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興松
摘 要: 由于職業學校生源素質整體低于普通中學,加之家庭、社會乃至受教育者都對教育結果不抱太高期望,這就從客觀和主觀兩方面決定了實現職業學校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目標是困難重重的。影響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因素很多,其中關鍵之一在于教師的教學行為是否科學合理。通過利用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以提問管理課堂等科學、實用、可操作的行為策略,可以幫助教師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 課堂教學 有效性 行為策略
2014年12月4日,教育部起草了《教育部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征求意見稿)》,面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在這份文件中,教育部提出了“要遵循職業教育規律和中職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推動教學內容和方式方法的變革,防止灌輸式教學,提倡互動式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活躍課堂氛圍,激發學習興趣,改善課堂教學效果”的要求,可以說這為目前乃至以后很長一段時期職業學校教育教學改革與實踐指明了方向。為了貫徹上述宏觀層次的要求,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這樣一個現實而又微觀的問題,在前幾年熱熱烈烈討論、上上下下研究的熱潮之后,必然再次成為職業教育第一線的教師所應深入思考并需要實際解決的問題。
一、課堂教學及課堂教學有效性
(一)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是教育教學中普遍使用的一種手段,是現代學校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也稱“班級上課制”。具體是把年齡和知識程度相同或相近的學生,編成固定人數的班級集體;按各門學科教學大綱規定的內容,組織教材和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根據固定的時間表,向全班學生進行授課的教學組織形式。
(二)課堂教學有效性
課堂教學有效性可以從三個方面理解:第一是指學生學習的有效性,即提高學習效率、增進學習結果、強化學習體驗;第二是指教師教的有效性,即促進學生學的教;第三是指通過課堂教學學生獲得發展。總體而言,課堂教學有效性可以理解為教學目標實現的程度。
二、影響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因素
(一)客觀因素
從發展、學習的主體——學生角度看,總體上中職生源存在知識基礎比較差、學習能力不強、學習習慣不好的客觀事實。從教育教學的主導——教師角度看,相對普通高中教師來說,總體上職業學校教師在教育教學的研究、課堂教學的能力等方面還存在差異。
(二)主觀因素
從社會和家庭角度看,其對學生進入職業學校學習,要求和期望都不高——只要學到一門所謂的技術,順利畢業。社會各種職業用人單位對中職生也不抱太高期望,致使學生缺少高標準的社會從業勞動的價值引導,在學習中表現出盲目、懶散,效率低下。從學生角度看,遭受中考的失敗,大部分學生學習熱情不高,目標不明確,缺乏鉆研精神,自信心不足,進取心不強。從教師角度看,職業學校沒有普通高中的升學壓力大,工作價值難以體現,加之學生難教、難管,因此,工作積極性、教學及研究的主動性都受到消極影響,課堂教學有效性問題更是在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循環工作中被忽略。
在影響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眾多因素中,職業學校教師能夠控制和改變的只有教師自身這一因素,特別是教師的教育觀念、教育期望、教學策略等方面。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從微觀角度看,最基本的是在行為策略上加以研究和嘗試。
三、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行為策略
(一)課堂教學行為策略的內涵
在教育心理學的理論研究范疇中,課堂教學行為策略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情境中的主客觀因素的影響下,旨在實現教學目標而產生的一系列外部活動的方式方法。
(二)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行為策略
1.建立良好的權威的第一印象
英國學者瑞格(Wragg 1995)和迪克西(Dixie G 2003)研究表明,無論教師的經驗多么豐富,當他第一次出現在全班學生面前時,實際上都已經為今后的工作創造了一種環境。調查發現,學生對一名新教師作出評價,只要3至10分鐘即可。而且這種最初的評價,只有少數學生認為在以后某些特殊的情況下會改變自己的看法。因此,在學生水平參差不齊、性格各異的職業學校課堂上,教師在第一次課堂教學中的行為將對后繼教學的有效性產生直接影響。
建立良好的權威的第一印象需要注意以下幾點:步入教室時,你是否自信、鎮定自若?與學生交談時,你的肢體語言是否自信?(抬頭、下巴稍稍仰起、全身放松、氣定神閑、不卑不亢)你是否避免經常使用模棱兩可的詞匯?(如“嗯”“哦”等)你說話的語氣是否自信、果斷,并根據需要變換語調,以激發學生的興趣?當你站在講臺上時,是否做到將班上的情況盡收眼底?你能否做到與學生進行充分的眼神交流,以使他們集中注意力認真聽講,而不是無所事事?你能否避免使用過多的手勢和肢體動作?(過多的肢體動作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面對學生時,你是否面帶微笑?你的外表和行為舉止是否令人生厭?(如頭發蓬亂、雙手插兜等)你是否給人留下這樣一種印象,即經常記不清自己曾經說過的話?你是否很呆板,毫無幽默感?
2.運用肢體語言、聲音技巧進行課堂管理
肢體語言方面的相關研究表明:盡量使胳膊垂直放于身體兩側,而不是雙臂交叉抱在胸前,向學生發出一種自信且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信號,擺出一種威嚴、挺直的姿態,這樣監控課堂效果會更好。
另外,還需要教師注意的是:在身體姿勢方面,無論是站著還是坐著,都要讓學生感受到你的權威;找機會與學生坐在一起交談,表現平等、坦率、真誠;用一種自信、期待、溫和的眼神注視學生,進行眼神交流,使談話更人性化;避免大喊大叫,也不能過于平淡,盡量使自己的語調抑揚頓挫、充滿自信。在做手勢這個行為上,需要教師注意的是:無拘無束的動作意味著開放和自信,但動作過于頻繁,會給人一種焦躁不安的感覺。
3.利用提問的手段組織課堂教學
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在課堂上,良好的提問技巧是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生主體性的核心因素。
在職業學校課堂教學中,學生往往消極對待提問,不思考,不參與,不回答,究其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知識基礎薄弱,不能正確理解課堂發言的價值,自信心不足,學生對課堂活動的興趣不濃,等等。
如何使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實踐證明,教師應該營造合作、融洽的課堂氣氛,以使學生準確地領會你的意圖,告訴學生,教師就是他們的“安全毯”。所謂“安全毯”,是指在學生快要跌倒的時候,教師會及時向他伸出援助之手。一個的錯誤回答不應引起其他同學的嘲笑,或被老師和其他同學置之不理,而應被看做是實現教學目標的一個重要步驟,營造出合作、融洽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心理輕松,思維活躍。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營造積極的課堂文化、運用提問技巧等方式,激起所有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興趣和熱情。
四、結語
科學、合理的教學行為策略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基本保障。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沒有止境,課堂教學行為策略的研究和發展也沒有終點。可以說,上述幾個方面的教學行為策略僅僅是冰山一角,更多的、更合規律的內容需要職業學校教學一線的教師在實踐中研究、創造,并在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同時,促進自己專業成長和發展。
參考文獻:
[1]胡斌.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之感悟[J].教學參考,2009,(7).
[2]張曉獻,楊金栓.關于中等職業學校課堂教學現狀的分析與思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4,(6).
[3]余文森.課堂有效教學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