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洋 廊坊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互聯網金融體系的系統性風險探究
李洋 廊坊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近幾年,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使金融產品逐漸打破行業以及地域上的限制,衍生為新型的互聯網金融產品,例如“第三方支付平臺”、“融資理財”以及“P2P”等的金融產品,不僅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便利,還能降低成本的消耗等問題。但是由于互聯網金融的入行準則相對較低,以及缺少統一性的監管力度,消費者權益受到侵害的現象更是頻繁發生。因此關于互聯網金融體系的系統性風險探究工作至關重要。
互聯網金融 互聯網金融體系 探究 系統性風險
在金融行業不斷創新、發展下,互聯網金融逐漸開始出現許多系統性風險,而針對這些風險提出相關預防措施、解決方法變得至關重要。在此基礎上,本文首先對于互聯網金融進行具體闡述,其次,對于互聯網金融體系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最后,對于互聯網金融體系中存在的系統性風險,提出相關解決措施,意在降低風險給互聯網金融帶來的損失,促進互聯網金融實現長運發展的目標。
根據相關數據調查結果的顯示,截止2014年,我國的互聯網金融交易資金可達到10.8萬億,相比較于2013年,同比上漲50個百分點,其中,由第三方金融軟件進行支付的資金為7.99萬億,較上一年上漲391個百分點。2014年,上市并投入使用的金融軟件共有900余種,成交金額在2600億元以上,相較于美國等發達國家的金融產品而言,雖然在數量上占據著絕對的優勢,但是,在風險管理過程中還存在著嚴重的漏洞。
從整體上來講,我國的互聯網金融行業發展迅猛,相關的金融機構與業務范圍的發展空間較為可觀,究其原因可分為以下幾點:首先,我國關于金融行業相關的法律政策還不夠完善,極容易出現監管套利等現象;其次,傳統的金融管理服務理念缺失,難以滿足小型金融企業的發展趨勢;再次,我國的征信系統還存在著某些方面的缺陷,經常會出現數據信息不對稱或金融產品應用范圍受到限制等情況;最后,隨著互聯網及電子商務信息技術的普及,為金融行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地生存空間。
(一)安全和科技二者之間存在的風險
互聯網金融作為網絡技術和金融相結合的產物,與傳統的金融行業進行對比,可知,互聯網金融具有獨立性較強的特點,利用開放式的網絡環境,對系統進行開發和利用,但是,目前的互聯網金融核心技術手段以引進西方國家為主,缺乏自主研發和加密等技術的發展,導致相關的互聯網金融產品協議安全性能較差,正是由于這種原因的產生,使相關的金融數據泄露和損壞現象尤為嚴重,易受黑客侵襲,從而對金融消費者的信息與財產造成不同程度的威脅。
(二)社會經驗風險
從兩方面進行思考,一方面,我國的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監督管理制度還處于萌芽時期,但是隨著運營平臺的數量及規模的逐漸擴大,使市場經濟與金融消費者之間出現數據信息重疊的現象。加之互聯網金融機構屬于新興產業的一種,具有專業素質低下和信貸技術能力差、征信率低以及風險控制能力差的缺點。另一方面,互聯網金融機構的風險意識較為薄弱,金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難以進行合理保護,一般情況下,在互聯網金融產品交易過程中,利用密匙或數字等驗證方式,在虛擬的網絡環境下,完成金融產品的交易過程,在此過程中,剔除正常的交易記錄,金融產品交易雙方人員未進行任何簽名或蓋章,從而便于不法分子對其進行高效利用,對金融消費者的信息和資金進行竊取,從而實現非法交易。
(三)法律和征信過程中的風險
由于我國缺少明確的金融管理行業規范,使得在實際的金融產品交易過程中,一旦發生法律糾紛,難以對交易雙方的權益進行嚴格地控制,例如:在金融市場的準入資質和交易人員的基本信息、個人信息保護系統以及電子合同等方面,都未有明確的法律規范,因此,在金融交易工程中,極容易發生惡意騙貸或虛假投資的現象,從而對國家的金融體系的穩定運行造成一定的影響。
如今,我國在對金融進行管理過程中,多個部門的相互配合形成了監管體制,但是對監管標準還普遍存在難以統一的情況,各部門之間的職責相對比較模糊,更是在協調合作與信息交流等方面存在許多漏洞,導致監管經常出現差錯,而相互爭權、重復監管等現象更是經常出現,促使效率不能提高、監管總成本過高。面對這些問題,對其進行有效改善變的極其重要。而互聯網金融具體需要實現以下幾點措施。
第一,約束行業管理,降低金融系統風險。加強外部監管具有重要意義,而行業自律更是同等重要。根據實際情況建立關于互聯網金融的協會,能填補相關制度與法律上出現的空白,正確規劃行業自律,能保證互聯網金融具有較強的自覺性,改變政府所帶來的強制性。在互聯網金融的協會幫助下,將一些傳統金融部門逐漸開始自主邁入互聯網金融業,加強互聯網金融自身對于風險的控制能力。使金融行業可以在競爭環境下,還能樹立正面形象,為互聯網金融的長遠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第二,對于互聯網金融相關制度進行不斷優化。目前,我國在金融方面的法律多數是根據傳統金融所建立的,所以,在互聯網金融方面的相關法律相對較少,并且監管立法更是出現嚴滯后情況。只有針對網絡安全和社會信用結構等方面,結合實際情況對互聯網金融相關法律體系進行具體的完善,并對原有金融法律進行不斷修訂和補齊,確保法律是真實健全的;根據市場要求制定相應的管理體系,使互聯網金融的有關結構可以正確運行,并且在規定范圍內進行合理的經營,使監管工作做到真正的有法可依,對金融機構的長遠發展提供法律上的幫助。
第三,對互聯網金融產品的創新,完善相關監督管理制度。隨著互聯網金融時代的到來,使原有的金融監管模式受到嚴重沖擊,導致人們對銀行業和證券業以及保險業的界定范圍出現模糊,對此,金融監管機構,應以創新思維對自身的互聯網金融產品進行管理,并對原有的監理體系進行優化,設立“一行三會”的崗位責任制,加強對互聯網金融準入工作的控制,同時,實現數據信息的共享,利用現代化的技術手段,對金融產品進行合理劃分和有針對性質的監管,避免出現洗錢和挪用資金等現象的出現。從本質上來講,傳統意義上的銀行業和互聯網金融業都隸屬于金融業的范疇,對此,應對其進行統一化的管理,語法部分灰色領域的套利狀況的產生。
如今,在互聯網金融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對金融資源效率進行不斷改善,替代傳統金融交易、支付模式。使金融體系得到有效地創新。通過相比較發現,金融模式中監管體系還存在許多不足之后,需要對互聯網金融體系進行具體完善。通過國家政策進行宏觀調控,主要的政策有《指導意見》和《辦法》兩篇,通過這兩篇政策可知,國家對于金融行業發生的危險已經愈加重視。第一,貫徹落實《指導意見》,對互聯網金融進行明確定義以及相關工作上的監管。第二,明確互聯網金融監督管理工作的職責,并對其進行準確定位。第三,加大國家政策上對互聯網金融行業的支持,提升風險控制力度。而在對互聯網金融中存在系統性風險進行預防發現,以上兩份文件能清楚的將權責進行劃分,可是,在創新監管、協同監管兩個方面還存在一些不足,想要對這些存在的風險進行防范,需要對互聯網金融體系進行有效的完善,確保互聯網金融可以實現持續發展的目標。
通過上文的分析得出,最近幾年,互聯網金融已經打破了空間、行業方面的限制,正在用跨界融合形式存在,同時逐漸開始邁向經濟生活方面,隨之出現了許多不可忽略的高風險。只有對互聯網金融的具體發展方向進行合理規劃,才能在金融上得到明顯的創新,預防系統性風險的出現,使金融體系存在一定穩定性,對消費者自身權益進行有效保護。由此得出,對互聯網金融體系中存在的系統性風險進行不斷分析,并找出合適的預防措施、解決方法,從而保證互聯網金融體系的穩定運行。
[1]王斌.規范互聯網金融發展化解系統性風險[J].金融科技時代,2015(12):33-35.
[2]楊群華.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特殊風險及防范研究[J].金融科技時代,2013(7):100-103.
[3]王立勇,石穎.互聯網金融的風險機理與風險度量研究--以P2P網貸為例[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18(2):103-112.
[4]劉志洋,湯珂.互聯網金融的風險本質與風險管理[J].探索與爭鳴,2014(11):65-69.
[5]李真.互聯網金融體系:本質、風險與法律監管進路[J].經濟與管理,2014(5):51-57.
[6]杜松林.互聯網金融模式及風險監管思考[J].經濟視野,2014(23):305-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