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慧
1.探究的形式化和庸俗化
新課改指出“自主探究與合作學習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給學生提供探索和交流的空間”,“要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出學生經歷、觀察、操作、試驗、推理等實踐活動”。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表現之一是不適合探究的問題而讓學生探究。并不是所有的知識都適合探究性學習,那些關于數學名稱、概念、事實等方面的陳述性知識不需要學生花時間探究。沒有探究的需要而探究,只能是對探究價值的貶損和摧毀,從而導致探究的形式化和庸俗化。
表現之二是教師對探究過強的暗示。在學生探究過程遇到困難時,教師不是引導,而是暗示,使學生的探究流于形式。比如在筆者聽的一節統計與概率課中,教師讓學生探究用什么方式能更好地記錄超市購物的種類和價錢,教師在學生嘗試記錄的時候在黑板上添加了一個三行三列的表格,以便學生交流時備用。但學生交流反饋的結果是:全班學生都按教師的表格記錄物品的種類和價錢,而沒有自己探究。
表現之三是教師缺乏引導,學生出現放任自流的探究。教師布置好探究的任務后,不再搭理學生,教師站在講臺上對學生在探究中出現的問題不聞不問,而有的教師對學生的探究結果不管對錯,一律大加贊賞,即使錯了,也是“與眾不同”、“有個性”、“有創新”。
表現之四是學生按圖索驥式的探究[1]。即學生的每一步探究活動都是在教師的指令下進行,學生完全處于被動狀態。
2.探究的神化
探究的神化則是把探究人為拔高,用科學家的探究性質和水平看待學生的探究性學習。一種情況表現為對學生探究性學習的不屑一顧,在實際教學中表現為不尊重、不信任、不引導,課堂上即使出現有探究價值的問題,也是草草了事,急于收場。
低年級孩子有時沒有探究能力,缺乏獨立思考能力,很難從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概括,可能會明白,但用語言表達不出來,探究對他們不具實效性。(教師3)
另一種情況表現為過于關注和挑剔探究的操作方法和操作技能,而不是把著眼點放在學生“科學基本素養”的提高上,從而導致學生好奇心和探究欲的喪失。
3.探究式學習過猶不及
有的教師隨心所欲地聯系自然學科,不惜花大量時間旁征博引,給學生講故事、搞表演、做討論卻忽略本學科的基本要求;有的布置作業熱衷于讓學生花大量時間上網采集資料,去街頭做社會調查,但對本學科最基礎的聽、說、讀、寫、思、記等訓練卻大量減少。其實,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有許多內容和知識是無法親身體驗的,不能因為強調直接經驗而一味讓學生去感悟、去探究。實際上許多間接經驗是可以直接傳授給學生,讓他們在以后的學習和生活中慢慢感悟的。探究性學習,只是一種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教學方式而已,而不是一種有形的、固定的模式。
4.把探究等同于討論
在訪談中,筆者發現教師對探究的含義不甚明了。
利用他的舊知識得出新知識的結論,具體含義不知。(教師1)
探究學習基本是通過小組合作討論,研究研究。低年級不適用,孩子知識不廣泛,知道不多,一些東西探究不了。(教師2)
就是研究,學生討論。(教師4)
學生大家一起來討論,探索。(教師5)
正如前面所述,許多教師認為合作是浪費時間的一件事,得不償失,而有些教師又認為探究就是討論,以小組合作為基礎的討論,自然也是浪費時間的一件事,因此這種教學形式在平時上課中用得不多。
參考文獻:
[1]金雪根.對探究性學習中兩種典型現象的反思[J].中小學數學.小學版,2005(7、8):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