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華 梁輝



【摘 要】 近年來企業社會責任問題吸引了越來越多人的注意力,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的企業將會擁有良好的聲譽。選取2011—2013年我國商業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根據利益相關者理論選取財務指標,對企業社會責任和企業財務績效之間的相關性進行實證分析,并提出一些相關的建議。結果表明: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有助于提高企業的財務績效水平。
【關鍵詞】 利益相關者; 企業社會責任; 財務績效
中圖分類號:F23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937(2016)04-0080-04
一、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市場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某些企業為了片面追求自身利潤最大化而做出了一些危害社會的不負責任的行為。從三鹿“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地溝油”事件、“瘦肉精”事件到老酸奶“工業明膠”事件,這一系列的問題嚴重地損害了企業的社會形象,反映出了我國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情況并不是很樂觀。
企業社會責任問題關系到企業是否能夠長期穩定的發展,我國政府也通過制定一些法律法規來積極地監督和引導企業履行社會責任。2006年,我國的《公司法》首先把“企業應該承擔社會責任”明確寫進了法律,同年我國深交所正式頒布實施《上市公司社會責任指引》,指出作為社會成員之一的上市公司,應對職工、股東、債權人、供應商及消費者等利益相關方,承擔起應盡的責任。2008年,國務院國資委發布的《關于中央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指導意見》提出了中央企業履行社會責任要重點把握的三項原則和重點實踐的八個方面內容。2012年“社會責任”首先出現在中央文件《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決定》指出國有企業必須承擔社會責任,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隨著企業社會責任相關法律法規的不斷發展與完善,企業社會責任問題越來越受到重視。
企業社會責任(CSR)是指企業在生存發展過程當中不僅要對股東承擔法律責任,還要承擔對員工、消費者、社區和環境的責任。然而對于企業來說,其存在的基本目標就是創造利潤,與此同時,企業也必須履行一定的社會責任,那么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的過程當中付出的各種人力、物力、財力等成本的增加會導致企業的利潤下降還是會提高企業的績效水平呢?企業社會責任和財務績效之間到底有著怎樣的關系?因此,本文以商業(即證監會行業分類中的批發業、零售業、餐飲業和住宿業)上市公司為例,選取2011—2013年滬深A股商業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以利益相關者理論為基礎,利用相關的財務指標對企業社會責任和財務績效之間的相關性進行實證分析。
二、理論基礎及研究設計
(一)利益相關者理論
20世紀60年代,在對英美等國家奉行“股東至上”公司治理實踐的質疑聲中逐漸形成了利益相關者理論,但是當時“股東至上”理論占據著主流地位。1984年,Freeman在其著作《戰略管理:一種權益研究方法》(Strategic Management:A Stakeholder Approach)中提出了利益相關者的廣義定義,認為利益相關者是“指那些能夠影響企業目標實現,或者被企業實現目標過程影響的任何個人或群體”,由此利益相關者理論得到進一步發展。利益相關者包括股東、債權人、雇員、消費者、供應商等交易伙伴,還包括政府部門、居民、社區、媒體、環保主義等壓力集團以及其他受到企業經營活動直接或間接影響的客體。全面兼顧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利益即利益相關者理論。相比于傳統的股東至上理論,該理論提倡的是企業的持續健康發展需要追求利益相關者的整體利益而不是僅僅只有某些主體的單獨利益。
(二)假設條件
根據利益相關者理論,企業的目標不再僅僅是追求經濟利益,而是在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的前提下追求經濟利益,保證經濟利益和利益相關者利益的相互統一。商業企業的存在是必不可少的,它與人們的衣食住行息息相關,該類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可以得到人們的認可,可以樹立企業良好的形象和信譽,從而使企業的凈利潤不斷增加。因此,本文以商業上市公司為例進行實證研究,并提出以下假設:商業上市公司的企業社會責任對財務績效具有正向影響。
(三)樣本選取及其來源
本文所選取的樣本為2011—2013年滬深兩市A股商業上市公司,按照以下原則對樣本進行篩選:(1)剔除ST、*ST的上市公司;(2)剔除數據不完整的樣本;(3)由于研究的時間跨度是2011—2013年,將2011年1月1日以后上市的樣本剔除。經過篩選整理,最終取得127家商業上市公司,三年共381家。本文使用的所有數據均來自國泰安數據庫、深滬證券交易所等網站,并經過手工整理得出。本文進行實證分析使用的是SPSS 16.0統計軟件。
(四)變量定義(見表1)
1.被解釋變量
企業財務績效指標可以分為企業會計利潤指標和企業市場績效指標兩大類。企業會計利潤指標根據財務報表中的數據計算得出,反映企業整體經營狀況;而企業市場績效指標是利用資本市場上交易數據計算得出,主要反映股東的報酬。目前我國資本市場發展不完善,若選擇企業市場績效指標來衡量企業財務績效,并不能準確反映企業的真實經營狀況,因此本文選擇會計利潤指標進行分析研究。本文選擇反映企業財務績效的被解釋變量是總資產報酬率(ROA),它是指企業在一定時期內獲得的利潤總額與利息支出之和與資產平均總額的比值。
2.解釋變量
在利益相關者理論的視角下,并根據以往學者的研究,企業社會責任可以大概分為企業對政府、雇員、股東、債權人、供應商、消費者、社會公益事業和環境的責任。考慮到企業對社會公益事業和環境兩方面支出數據的披露不完整,并且相關數據不易獲得,故本文將從政府、雇員、股東、債權人、供應商和消費者六個方面選取反映企業社會責任的相關解釋變量。
3.控制變量
企業財務績效的高低不僅僅要受到企業社會責任的影響,還會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因此根據以往的研究經驗本文引入了公司規模、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和獨立董事比例三個控制變量。
(五)模型構建
根據前述假設條件及變量的選取等,本文擬運用SPSS軟件建立如下多元回歸模型:
ROA=α0+α1OTR+α2EI+α3ROE+α4DAR+α5PT+
α6SALE+α7SIZE+α8TOP1+α9INDEPE+ε
三、實證分析
(一)異常值處理
在正式進行本文的實證分析之前,通過觀察樣本數據可以發現:個別企業的個別財務指標數據顯然大于其他企業的相關數據,因此首先利用SPSS軟件中的箱型圖Boxplots進行異常值診斷,發現反映企業對供應商責任的指標——應付賬款周轉率存在明顯的異常值,2011—2013年三年應付賬款周轉率的箱型圖如圖1—圖3所示。
從圖1—圖3可以看出,2013年樣本應付賬款周轉率中7號、38號、43號、49號、57號和69號是異常值,2012年樣本中7號、17號、49號和99號是異常值,2011年樣本中7號、8號、38號、63號和80號是異常值,將找到的異常值用每年應付賬款周轉率的平均值進行替換,然后進行下一步的實證分析。
(二)描述性統計分析
經過異常值處理,對樣本2011—2013年分別進行了描述性統計分析,見表2。
從表2描述性統計結果可以看出,各個變量指標在三年中的數值都比較穩定。總資產收益率三年的平均值是0.05,標準差是0.04;凈資產收益率三年的均值是0.09,標準差是0.12;資產負債率三年的均值是0.55,標準差是0.20,表明樣本企業的負債率并不高;應付賬款周轉率三年的均值是12.54,標準差是10.98,說明應付賬款每年周轉12.54次,大概30天周轉一次;主營業務成本率三年的均值是0.81,標準差是0.14,表明樣本整體的主營業務成本是主營業務收入的81%;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三年的均值是0.01,標準差是0.04,說明支付的各項稅金及附加只占主營業務收入的1%;員工獲利水平三年的均值是0.07,標準差也是0.07,說明企業的收入中有7%的部分是用來給員工支付工資的。
(三)相關分析
對樣本數據進行Pearson相關分析,并采用雙尾顯著性檢驗對被解釋變量與解釋變量、控制變量之間的相關性進行檢驗,結果見表3。
根據表3,反映企業對股東責任的凈資產收益率與企業財務績效在2011年、2012年和2013年三年當中均表現出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并且是在1%的水平上顯著,說明企業積極履行對股東的責任可以提高企業的財務績效水平;反映對債權人責任的資產負債率在2012年與企業財務績效表現出比較顯著的負相關(5%的水平上),在2011年和2013年與財務績效之間的相關系數為負數,但是關系并不顯著;反映企業對供應商責任的應付賬款周轉率在三年中與財務績效之間呈現負相關,但是關系不顯著;反映企業對消費者責任的主營業務成本率在2012年與企業績效之間表現出顯著的負相關;反映企業對政府責任的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率在2011年與企業績效表現出顯著的負相關,在2012和2013年與企業績效之間相關系數為正;反映企業對雇員責任的員工獲利水平在2011年和2013年與企業財務績效呈現比較顯著的負相關關系。
(四)多元回歸分析
根據上述建立的模型,表4給出了樣本在2011—2013年三年的回歸結果。
根據表4的回歸結果可以發現:我國商業上市公司在2011—2013年企業財務績效對企業社會責任回歸的調整R2分別為0.478、0.675和0.601,表明回歸方程可以較好地解釋總變差,回歸方程擬合程度較高;回歸方程的顯著性檢驗——F檢驗的F值均較高,全都通過顯著性檢驗,說明回歸模型的線性關系成立;自相關檢驗——DW檢驗的DW值三年均接近于2,表明樣本的殘差序列不存在自相關的問題。
在2011—2013年三年中:樣本的回歸模型當中各個解釋變量之間不存在共線性的問題(由于各個自變量的方差膨脹因子VIF均較小,并且小于10);凈資產收益率的回歸系數顯著為正,說明企業積極履行對股東的責任可以顯著提高企業的財務績效水平;資產負債率的回歸系數顯著為負,資產負債率越低,說明債權人的借款風險越小,企業對債權人的責任履行得越好,企業的財務績效越高;應付賬款周轉率的回歸系數均接近于0,并且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說明企業對供應商的責任對于企業財務績效沒有顯著性影響;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率在2011和2012年回歸系數為負,2013年回歸系數為正,但是都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
主營業務成本率的回歸系數2012年在5%的水平上通過顯著性檢驗,其余兩年沒有通過,并且三年的回歸系數都是負數,表明企業積極履行對消費者的社會責任可能會減少企業績效,這可能是因為企業履行對消費者的責任使消費者在短期內受益,從而導致自身績效減少。但從長期來看,樹立良好形象的企業得到了消費者的信任,這樣更有利于企業的穩定發展。員工獲利水平的回歸系數三年全部為負,說明企業履行對雇員的責任對財務績效有較大的負面影響,如果企業建立有效的獎勵機制可能會提高企業的凈利潤。
四、結論及建議
從總體上來說,企業積極地履行社會責任,有助于企業財務績效水平的提高,但是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的同時必須耗費一定的物力、人力、財力等成本費用,這樣企業績效水平的提高就需要一個過程,因此從長期來看,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就會獲得更好的社會評價,從而增加財務績效水平,使企業持續健康發展。
本文以我國商業上市公司為例對企業社會責任和財務績效之間的相關性進行了實證研究,結果表明企業履行對股東、債權人的責任可以顯著提高財務績效,履行對消費者的責任從長期來看也可以提高企業績效。但是由于部分數據難以獲取等原因,本文的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國家應該進一步完善有關企業社會責任的法律法規體系,加強對企業社會責任信息的披露,逐步編制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為以后學者們的研究提供一定的資料和數據支持。
【參考文獻】
[1] 張玲麗.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的企業社會責任評價指標構建[J].現代經濟,2008,7(5):64-66.
[2] 陳德萍.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的實證研究[J]. 統計與決策,2012(12):178-181.
[3] 楊自業,尹開國.公司社會績效影響財務績效的實證研究——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經驗數據[J].中國軟科學, 2009(11): 109-118.
[4] 孔玉生,李菊.企業社會責任和財務績效相關性研究——以滬市A股制造業為例[J].財會月刊,2010(5):14-16.
[5] 寇曉萱.制造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績效的關系——基于利益相關者的視角[J].中國流通經濟,2012(10): 68-72.
[6] 溫素彬,方苑.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關系的實證研究——利益相關者視角的面板數據分析[J].中國工業經濟,2008(10):150-160.
[7] 張兆國,靳小翠,李庚秦.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之間交互跨期影響實證研究[J].會計研究,2013(8):3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