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金輝河南省第一建筑工程集團有限責任公司(450009)
?
鉆孔灌注樁常見質量通病的成因及預防
焦金輝
河南省第一建筑工程集團有限責任公司(450009)
摘要:介紹了鉆孔灌注樁常見質量通病的成因及其預防措施,從分析樁基病害的成因入手,闡述了控制樁身質量病害的方法。
關鍵詞:鉆孔灌注樁;質量通病;成因;預防
鉆孔灌注樁可以穿越各種土質復雜或軟硬變化較大的土層,對承載力的適應范圍廣,施工機具簡單,施工過程具有噪聲低等諸多優點,因而在工程中得到廣泛地應用。但由于鉆孔灌注樁的施工環節較多,技術要求高,需要在一個較短的時間內快速完成水下混凝土灌注,無法直觀地對質量進行控制,很容易出現一些質量病害,危及樁基工程的安全。
鉆孔灌注樁在承受垂直荷載壓力的時候,樁頂位置所受的壓力最大,下部承受的壓力相對較小。但鉆孔灌注樁的成樁工藝與實際受力狀況相反,往往是上部混凝土的強度低,中下部混凝土的強度高,若不嚴格控制,容易出現樁上部強度達不到質量要求的情況;還容易出現縮頸,孔壁塌落,孔底沉淤,樁身空洞、蜂窩、夾泥等質量缺陷,造成樁基承載力下降,影響工程結構的安全。
2.1影響樁身上部強度的原因
1)按照施工規范的規定,鉆孔后要徹底清除孔底的淤泥,但在實際施工過程中,很難將淤泥徹底清除。于是,在澆灌第一斗混凝土進行封底施工時,孔底沉積的淤泥必然混入混凝土中。由于用導管灌注的水下混凝土是從下往上頂升的,先灌入的混凝土頂升于孔的上面,這樣就容易出現樁上部強度較低的現象。
2)澆灌混凝土時,若導管插入混凝土過深,澆注速度又較快,則容易在孔體深部沉積較多的骨料,加上振搗過程所造成的混凝土離析,也容易導致樁體上部強度較低的質量問題。
3)埋設護筒的周圍土不密實,或護筒水位差太大,或鉆頭起落時碰撞引起質量問題。
4)孔壁坍陷的主要原因是土質松散,泥漿護壁不好,護筒周圍未用黏土緊密填封,護筒內水位不高。鉆進速度過快,空鉆時間過長,成孔后待灌時間過長,灌注時間過長,也會引起孔壁坍陷。
5)鉆機安裝就位穩定性差,作業時鉆機安裝不穩或鉆桿彎曲,地面軟弱或軟硬不均勻,土層呈斜狀分布,土層中夾有大的孤石或其他硬物,造成成孔后樁孔出現較大垂直偏差或彎曲。
6)清孔不干凈或未進行二次清孔。泥漿比重過小,或泥漿注入量不足,使沉渣難以浮起。鋼筋籠吊放過程中,未對準孔位而碰撞孔壁使泥土坍落樁底;清孔后,待灌時間過長,使泥漿沉積,造成樁底沉渣量過多。
2.2影響其他樁身質量的原因
1)混凝土澆注施工中,若導管插入混凝土內過淺,則成樁過程中混凝土的上升就不是頂升式的,而是攤鋪式的,這時,泥漿、泥塊就容易混入混凝土中,進而影響到樁身的質量。除此之外,若設計的樁身直徑過小,則混凝土上翻時就會受到孔壁的限制,使樁體產生空洞、蜂窩缺陷。
2)鉆孔灌注樁的承載力主要表現為樁周摩阻力,而樁周摩阻力與孔壁形狀和護壁質量密切相關。在施工過程中,孔壁形狀是由鉆頭旋轉速度、鉆桿下降速度和土質等因素決定的,泥漿性能愈好、高程越高,護壁質量越好,樁周摩阻力愈大。但這種施工方法難度加大,費用也相應提高。
3)在鉆孔成孔、拆除鉆桿泥漿、吊放鋼筋籠、澆灌水下混凝土的全過程中,施工環節多,時間長,淤泥會在孔底淤積較厚,從而影響成樁質量。靜置的時間越長,淤積的淤泥越多。
4)混凝土在水下澆灌的過程中,其流動性、初凝時間、黏聚性能會變得更差,若稍有疏忽,很容易產生空洞、蜂窩、離析、夾泥甚至斷樁的質量缺陷。
3.1樁上部強度的保證措施
1)依據樁徑和樁底的濃度,正確確定出第一斗混凝土的體積。
2)成樁質量與樁身的澆注高度有關,一般控制成樁高度高出設計樁頂標高0.5~1.0 m。待鑿去高出部分的混凝土后,剩余部分不應有浮漿和夾泥,混凝土標號應符合設計要求,否則要返工重澆。
3)導管插入混凝土內的長度應適宜,一般為2~6 m,長樁可相應增加。
3.2樁身質量的保證措施
1)工程施工前,應先做2個以上的試驗鉆孔,通過檢測鉆孔的孔徑、垂直度、孔壁穩定性和孔底沉淤等指標,用以核對所選設備、工藝方法是否符合技術要求。對一些重要工程,可視情況相應增加測徑數量。
2)護壁用的泥漿應滿足護壁要求,液面需高于地下水位0.5 m以上,有條件時,以高于地下水位2 m以上更好。若護壁的泥漿膠體率低、砂率大,不僅護壁性能差,而且因其容重較大,勢必產生沉淀速度過快的問題。施工過程中,應經常測定泥漿的相對密度等指標。
3)在混凝土灌注前的一段時間里,須保證孔壁的穩定性,不能有縮頸或孔壁塌落現象發生。為保證孔底沉渣厚度達到規范的技術要求,以免影響樁的承載力,鉆孔到設計持力層以后,要對泥漿進行循環稀釋來降低相對密度,以清除泥漿中懸浮的砂子、石渣。
4)吊放入孔的鋼筋籠不得碰撞壁孔,不得有變形損壞。吊放后,先將鋼筋籠在垂直位置上固定好,然后進行第二次清孔,檢測孔底的淤泥厚度,符合規定后,于0.5 h之內開始混凝土的灌注施工。
5)使用的隔水栓直徑應與導管內徑相配,同時具有良好的隔水性能,保證順利排出。在混凝土灌注時,應加強對混凝土攪拌時間和混凝土坍落度的控制。水下混凝土必須具備良好的和易性,為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水下混凝土宜摻外加劑。應確保導管連接部位的密封性,導管使用前應試拼裝、試壓。在施工過程中,應時刻監控機械設備,確保機械運轉正常,避免機械事故的發生。
6)鋼筋籠初始位置應定位準確,并與孔口固定牢固。加快混凝土灌注速度,縮短灌注時間,或摻外加劑,防止混凝土頂層進入鋼筋籠時流動性變小。混凝土接近籠時,控制導管埋深在1.5~2.0 m。灌注混凝土過程中,應隨時掌握混凝土澆注的標高及導管埋深。當混凝土埋過鋼筋籠底端2~3 m時,應及時將導管提至鋼筋籠底端以上。
7)成孔后,必須認真清孔,沖孔時間應根據孔內沉渣情況而定,沖孔后要及時灌注混凝土,避免孔底沉渣超過規范規定。嚴格確定混凝土的配合比,混凝土應有良好的和易性和流動性,坍落度損失應滿足灌注要求。
3.3混凝土灌注施工技術
1)完成鉆孔到混凝土澆灌過程的作業時間要緊湊,不宜過長。混凝土的漿體濃度要恰當,澆灌量不得低于設計值,不然會降低泥漿的置換率造成夾泥。
2)導管口距孔底要保持400 mm左右的距離,旋轉時要精確測量,反復校核。當球塞被壓出導管并灌下一定數量的混凝土后,應將導管緩慢下降100~200 mm,使灌注初期導管被混凝土埋入的深度盡可能加大,以保證底層的混凝土質量。
3)在灌注過程中,要嚴格把握施工進度和時間,經常地略微提升導管,使混凝土均勻注入。導管埋入混凝土的深度一般控制在1~3 m,每間隔15~20 min,要對混凝土面和導管沉入深度進行一次測量和校核。
4)若施工過程中發生了混凝土堵塞導管的現象,一般是由于材料規格或配合比選取不當,或者是因為導管漏水漏漿導致管內混凝土與管壁的摩擦力增大、流動性降低造成的。要分清原因有針對性地加以解決,切不要無控制地靠提管消除堵塞。
3.4樁身質量的驗收
灌注樁質量的檢驗內容和方法應符合規范的規定。通常,檢測承載力采用樁荷試驗或大應變動測法,檢驗樁身質量一般是通過對鉆芯樣實施超聲波檢測,抽查數量不少于總樁數的10%。若工程需要,還可相應增加檢驗數量直至逐根檢查。
鉆孔灌注樁有許多優點,但由于施工環節多,工藝復雜,成樁質量有可能受到多種因素的干擾和制約,嚴重時會導致樁身承載力的明顯降低,甚至造成病樁、斷樁等重大質量事故。為了確保成樁質量和樁基工程的安全,必須對鉆孔灌注樁的施工全過程進行嚴格的質量控制和檢測,發現問題及時采取措施予以補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