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瑛
摘 要: 在品德與生活教學中,教師通過引導學生課前尋找生活素材,課始創設學習情境,課中聯系生活實際,課后注重生活實踐,使學生在現實生活的廣闊天地中加強實踐,加強體驗,促進知行統一,提高教學實效。
關鍵詞: 品德與生活教學 生活化 生活資源
品德與生活教學的生活化是將教學活動置于現實的生活背景之中,從而激發學生作為生活主體參與活動的強烈愿望,同時將教學的目的、要求轉化為學生作為生活主體的內在需要,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從而獲得有活力的知識,并使情操得到真正陶冶。為此,在教學中,我們應該做以下幾點。
一、尋找生活素材,課前準備生活化
一堂成功的品德與生活課,課前的大量準備必不可少?!肮餐瑓⑴c生活素材搜集”是小學品德與生活課堂生活化教學的首要前提。課前準備活動主要是結合教材內容讓學生進行參觀訪問、社會調查、收集資料等。它有利于拉近學生與教材的距離,為課堂學習積累豐富的感性材料,醞釀有助于該課學習的感情基調,便于學生在課堂上容易地理解教學內容,激發道德情感,提高道德認識。如在教學《我們的生活離不開紙》這一主題時,課前我組織學生開展小調查活動,以小組為單位分別調查學校里、班級里、家里的用紙情況并指導學生做簡單的數據統計,把調查結果用清楚的形式表現出來。讓學生認識到紙對我們生活的重要性,懂得要節約用紙。這種師生共同參加的課前準備活動,能引起學生對現實的關注,不斷豐富和發展他們的生活經驗,也為課堂教學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創設學習情境,課堂教學組織形式生活化
教學實踐表明: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依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個性差異特征采用生活化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不但能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深受學生喜愛,而且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
1.玩一玩,觀察生活。有的主題內容距離學生的生活很近,但他們往往熟視無睹或知之甚少。教學時應指導學生留心觀察,通過仔細觀察認識生活,擴大視野,培養學生生活的情趣和觀察能力。如在教學《影子的探索》這一主題時,我帶學生到操場上,引導學生與影子游戲。讓學生在與影子玩的過程中發現影子的顏色、形狀、與本體的位置關系,與光源的位置關系等特點?;氐浇淌液螅僮尯⒆咏Y伴互相畫一畫陽光下的影子或畫一畫大自然中景物的影子或畫一畫大自然中景物的影子。采用這樣的學習方式,學生簡直是太快樂了,一個個都顯得異常興奮,都爭著要發表自己在體驗中探索到的影子的秘密。只有通過細心觀察了,學生才能得心應手。
2.演一演,再現生活。每一個主題內容都是以圖畫和文字為載體記錄一定的生活信息。學生學習主題內容時,就要把圖畫、文字還原成客觀事物,從而獲得主觀感受。教學時應借助于情境的創設再現主題內容描繪的生活畫面,使學生如身臨其境,激起學習興趣,實現教學目標。如把主題圖畫編排成課本劇,讓學生演一演,可以把圖畫、文字直接變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現在學生面前,從而加深對內容的感悟。如在教學《誠實勇敢的我》這一單元的主題內容時,可以創設一些“說謊話害處大”和“說真話,人人愛”的故事情境,組織學生分小組表演。例如:讓學生表演“狼來了”和“手捧空花盆的孩子”等故事情境。通過表演,學生從再現的生活中明白說謊害處大,說真話人人愛的道理。
3.看一看,體驗生活。教師要有意識地創設情境,把主題內容所描繪的客觀情景和現象生動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身臨其境,聯系已有生活經驗,去體驗,去感悟,加深感受。如在教學《我愛我的班集體》這一單元的主題內容時,可讓學生充分回憶、想象我們班在學校各種活動中的表現。并用多媒體再現我們班在學校歌詠比賽、廣播體操比賽、運動會中的種種表現。當學生看到歌詠比賽的情境時,全班學生的臉上都洋溢著歡快的表情,不由自主都跟著唱起歌兒;當學生看到運動會中男女20人100米迎面接力賽跑的情境時,都不約而同地喊出:“賴俊鵬,加油!吳松澤,加油!……”“噢!我們班得了第一名!”這些歡呼聲,歌聲不正是學生體驗集體生活的快樂感受嗎?
三、注重實踐活動,課后延伸生活化
學生良好的道德行為的形成,絕不是一兩節課能夠完成的,思想品德課要設計安排合理的實踐活動將德育延伸到學生的生活中,擴展到社會上,力求使學生將課堂教學獲得的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形,讓學習為生活服務。因此,“良好素質的形成必須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得以鞏固和發展”,這是小學思品教學生活化的關鍵。這些實踐活動可與以下幾方面緊密相連。
1.在學校中鞏固。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組織學生參與一些和所學內容相關的、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如《誠實守信》一課的延伸活動可以設計為:①查閱報紙、雜志或收聽、收看廣播電視節目,也可訪問家長或附近的企業人員,收集有關誠實守信方面的正反事例。②課后開展“為人做事講誠信”活動,辦一期手抄報。
2.在家庭中鍛煉。家庭是學生養成良好習慣的主陣地,教師要充分利用職權好這塊陣地。如教學《孝敬長輩》時,我指導學生提出孝敬長輩的具體內容,讓學生從看得見、摸得著的事情做起,比方說有了好吃的先讓給長輩;做自己能做的事,為家長分擔家務,等等,并通過家校聯系卡,向家長講明學校德育要求和目標,請求家長積極配合并及時向家長發放學生在家庭的行為反饋表,要求家長按表如實填寫,再有針對性地進行表揚和教育,將“導行”落到實處,等等。
3.到社會上實踐。學生思想品德觀點的形成和行為習慣的改變、養成,是通過社會實踐獲得。在教學過程中,要緊密結合教學實際,有計劃地指導學生開展教學實踐活動,讓學生了解身邊的人與事,熟悉社會生活,體驗社會生活的真實性與時代感。如教學《遵守公共秩序》后,讓學生到車站、公園、商場等公共場所,進行調查訪問,了解人們遵守公共秩序的情況,而后通過張貼宣傳材料或向路人發放宣傳卡等活動,促進學生深刻地認識遵守公共秩序的必要性,不再認為“遵守公共秩序”只是一句空口號。
總之,品德與生活課教學生活化,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實施生活化的教學策略,使學生的課堂學習與社會實踐緊密結合起來,一方面拓展了學習時空,另一方面把學習生活置于社會生活的大背景下,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生活中,與社會、自然相融,使學生“知”與“行”共同奏出和諧美妙的生活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