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冬生
[摘 要]問題驅動式教學是指,教師精心規劃數學教學任務,設計以學科內容本質和兒童認知特質為兩翼的課程核心問題,以啟發學生開展數學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利用必要的課程資源通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獲得知識建構和能力提升。問題驅動式教學是一種促進學生優質化發展的相對穩定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問題 驅動 問題驅動 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05-001
一、生動且深刻的教學追求
小學數學教學應當努力追尋一種“生動且深刻”的境界?!吧鷦印笔峭怙@的形式,源自兒童內心的召喚,是由兒童的認知規律和年齡特征決定的?!吧羁獭眲t是內隱的本質,源自數學學科內在的需求,是由數學的學科特質和本質屬性決定的。數學猶如核桃,核桃的外殼褶皺堅硬,內仁卻味美而健腦。數學也一樣,初看不一定可愛,但是細細品味卻能發現它對于人的發展是極具價值的。核桃好吃殼難開,如果把整個核桃硬生生塞進嘴里,不僅難以品嘗到核桃味美營養的內仁,而且堅硬晦澀的外殼會令人無法忍受。同樣的道理,如果將數學硬生生地塞給學生,學生不但品嘗不到數學的生動之美,還會因無法忍受而拒之千里。
我們堅定地認為小學數學教學應當努力追尋一種“生動”基礎上的“深刻”,提出這樣的觀念,還有一個現實的背景。我校是一所百年老校,有著較為深厚的教學底蘊,數學更是學校的品牌學科之一,在省內外都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先后走出了多位國內知名的數學特級教師。我校的數學教學一直倡導“有深度”的課堂,教學設計和實施都很重視學科特質的凸顯。比較而言,在課堂的鮮活靈動上,似乎還做得還不夠,總顯得有些“凝重有余”而“活潑不夠”。所以,從學校的實際出發,我們的數學教學應該進一步凸顯生動,強調鮮活,關注“童化”。
寫到這里,突然想起吳正憲老師說的“讓兒童享受‘好吃且‘有營養的數學”,不正是這個意思嗎?既要“好吃”又要“有營養”,而且首先是“好吃”?!坝袪I養”但是“不好吃”的東西學生愿意吃嗎?學生能堅持天天吃嗎?……如何才能讓教學達到這種“生動且深刻”的理想境界呢?能否從操作層面提出自己的數學學科教學主張(或者教學模式)呢?李吉林老師的“情境教育”流派,李庾南老師的“自學·議論·引導”模式,邱學華老師的“嘗試教學”主張……表述都很清晰,讓人一看就能明白個大概:情境教育需要創設豐富的情境,“自學·議論·引導”模式需要有效先學,“嘗試教學”需要放手讓學生大膽嘗試……好的教學主張一定是淺顯的、易操作的,帶有教學模式的特質。基于以上的思考,我們嘗試提出“問題驅動式教學”的主張,倡導建構一種以核心問題為導向的教學范式?!皢栴}驅動”的提法則源自張奠宙先生提出的數學教育的四條特有原則:數學化的原則、適度形式化的原則、問題驅動的原則、提煉數學思想方法的原則。問題驅動式教學的提出就是為了讓我們的教學追求落到實處,使我們的教學理念能夠在一定的范圍內推廣、分享,能夠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攜手前行。
二、問題驅動式的教學探索
上海市教科院楊玉東博士和南京師范大學徐文彬教授曾以“本原問題驅動課堂教學”為主要觀點做過相關研究,探討如何在學科本質問題驅動下設計和實施教學。他們的研究以中學數學學科為例,兼顧中學物理、化學、生物等理科教學,偏重于理論研究。在小學領域尚未有人系統關注“問題驅動式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實踐研究”,但也存在一些與此研究有內在關聯,且值得借鑒和比較的項目,如:華東師范大學孔企平教授提出的“大步提問的教學觀念”,廣東省小學數學特級教師黃愛華提出的“以‘大問題為導向的課堂教學變革”,上海市小學數學特級教師潘小明提出的“基于‘問題解決的課堂轉型”,等等。
問題是有意識地尋求某一適當的行動以便達到一個被清楚地意識到但又不能立即達到的目的。從某種意義上看,問題就是困難。如果說問題是一種困難,那么學習便是一種發現困難、解決困難的過程,教學就是一種有意識地消解困難或者設置困難的過程。問題的存在最能激發人的思維或行動動機。問題作為一種認知情境,通常應具備三個要素:(1)未知事物:“全然不知”不會引起注意,“熟知事物”可以注意但不會長久,“知道與不知的混合物”才會引起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和積極的探究活動;(2)思維動機:人都有填補認知空缺和解決認知失衡的需要;(3)認知水平:問題必須讓學生在已經達到的知識水平上覺察到,但學生僅憑這些知識經驗仍無法解決問題,這就是思維的開端。
問題驅動是指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設計并形成系列的、環環相扣的問題,把學生的思維探究引向深處,從而最大限度地激發他們體驗和理解數學學習內容的本質,讓他們形成良好的數學素養。問題驅動是基于學科教學設計的角度提出的,“問題”是人類好奇心的表現,也是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原動力。在這個含義下,問題的產生至少有兩個方面:一是教師在備課過程中精心設計的,既能夠反映課程內容本質,又能促進兒童深度參與的核心問題;二是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由學生所提出的,涉及學科課程主題實質的重要問題。前者意味著教師要把實質性的學科內容“教法化”——讓學科實質能夠被學生觸及并逐步理解掌握,后者意味著在充滿不確定性的課堂師生互動中,教師要能夠及時抓住學生的那些反映數學學科思想實質的樸素想法并加以拓展。
問題驅動式教學意指教師通過精心規劃數學教學任務,設計以學科內容本質和兒童認知特質為兩翼的課程核心問題,引導學生開展數學學習活動,讓學生利用必要的課程資源,通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獲得知識建構和能力提升,它應當是一種較大限度地促進學生優質化發展的相對穩定的教學策略。
我們試圖通過實踐應用的積累,自下而上構建起一種關注學科內容本質和兒童認知特質的教學設計策略,以期為小學數學課程改革提供一種具有現實意義的實踐樣本,為小學數學課程教學改革做出切實而屬己的貢獻,努力實現“三個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