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琴
《初中歷史課程標準》明確提到,要使學生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質及環境意識。由此可見,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是擺在歷史教師面前重要的課題。那么,在新課程背景下歷史教學如何培養中學生的創新思維精神呢?
一、和諧、民主、寬松的教學環境是前提
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新型師生關系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體現的基本理念之一,也是創新教學順利進行的重要前提。心理學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情緒積極的情感對學生的發展有積極的作用。如果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就會讓學生原本具有的欲望以極其自然且又最佳的形態發揮出來。如果學生充滿不安全感、生怕說錯話,擔心被扣帽子、被譏笑、被訓斥,那么就不能敞開胸懷,不敢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就會極大地妨礙學生的獨立思考,妨礙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深入交流、探討,也談不上創新,甚至會使學生產生反感,從而封閉自己。教師要使學生敢于創新,就要尊重、關心、支持、賞識和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并努力消除學生的恐懼感。如有的學生認為:清政府“閉關鎖國”政策有積極的一面,它可以在一定的時間內防止列強的入侵。但有的學生不同意此看法,認為是消極為主,造成中國的與世隔絕,從而落后挨打。如有的學生對農民戰爭在中國歷史上的作用提出自己的看法,認為它推動了中國封建社會的前進,有的學生認為農民戰爭破壞了社會經濟的發展,阻礙了歷史的發展。此外,教師還要關注生生關系,讓學生在課堂中“標新立異”。雖然會得到老師的鼓勵和稱贊,但他們更擔心被學生看做是出風頭,怕答錯被同學譏笑而壓制自己的表現欲望。因此,教師要深入學生中,傾聽每一個學生的見解,觀察每一個學生的表現,注意把創新機會留給每一位學生。
二、學生的基礎知識是創新思維的基礎
美國未來學家托夫勒說:“今天要獲得力量,需要具備關于知識的知識。”此話講的是:要創新發展,必須重視基礎知識。中學歷史教科書涉及的基礎知識是指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人物、事件和其他重要歷史現象的知識,即史實性知識和理論性知識。其中史實性知識是最基礎的知識,它包括背景(原因、條件)、時間、地點、人物、過程(內容)、評價(性質、意義、影響、作用、經驗或教訓等)。夯實了這些基礎知識,學生才有構建創新大廈的可能,才能有所發現、有所創新;反之,缺乏這些基礎知識,創新就好比“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即使學生的創新火花被激發出來,其創新也只能是低水準的創新,且止步不前。
三、多種教學情景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關鍵
在教學中應根據教學內容、學生的實際情況,創設多種教學情境,以有效地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例如在講授古代埃及的歷史時,教師首先利用首頁向學生展示的是多幅古代埃及文明最具有代表性的圖片,由此導入新課,學生看后心潮起伏,學習激情早已包容在教師設計新穎的開講教學之中。在輸入情感信息方面,歷史教學有其獨特的優勢——過去的歷史給我們留下豐富的多媒體素材。其次,根據教學重點、難點,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課堂討論,使師生之間、學生之間進行課堂交流,發表見解,這有利于學生個性思維的發展和創新意識的產生。如關于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重性的問題,既是教材的重點又是難點,掌握了它就會為理解以后的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的有關問題和中國共產黨對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政策等問題打下基礎,所以對這一問題組織討論很有必要。教師首先啟發學生抓住民族資產階級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不同態度進行分析對照,運用歷史史實發表意見,展開討論,教師最后歸納總結。這樣使學生對民族資產階級為什么具有革命性和妥協性這一問題加深理解。此外,教師還可以圍繞有關教學內容,將一些史學界有爭議的問題引入課堂讓學生辯論。如哥倫布遠航、殖民主義后果、美國的西進運動、洋務運動、義和團“扶清滅洋”口號等,爭議不必有什么結果,不需要得出唯一“正確”的結論。教師列出不同觀點,扼要舉出各種觀點的論據,提出論證的思路與基本方法,就是很好的總結。在上述的討論中,教師會發現發表自己的見解時常閃爍不同的火花,學生會在這樣的學習中產生自信心和成就感。
四、培養學生具有挑戰權威的精神
任何科學都是人類認識研究的結果,都是隨著人類認識的不斷深入而發展的,科學史上每個偉大發現都是向權威挑戰的產物,比如哥白尼“日心說”的提出就是對“地心說”產生懷疑后而得出的結論。盡管我們現在都知道“日心說”并不科學,但在當時來講卻是歷史的巨大進步,猛烈地震撼科學界和思想界,動搖封建神學的基礎。歷史不同于其他學科,一些歷史問題往往沒有定論,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看法。所以,歷史事件的分析與評價應該說是沒有唯一答案的。這就要求教師要誘導學生敢于挑戰教材,要注意引導學生辯證地看待每一個歷史問題,鼓勵學生充分運用自己的思維能力分析、評判每一個歷史事件。
總之,在創新教育日益發展的今天,教師必須適應形勢發展的要求,轉變觀念,教學民主,保護個性,加強課堂教學創新性、時效性的研究,把學生培養成為富有創新精神的新世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