒體教學,更是在多媒體設施、教學軟件開發、師資培訓等方面加大投入,加強對多媒體教學的管理,提高多媒體教學資源的使用效益。然而,是不是課堂上用了多媒體就會有良好的教學效果呢?這是值得審視和思考的。文章試圖以多媒體學習認知理論的視角分析高職院校計算機多媒體教學中常見的問題,從學校管理層面對如何提高多媒體教學整體水平進行思考。
一、多媒體學習理論概述
在各種多媒體學習認知理論中,美國著名認知心理學家梅耶(Mayer,R.E.)于2003年提出的多媒體學習認知理論(以下簡稱多媒體學習理論),被認為是在認知心理學視角下對多媒體學習研究最具代表性的一種理論。梅耶倡導以學習者為中心,堅持多媒體設計應與人類大腦的工作方式相一致這一觀點,依據雙重編碼理論、認知負荷理論和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結合教育學知識,以實證研究的方式對多媒體如何影響學習者的學習進行系統而深入的研究,總結提出包括“三個假設、五個步驟和七個原則”在內的多媒體學習理論。
其中,三個基本假設是指:其一,雙通道。人們擁有單獨加工視覺和聽覺信息的通道。其二,有限容量。人們在每一個通道中間同時加工的信息數量是有限的。其三,主動加工。人們進行主動學習,包括注意新進入相關信息、將所選擇的信息組織成一致的心理表征和將其他知識與心理表征進行整合。
同時,梅耶提出了用于分析多媒體信息加工過程的多媒體認知理論模型(見圖1),并具體闡述在多媒體環境中實現有意義學習所必須經過的五種認知加工過程,即“五個步驟”:其一,選擇相關的語詞在言語工作記憶中加工;其二,選擇相關的圖像在圖像工作記憶中加工;其三,將選擇的語詞組織到一個言語心理模型中;其四,將選擇的圖像組織到一個視覺心理模型中;其五,將言語和視覺表征與先前的知識進行整合。這五個步驟可概括為:選擇相關的文字和圖像,將文字和圖像組織成連貫的心理表征,并與其他表征相整合。這就是多媒體環境中建構有意義學習所需的認知條件。
圖1 Mayer的多媒體學習認識理論模型
此外,梅耶還提出了對多媒體信息設計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的七個原則,包括:多媒體認知原則、空間接近原則、時間接近原則、一致性原則、通道原則、冗余原則和個體差異原則。
二、高職多媒體教學存在問題的例證分析
近年來,某高職院校通過查閱教學安排表、問卷、聽課以及檢查電子教案等方式對全校的多媒體教學情況進行過一次專門的調查。結果為:對于利用多媒體教學的情況,有81.3%的教師經常用多媒體教學,其中,超過90%的教師主要用ppt課件教學;對于多媒體教學的效果,有18.5%學生認為多媒體授課的效果比傳統的方法(即講解+板書)好,有13.6%的學生認為多媒體教學的效果不好,其余學生的意見不確定。大多數學生認為,技術類課程更適合用多媒體教學。顯然,多媒體授課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受學生的歡迎。為什么會這樣呢?根據梅耶的多媒體設計原則,該校對多媒體設計以及運用情況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大約有82%的多媒體課堂(由聽課次數統計)有不符合梅耶的多媒體學習理論的情況;從抽查的電子教案來看,有超過43%的幻燈片設計上有問題。這些問題可歸納為以下幾方面。
(一)呈現信息的媒體組合不協調。具體如下:
1.“屏幕文本+解說”呈現信息。這是課堂上最常見的呈現信息的一種媒體組合方式,這種方式違背了多媒體認知原則,該原則認為學生學習語詞和畫面組成的呈現比學習只有語詞的呈現效果更好。這里以視覺和聽覺形式同時呈現相同的言語信息,容易讓學生因為同時注意兩種材料并試圖協調這兩種信息流而導致認知負荷的增加。換言之,屏幕文本和解說都屬于語詞,它們最后都將被導向聽覺通道,會因為增加聽覺通道的負擔而影響學習效果。
2.“圖+屏幕文本+解說”呈現信息。這也是課堂經常采用的用三種媒體同時呈現信息,這種方式不符合冗余原則,該原則認為學生學習由動畫加解說組成的呈現材料比學習由動畫加解說再加屏幕文體組成的呈現材料能取得更好的效果。這是因為畫面和屏幕文本同時出現會增加視覺通道的負荷,從而減少用于整合畫面和解說的認知負荷,削弱對學習內容的有意義建構。屏幕文本這時成為一種不該出現的冗余信息。
(二)呈現信息的方式不協調。具體如下:
1.“圖和屏幕文本”信息彼此遠離。常見的是圖形和說明圖形的屏幕文本在不同的頁面上或雖然在同一頁面但離得較遠,這種情況會使學生因搜尋信息占用了過多的認知資源而無法將兩種信息保留在短時記憶中進行加工。這種呈現信息方式,不符合空間接近原則。
2.“圖和解說”繼時呈現。在聽課檢查中,也常有圖形和對應的解說兩種媒體呈現的時間間隔較長的繼時呈現現象。多媒體學習理論認為,這種呈現方式時間安排上與人的心理工作方式有沖突,它沒有利用人們可以同時在視覺和言語通道加工材料的能力,也沒有考慮人類工作記憶容量的限制,這樣必然會影響學習的效果。這種方式違背了時間接近原則。
(三)呈現信息的內容不一致。在多媒體呈現中加入了無關的信息,包括:無關的語詞和畫面或者無關的聲音和音樂。多媒體學習理論的一致性原則認為:當無關的材料被排除而不是被包括時,學生學得更好。因為無關材料會爭奪工作記憶中的認知資源,分散學生對重要材料的注意力;會干擾材料的組織加工,誤導學生圍繞不恰當的主題來組織材料。
(四)呈現信息的設計與學生的知識水平有偏差。多媒體學習理論的個體差異原則指出:設計效果對知識水平低的學習者要強于對知識水平高的學習者,對空間能力高的學習者要好于對空間能力低的學習者。高職生相對而言是一個知識水平和學習能力偏低的群體,根據個體差異原則,應采用設計良好的多媒體信息呈現給學生,除要符合梅耶提出的多媒體設計的基本原則外,信息的組織和呈現還應符合高職生的認知特點。在實際課堂教學中,還普遍存在著諸如所呈現信息、語詞不簡明、因果關系不明確,一次呈現過多的信息元素,信息播放的速率過快等不良設計的問題。這些不良的設計都會增加認知負荷。
三、改進高職院校多媒體教學的對策思考
對于多媒體教學已經普及的高職教育,多媒體教學中的問題應引起學校教師及管理者的重視,要加強對多媒體教學的管理。
(一)正確地看待多媒體教學。多媒體教學有許多優勢,然而,對其認識應持一種科學的態度,一是該不該用多媒體教學,要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來確定,對用畫面(靜止圖形或動態圖畫)呈現教學信息,更容易達到教學目標時,可以考慮用多媒體進行教學。而對用詞語(書面或口頭文本)呈現就容易完成的教學任務,或者教學重點是訓練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或空間想象力時,這類教學內容就要慎用甚至不用多媒體。另外,對缺乏教學經驗或多媒體應用水平較低的教師,暫時不要用多媒體教學,這既考慮了教學效果,也考慮了教師教學基本功訓練的需要。二是怎樣用好多媒體教學,關鍵要看所設計和呈現的多媒體信息是否符合多媒體學習理論和高職生的認知特點,是否能提高學習興趣、容易理解和記憶,減輕學習負擔。三是不要盲目追求多媒體開發和使用平臺的先進性,并不是技術越先進多媒體教學的效果就會越好。多媒體技術只是達成教學目標的一種手段,但不是唯一或必選的手段,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不是相互排斥、相互取代的關系,而是相互補充和相輔相成的關系。
(二)規范多媒體教學管理。建立和完善有關多媒體課件制作和使用管理辦法。首先,應制訂一個能全面、客觀地評價多媒體課件的評價標準,國內通用的多媒體課件評價標準一般只包含教學性、科學性、技術性、藝術性等幾個方面的內容,可將多媒體學習理論應用于課件評價,在傳統的評價指標體系中,補充認知評價指標。其次,可以考慮實行多媒體教學準入制度,對要求或需要使用多媒體手段教學的教師,進行多媒體教學能力的測評,只有通過測評并獲得學校頒發的“多媒體教學許可證”的教師才能申請使用多媒體手段教學。最后,建立多媒體課件使用審批制度,教師使用的課件必須經過系(部)和學院教育技術部門的審批和備案,系(部)側重于從教育性和科學性的角度評判課件質量,教育技術部門則從技術性、藝術性和認知性幾方面進行審定,只有通過審批的課件才能進入課堂使用。
(三)提高教師多媒體教學水平。一方面,加強對教師多媒體應用能力的培訓。定期分批舉辦教師多媒體課件制作和應用培訓班,可以采用培訓和認證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要求受訓教師結合所教的課程,通過課內學習和課外制作“學做交替”教學模式的ppt課件制作培訓,制作出不少于一定課時的課件,制作成果經過合格鑒定的教師可以取得學院頒發的“多媒體教學許可證”,對新教師還應該用課件試講,通過試講才能取得“多媒體教學許可證”。另一方面,鼓勵教師參加多媒體課件研發和制作。學校在進行教研、科研立項時,應適當向多媒體課件研發和制作方面傾斜。同時,要利用教育行政部門每年舉辦的全省和全國高校多媒體課件大賽的機會,開展好學校多媒體課件設計及教學應用的比賽,對比賽成績優秀的集體及個人進行表彰和獎勵。
綜上所述,多媒體教學的優勢不言而喻,但存在的問題更不能忽視,高職院校應通過加強管理,解決主要問題,推動多媒體教學整體水平的提高。教師個人更應不斷地學習和實踐認知心理學、教育學以及計算機應用技術理論,提高將多學科知識與課程整合設計的能力。多媒體學習理論為多媒體教學的設計和運用提供了心理學理論依據,對提高多媒體教學的效果具有實際的指導作用,然而,由于學習者的信息加工的復雜性以及個體差異的存在,運用時還應注意不同情景或條件可能帶來的影響。
【參考文獻】
[1]理查德·E 梅耶.多媒體學習[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2]郭成.課堂教學設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