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王平
道德認識的發展是品德形成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在進行品德教育時必須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能力。
一、引導學生正確掌握道德觀念
由于學生道德觀念的模糊性,會影響其道德認識和評價的正確性,因此我們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引導學生正確地掌握某些道德觀念。教育中要做到具體形象,從實例分析中讓學生辨別是非,切忌空洞的理論說教。例如讓學生正確地掌握“朋友”這個道德觀念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分析下面兩個事例。
事例一:肖小明和李大偉是好朋友,期末前肖小明因病不能上學,李大偉主動去他家給他補課,堅持兩周,風雨無阻,期末考試肖小明取得好成績。
事例二:賴小娟和吳蓮花也是一對好朋友,期末考試時賴小娟有一道數學題不會做,吳蓮花趁老師沒有注意把自己的卷子給賴小娟看了,因此賴小娟數學得了滿分。
讓學生討論他們誰和誰才是真正的好朋友。教師針對學生的具體回答,再講解“朋友”和“友誼”的正確內涵,這樣可事半功倍。
讓學生正確掌握道德觀念,就必須澄清或消除某些模糊認識或錯誤觀念,其常用的辦法有以下幾種。
(一)通過討論指出某種看法的錯誤性質,教師和學生對其都采取一致的否定態度。
(二)借助于課文中的事例或現成事例使學生看到這種錯誤觀念及由此產生的行為后果,如用“狼來了”的故事說明說謊的危害。
(三)用變式使學生分清道德觀念的本質內涵。
(四)利用學生的親身體驗,證明某些錯誤觀念的危害性。
二、培養學生的道德信念
(一)教育者要言行一致。
要把學生的道德知識轉化為道德信念,教育工作者必須言行一致,身體力行,否則,不管教師講得多么有說服力,只要學生發現教師言行不一,就不會相信教師的教育,就會懷疑教師傳授道德知識的真實性,只有教師言傳身教,學生才能對教師所傳授的道德知識堅信不疑,并作為自己行為的指南。
(二)給學生道德實踐的機會。
通過實踐使學生獲得道德行為的經驗和情感體驗是道德知識轉化成道德信念的重要條件,所以教師要給學生道德實踐的機會,使他們親身體驗到按一定的道德要求行事后,得到教師和同學的支持、贊揚的情感,這種情感就是道德知識轉化為道德信念的催化劑。例如,在組織為孤寡老人服務,為公共場所打掃衛生等各種公益活動中,學生會體驗到助人為樂的心情和榮譽感,同時將有助于學生形成為人民服務的道德信念。當然,在實踐活動中有時也會出現消極的道德體驗,所以要注意防止,組織好活動。
(三)要注意防止“意義障礙”。
在教育過程中,并不是所有道德要求都能轉化為學生的道德信念,有時學生不僅不執行正確的道德要求,甚至會產生對立情緒,出現“意義障礙”。所謂“意義障礙”是指學生頭腦中存在的某些思想或心理因素阻礙他們對道德要求、意義的真正理想,從而不能把這些要求轉化為自己的需要。產生意義障礙的原因有以下幾種:
(1)學生感到教育者在處理某些問題時不公正。
(2)教師提出的要求不符合學生的需要,脫離學生實際道德發展水平和思維實際。
(3)教育者向學生提出的要求過多過頻,學生無所適從,又不及時檢查執行情況。
(4)教育者向學生提出要求時采取了強制性手段,挫傷了學生的自尊心。
(5)教師和家長,學校和社會對學生的要求不一致。
為了消除意義障礙,教育者要言行一致,做事客觀公正,了解學生,尊重學生人格,要求適當,且做到教師、家長、學校、社會相統一。
三、正確的組織各種活動,培養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
(一)深入開展道德問題討論,是提高學生道德判斷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
討論的素材有兩個來源:一是各科教材中典型事例,如語文課本中的英雄人物的行為,思想品德課中的品德問題。二是日常生活中和學習中的事例,如王磊乒乓球打得很好,一次全校舉行乒乓球大賽,他想如果代表班級參加團體賽,那么即使團體獲獎,自己什么獎品也得不到,于是他只報名參加了個人單打比賽,最后,他獲得了全校男子單打冠軍,可班級團體賽因他沒有參加而沒有取得名次。讓學生討論王磊的行為是對還是錯,以此促進學生道德判斷能力的發展。
(二)利用各種教育因素和教育環節,有意識、有步驟地提高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
如學生的作文、墻報、學生的入隊、入團儀式等都可以成為培養學生道德判斷能力的媒介。
(三)教師要做好示范。
學生的道德判斷發展的規律是從他律到自律。學生的道德評價和判斷最初是在他人評價的影響下形成的,開始常常是重復教師、家長或別人的評價,之后才慢慢學會獨立地對別人進行評價。因此,教師一定要做好示范,身體力行。此外,教師的評價不但要做到客觀公正,而且要注意講清為什么這樣評價和判斷,以利于學生模仿,學習,在此基礎上逐步引導學生自己獨立判斷和評價,并付諸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