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春艷
712000 咸陽,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基礎部
?
·中醫英譯·
語用順應論觀照下的中醫典籍翻譯探討—以《黃帝內經》英譯本為例
肖春艷
712000咸陽,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基礎部
【摘要】以《黃帝內經》為例在語用順應論觀照下對中醫典籍翻譯進行嘗試性闡釋。從語音順應、詞匯順應、句子順應、修辭順應以及語境順應等層面對《黃帝內經》5個譯本進行鑒別比較,提煉出中醫典籍翻譯的順應性策略,提出在翻譯活動中譯者的行為和思維必須順應翻譯過程中不斷動態形成的語言結構環境、認知語境和關懷目的與讀者的認知心理以便實現中醫典籍翻譯的意義與文化傳遞之雙重任務。
【關鍵詞】順應論;中醫典籍;翻譯
作為中醫走向世界的重要手段之一,中醫典籍翻譯逐漸引發學者的關注,成為中醫對外翻譯的重要方面和關注熱點。中醫典籍翻譯隸屬于非文學性翻譯或文件翻譯,此類翻譯關注點集中在意義傳遞之精準性。然“中醫文化是以中國古典哲學為理論基礎,從哲學的角度探討生命的活動”[1],因此作為非文學性翻譯一個較為特殊的領域,中醫典籍經歷了中國歷史文化的積淀,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圖式,“有著其特殊術語方式和規律,需要特殊的認識、理論、分析和實踐策略”[2],翻譯難度也相對較大。
1從語用順應論到中醫典籍翻譯
國際語用學會秘書長J. Vershueren于1999年在《語用學新解》系統提出“順應理論”,認為語言使用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地進行語言選擇的過程,語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夠在使用語言的過程中做出種種恰當的選擇,是因為語言具有變異性、商討性和順應性的特征[3]。從語用順應論啟航嘗試從新的角度對中醫典籍翻譯進行闡釋:中醫典籍翻譯即是譯者與原文作者、目的語讀者進行交際,進而在目的語的認知語境中不斷進行語言選擇來闡釋源發語文化、完成交際目的之過程。譯者翻譯過程中不斷對目的語的文本做出適當的選擇是因為語言具有變異性、商討性和順應性的特點[4]。
2《內經》翻譯之順應闡釋
《黃帝內經》(簡稱《內經》)是中國醫學寶庫中現存成書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積聚了古代中國人民的臨床經驗和醫學知識。該書言簡意賅、風格雋秀、攜帶中國古代文化意蘊,然正因如此,該書的英譯極具挑戰。梳理目前已經出版的12部《內經》英譯本,“這些學者限于自身知識背景無法對《黃帝內經》做出較為深入的解讀,使得他們翻譯出來的《黃帝內經》良莠不齊”[5]。其中最有影響力、國內外學者關注較多為以下5部:美國史學家Ilza Veith的《素問》前34章的英譯本(1982),簡稱為威本;Maosheng Ni博士的全譯本(1995);中醫師吳連勝、吳奇父子的全譯本(1977);李照國的全譯本(2008)和羅希文博士的《素問》節譯本(2007)。下文將用這5種譯本為語料在順應論關照下對中醫典籍翻譯進行嘗試性探討。
2.1語言結構的順應
2.1.1語音層面作為一部散文體典籍,《內經》語音與語意的完美融合,極大地增強了作品審美價值。在翻譯諸如《內經》類的中醫典籍時,如能在上下文語境中,在傳遞字面意思的同時兼顧傳遞源發語的音韻美感,則會更好傳遞出原文作者的意圖和傳播中醫文化意蘊。
例1:審于本末(月),察其寒熱(月),得邪所在(之),萬刺不殆(之)。
譯文(吳連勝、吳奇譯):Examine the roots and branches. Investigate chills and fevers. Know the locations of the evil and then the thousand needlings will be dangerous.[6]
英漢二語雖然隸屬不同語系但均存在音韻,原文本此處為韻文,韻位在韻腳,“末、熱”押月韻,“在,殆”押之韻,韻式為AABB。在翻譯時,應正確闡釋典籍醫學含義和傳遞原文本的音韻以便于目的語讀者能夠理解原文作者所意圖傳遞的醫學信息并感知中醫典籍所蘊含的審美價值。吳連勝、吳奇父子的譯本相對比較工整,讀起來朗朗上口,但是由于其譯文沒有采用韻文,因此還是未能較好傳遞出原文本的音韻之美,在翻譯活動中使得原文本的審美價值有所丟失,可謂為遺憾。
2.1.2詞匯層面中醫典籍基本是由文言文撰寫,文簡意博理奧,一般由術語構成基本概念來構建整部典籍內容,普遍存在一詞多義、數詞同義、概念交叉等現象,這就要求譯者在翻譯活動中必須充分理解源發語文本,對于詞匯(主要指術語)的翻譯做出適當的語言選擇。《內經》中常出現的“氣”的概念,“氣”在不同漢語認知語境有著不同的含義:可指正氣、邪氣、胃氣或腎氣。
例2:……闔折即氣絕而喜悲……
譯文(李照國譯):[If the activity of](注:方框內為譯者基于上下文語境在翻譯時添加的成分,下同)closing is broken,[it will lead to]exhaustion of Qi,[frequently causing] grief.[7]
例3:……氣下乃至……
譯文(李照國譯):[When]Qi recedes,the needle is with drawn.[7]在例2的漢語認知語境中可知“氣絕”意為肝氣阻絕于內。此處李教授把肝氣籠統譯為“氣”(Qi)是否會引發目的語讀者的疑惑進而導致翻譯交際活動的缺失,還值得商榷。
例3中,李教授把“Qi”注釋為Xieqi (邪氣,Evil-qi or pathogenic factors),選擇音譯加注釋的翻譯策略進行闡釋顯然是關照了目的語讀者的接受。從上述兩個例句可清楚體會“氣”在不同漢語認知語境中具有不同含義。因此,譯者要解讀原文本的“氣”之語境,選擇其是指涉何種“氣”:在例2中為肝氣,在例3中為邪氣。繼而,譯者在用目的語進行闡釋時也必須對“氣”的英文對應詞和所采用的翻譯策略做出靈活的、協商性的、順應性的選擇。“氣”在英美文化的認知語境也同樣具有變異性的待選詞項,“gas;air;breath;weather”等。但在翻譯過程中,譯者會發現“氣”所對應的英文待選詞項無法對應源發語文本“氣”之含義,于是譯者轉換翻譯策略進行闡釋,采用音譯加注釋(異化)。
此外,為了順應目的語讀者接受能力,譯者還可采用異化翻譯策略的又一種形式—詞素造詞法。如術語“命門”譯成vitalport較妥,該詞是由vita-(拉丁詞素,意為“生命”)和port(拉丁詞素,意為“門”)兩部分構成,語義與“命門”相吻合,既順乎英語語言的構詞法則,又保持了中醫語言的特色,比譯為“the gate of the life”更加妥貼恰當[8]。
2.1.3句子層面較為合理傳遞句子的字面含義和文體風格是中醫典籍翻譯活動之關鍵。譯者必須在動態語境中認真解讀,仔細揣摩目的語讀者認知水平,細心篩選,以便使句子的字面意思和語體風格方面順應于目的語文化的認知語境,順利完成翻譯交際活動。
例4: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
譯文1(Maosheng Ni譯):In the old days,the sages treated diseased by preventing illness before it began,just as a good government or emperor was bale to take the necessary steps to avert war. Treating an illness after it has begun is like suppressing revolt after it has broken out.[9]
譯文2(吳連勝、吳奇譯):When a sage treats a patient,precaution is always emphasized,and often uses preventive measures in calming down the disturbances.[6]
譯文3(李照國譯):Therefore,the sages usually pay less attention to the treatment of a disease,but pay more to the prevention of it.[7]
譯文4(羅希文譯):Therefore the sage treats a disease before its on set,deals with turmoil before it ferments.[10]這句話蘊含著中醫治未病之思想,將未病先防比作國邦之居安而思危。所謂治未病是中醫治則的基本法則,更是養生防病的原則。從以上四位譯者的譯文來看,顯然Maosheng Ni的譯文能夠更加有效闡釋原文。Ni版譯文基于充分理解原文本,并充分考慮目的語讀者的接受,將歸化、異化與重寫等翻譯策略結合,重新闡釋了這句話所表達的字面意思和文化內涵。其余三種譯本只關注和闡釋了中醫治未病之思想,對于原文中將未病先防比作國邦之居安而思危進行說理的部分予以剔除。這看似簡化的翻譯闡釋,實則不利于目的語讀者的理解,也導致中國傳統文化傳遞之缺省。
2.1.4修辭層面修辭指采用多種語言手段優化表達效果的語言活動。《內經》言簡意深,其修辭手法堪稱精妙絕異。在中醫典籍翻譯過程中,有效闡釋原文之修辭格必須在充分考慮目的語讀者接受的基礎上,保留其語言效果,以便在兩種不同思維模式之間建立某種相關轉換機制。
例5: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
譯文(Ilza Veith譯):The East creates the wind;wind creates wood;wood creates the sour flavor;the sour flavor strengthens the liver;the liver nourishes the muscles;the muscles strengthen the heart.[11]
此例句屬于典型聯珠修辭格,即是用前一句話的結尾詞作為后一句話的開首詞,使兩句話首尾相貫,加強語氣。Veith譯本無論是字面含義和修辭格層面都與原文比較接近。Veith對于六個“生”的靈活翻譯體現了其對原文本的充分理解,而且在目的語認知語境中選擇了create和strengthen兩個待選詞項進行闡釋,與此同時,Veith還保留了原文本的聯珠修辭格,實屬不易。
在翻譯過程中,在有效闡釋字面含義的同時對于修辭格的保留和呈現也體現了兩種文化的相互順應、相互碰撞、又靈活協商、求同存異的動態順應過程。即在典籍翻譯中,“必須將信息的清晰性放在首位,嚴謹、正確措詞”[12],但是“比喻辭格翻譯采取意譯的原則,辭格保留讓位于信息的清晰傳遞”[12]。
2.2語境順應
在中醫典籍翻譯中,譯者需要順應原文本和目的語讀者所處的語境,這就要求譯者在原文本語境中解碼典籍中所蘊含的文化圖式,然后基于目的語讀者接受,在目的語語境中重新進行文化圖式編碼。
例6: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
譯文1(李照國譯):Huangdi,or Yellow Emperor was born intelligent. He was eloquent form childhood,He behave righteously when he was young. In his youth,he was honest ,sincere and wise. When growing up,he became the Emperor.[7]
譯文2(Ilza Veith譯):In ancient times when the Yellow Emperor was born he was endowed with divine talents;while yet in early infancy he could speak ;while still very young he was quick of apprehension and penetrating;when he was grown up he was sincere and comprehending;when he became perfect he ascended to Heaven.[11]
在例6中,文化負載詞—“登天”指登上天子之位。Ilza Veith受自身文化身份和非中國人文化圖式所累,誤讀 “登天”之文化圖式,把“登天”解碼為“登上天堂”,導致在繼發的目的語語境中重新編碼文化圖式之紕謬,選擇“ascended to Heaven”進行錯誤闡釋。就目的語讀者接受而言,由于不具備中國人之文化圖式和文化常識,此譯本定會引發目的語讀者產生“黃帝在成年時便去世”的誤讀。作為中國學者,李照國教授對于原文本的文化圖式解碼能力顯然遠勝Ilza Veith,李教授選擇“became the Emperor”來闡釋“登天”,在傳遞原文文化含義層面更勝一籌。
3結語
在語用順應論觀照下審視中醫典籍翻譯可為中醫典籍翻譯開辟一個新視角,從這一新視角啟航,從語言結構順應、語境順應等方面以《內經》為例對中醫典籍翻譯進行了探索性的闡釋,提出在翻譯活動中,譯者的行為和思維必須順應翻譯過程中不斷動態形成的認知語境和關懷目的語讀者的認知心理。此外,譯者還應具備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強烈的跨文化意識,對中醫典籍之文化圖式進行積極解碼,并在目的語認知語境進行文化圖式之重新編碼,盡可能較為貼切、逼真還原中醫典籍所蘊含的文化意蘊,承擔起中醫知識之精確闡釋和中醫文化之傳播的雙重神圣職責。
參考文獻
[1]金惠康. 跨文化交際翻譯續編[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185.
[2]林巍. 哲學理念與科學概念之間的梳理與轉述—中醫翻譯的一種基本認識[J].中國翻譯,2009,30(3):64-68.
[3]Verscherren J.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 London: Edward Arnold (Publishers ) Limited,1999:21-22 .
[4]肖春艷. 順應論框架下高職公共英語“順應化”改革探索[J].新疆職業大學學報,2014,22(5):15-18.
[5]蘭鳳利.黃帝內經素問翻譯實例分析[J]. 中國翻譯,2004,25(4):75-78.
[6]Wu Liansheng,Wuqi. Yellow Emperor’s Canon of Internal Medicine[M]. Beijing: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1977:12-134.
[7]Li Zhaoguo. Yellow Emperor’s Canon of Medicine[M]. XI’an:World Publishing Corperation,2009:44-189.
[8]蔣學軍.中醫典籍中的文化圖式及其翻譯[J]. 中國科技翻譯,2010,23(1):34-38.
[9]Ni Maosheng. The Yellow Emperor's Classic of medicine:a new translation of the Neijing Suwen with commentary [M].Boston:Shambhala,1995:31-232.
[10]Luo Xiwen. Huangdi Neijing[M].Beijing:China Pr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07:15-231.
[11]Ilza Veith.The Yellow Emperor’s Classic of Internal Medicine [M]. Taipei:South Materiall Center.1982:9-189.
[12]張斌,杜福榮.《黃帝內經》比喻辭格英譯研究回眸[J].時珍國醫國藥,2011,22(12):3001-3002.
(本文編輯: 董歷華)
(收稿日期:2014-07-10)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16.03.026
作者簡介:肖春艷(1977- ),女,碩士,副教授,英國劍橋大學訪問學者。研究方向:理論翻譯和英美影視文學。E-mail:xiaochunyan0825@sina.com
基金項目:陜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重點資助項目(15Z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