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思夢 馬立寶河北經貿大學
馬克思主義生態自然觀與對當代中國社會發展
吳思夢 馬立寶
河北經貿大學
生態自然觀是馬克思主義解答人類和自然關系的理論體系,正確揭示了人與自然關系是辯證統一的,人與自然既相互對立又相互協調,人在實踐的過程中不但要遵守自然規律,還要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只有樹立正確的生態自然觀,才能保證人類社會健康持續的發展。
生態自然觀 社會發展 可持續發展
要具體理解生態自然觀的概念,就必須要從馬克思主義對“自然”概念的分析出發。馬克思把自然分為兩個部分,其中兩個部分的劃分以人類的實踐活動為依據,在人類產生之前的天然自然以及由于人類的認識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不足無法認識和改造的未知自然稱為自在自然;而人類產生之后,逐步開始認識自然、改造自然,把自然作為自己實踐活動的對象的稱為人化自然。馬克思指出:“自然界的人化過程就是社會歷史的形成過程,人進行生產勞動的過程,也就是使自然界人化的過程,自然界作為人的活動的產物喪失了它的異于人的本質,成了人化的自然界,因而,也成了人的感官對象。對象化的自然界,既是自然的產物,也是歷史地創造出來的,即全部所謂的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化的勞動的誕生,是自然界對人說來的生成。”
以黑格爾為代表的唯心主義自然觀認為絕對精神的自我發展之外化而形成自然界,這種自然界與人的實踐活動無關,從本質上說具有主觀性和非實踐性的特征;以費爾巴哈為代表的近代形而上學自然觀在研究自然界的過程中否認了人的作用拋開了認識實踐活動,因而,這兩種自然觀都不是科學的。馬克思批判的繼承了這兩種自然觀,科學的回答了自然的本質,揭示了人類與自然界辯證統一的關系,為人類更好的認識自然、改造自然提供了理論基礎。
1.水土資源退化嚴重。在過去的幾十年由于不合理的開發利用土地,使我國的水土資源遭到嚴重破壞,水土流失流失面積近國土面積的80%。同時,我國也是荒漠化最嚴重的國家之一,面積占國土面積的25%以上,據統計每年光荒漠化造成的經濟損失就達到2000億元人民幣。
2.水體污染、水資源嚴重短缺。大量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澤,據統計,全國每年排放的工業廢水以及生活污水達到400多億噸。其中 70%——80%是未經處理直接排放,導致地表水污染嚴重,更造成了地下水源的污染。同時,水資源嚴重緊缺,人均資源盡占世界人均的四分之一,是世界上13個貧水國之一,全國已有300多個城市缺水。
3.大氣污染嚴重。我國大氣污染的影響范圍非常廣,二氧化硫、煙塵、工業粉塵、汽車尾氣等大量排放,已經嚴重制約經濟發展、影響居民生活。世界20個污染最嚴重城市,中國占到16個,導致每年35萬人提前死亡。據不完全統計,2013年全年,北方城市尤其是京津唐地區,半數城市霧霾天氣超過200天。
4.人口膨脹、資源緊張。我國雖是資源大國,但中國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20%,龐大的人口基數使得平均資源占有率一直處于低位,煤炭礦石和石油可開采儲量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人類產生于自然界,人類的實踐活動也是在自然界中完成的。馬克思主義生態自然觀是社會健康發展的理論指導,我們必須牢固樹立生態文明意識,擺正人與自然的關系,使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人類與自然界和諧相處,保持大自然生物圈的生態平衡,同時,在保護自然的基礎上,不能忽略經濟的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能走以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是在追求經濟發展質量的同時,普遍提高人們的環境意識,建設健康完好的社會發展體系,要保護和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全方位的探討自然的價值。在人類實踐的過程中,不僅要征服自然、利用自然,從自然中獲取有利于人類發展的使用價值,更要善待自然、保護自然、尊重自然。這正是我們提出科學發展觀的關鍵所在,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所體現的正是馬克思主義生態自然觀思想所倡導的價值目標——在發展中實現“人與自然和解”。
1.樹立生態自然觀
馬克思主義生態自然觀科學的解答了人與自然關系的重要問題,我們在實踐活動中要正確的認識和利用自然規律,將自然規律合理的運用到我們的社會發展過程中,堅決禁止掠奪自然、破壞自然的做法,堅決摒棄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壞后恢復的做法。恩格斯曾經說過:“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每一次勝利,在第一步都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都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結果,常常把第一個結果又取消了。”我們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時,要采取更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尤其是在處理水污染、大氣污染和土地污染的實踐中,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樹立全局意識,著力解決危及人類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突出問題,保障人類的生存環境,同時以聯系和發展的眼光看問題,提高工作的可預見性,做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2.樹立可持續發展理念
生態自然觀的確立,為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和戰略提供了重要的哲學依據。“可持續發展”是要實現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和諧相處的發展。簡單來說,就是既要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要不損害后代人滿足自身需求的能力。從本質上來看,可持續的發展核心依然是發展,但是這種發展是有條件的,就是不能以破壞自然生態為代價片面追求經濟的增長,而是要控制人口數量的同時,提高人口素質,在環境和資源的承載能力范圍內追求人與自然的共存共榮。
從人類與自然的關系來看,可持續性發展這種模式要求人們樹立現代生態自然觀。它要求人們從傳統的工業文明的發展方式轉向新的生態文明的發展方式。傳統工業文明的發展方式是建立在“人高于自然界”、“人是自然的主人”、“人要征服自然”的觀點上。這種陳舊的發展模式對于人來社會長久的發展來說是致命的,雖然人們會暫時獲得戰勝自然、征服自然的勝利,但這種發展模式從本質上來說是不持續的,在以后的發展進程中,弊端會慢慢顯現,人類最終會嘗到自己種下的苦果。我們應當摒棄這樣的觀念,把人類自身看作是自然界中的一員,努力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打造人類與自然的命運共同體。
我國政府提出“中國環境與發展十大對策”,明確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始終堅持以可持續發展為前提的現代化建設。在黨和政府的報告和政策中也多次強調要建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改變之前傳統的粗放型發展模式,向更加高效、環保的集約型模式轉變。逐步放棄唯GDP增長的觀念,走一條開發與節約并重,速度和效益并存的可持續之路;同時,加強國家頂層的制度建設,建立健全與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相關的法律法規,充分利用財政政策,扶持環保企業的發展壯大;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大力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傳統農業向綠色、環保農業發展,淘汰落后產能,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實現國民經濟良性健康發展。
3.研究新技術發展新能源
新能源是對比常規能源而言的,比較常見的傳統常規能源包括煤、石油、天然氣等,這些傳統能源在發揮作用的同時一般會對自然環境造成或多或少的污染,目前人類已經利用太陽能、風能、核能等一些清潔能源代替這些傳統能源。研究和實踐表明,新能源,資源豐富、分布廣泛、可以再生、不污染環境,是國際社會公認的理想替代能源。根據國際權威單位的預測,到21世紀60年代,即2060年,全球新能源的比例,將會發展到占世界能源構成的50%以上,成為人類社會未來能源的基石,世界能源舞臺的主角,目前大量燃用的化石能源的替代能源。生態自然觀要求人們建立一種人與自然相互協調發展的價值觀。所以新能源技術的發展符合生態自然觀的主題。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2]恩格斯.自然辯證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3]王雨辰.論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生態自然觀和生態價值觀.[J]《潘陽湖學刊》.2009
[4]周娟.馬克思恩格斯生態哲學思想及其當代價值[D].合肥:安徽大學,2010.
吳思夢(1991-),女,漢族,河北石家莊人,碩士研究生,河北經貿大學,倫理學專業,研究方向:倫理學原理;馬立寶(1991-),男,漢族,河北保定人,碩士研究生,河北經貿大學,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專業,研究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