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良
摘 要: 教材作為課堂教學的載體,一直以來在課堂教學中發揮巨大作用,專業課校本教材的開發和應用能提升中職校的辦學軟實力,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專業能力,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它的應用與推廣一定會對中職校發展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 校本教材 中職校 積極作用
目前,中職?,F使用的教材主要分為文化課教材和專業課教材,國家對于文化課教材都有專門機構制定標準和編制教材,而且教材能夠符合中職學生的學習需要。專業課教材雖然有部分科目有國家統一規劃的教材,但是由于一些教材內容過于陳舊,統籌照顧各地方造成的貪大求全,更新速度較慢,實訓內容少,有的配套教學軟件和教學資料稀缺,致使教師將大量時間放在理論知識的講解上,忽視中職校的特色和學生的特點,最后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校本教材是學校對教學內容進行研究后開發的教與學的素材,是為了彌補國家規劃教材滿足不了教學的實際需要而補充的教材[1]。學校通過校本教材的開發與應用能夠凸顯學校的課程特色,展示學校辦學的綜合實力;教師通過校本教材的開發能夠實現自身的專業成長,提高專業課教學水平;學生通過使用校本教材能提高學習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一、校本教材能形成學校的辦學特色
學校的辦學特色來自于長期的積累,具有穩定、認同、自然等特點。每一個學校由于辦學歷史、環境、師資及管理方式的不同,必然形成各自的特色。校本教材立足于學校的發展,凸顯了學校的專業特色,構建了學校的特色課程,形成了學校的特色教材,從而展示了學校辦學的綜合實力,體現了學校的辦學特色。
(一)輕廣泛,重實用。
中職校學生生源質素偏低,學習基礎能力較弱,厭學現象比較嚴重等已是公認的事實,國家統一的規劃教材因為要照顧到各個地方,教材內容龐雜,教材難度偏大,脫離學生的接受能力,最終會加劇學生的厭學情緒。校本教材立足于學校本身,它的開發能夠把崗位實用的知識和技術編入其中,刪除沒用的知識和技術,從學生就業夠用、創業適用的角度考慮。教材的知識點難度考慮學生本身的接受能力,方便學生看懂教材,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輕理論,重實踐。
職業教育課程的實踐性是職業教學課程區別其他普通教育課程的重要特征。職業教育課程主要是反映職業需求,因此職業教育課程從開發、實施乃至評估都離不開實踐的考量?,F有很多專業課實踐課程教材大多沿用理論課教材編寫體系,雖然知識系統符合傳統教學要求,但理論和實踐分開,難以讓學生接受。校本教材能充分考慮實踐課程特點,不強調某一理論知識,而是從完成某一實際工作著手,通過描述、分析、實踐等完成這一工作,在完成該項工作中,把用到的理論知識融入實踐的各個環節,讓學生清晰地明白各理論在實踐中的重要地位。
(三)輕陳舊,重創新。
目前,我國社會經濟已步入發展快車道,社會已邁向知識型和創新型社會,新職業不斷涌現,職業崗位工作內容由于新知識、新技術的加入而發生很大的變化。職業學校統編教材由于受編寫周期影響,很多內容是滯后的,因此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難以將新技術、新知識傳授給學生。校本教材由于不受時間限制,可以在保留正在應用的傳統知識技術的同時清除陳舊的不適用的知識和技術,還可以不斷地吸納新的知識和技術,使教材的核心內容與當代科技知識保持同步。
二、校本教材能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教材一直以來都是我國學校教育的主要課程資源,教師所有的教學活動都圍繞教材展開。教師是課程最直接的實踐者,他們有能力、經驗開發最新最實用的新型教材。在校本教材開發的同時,可以帶動現有各類教學手段的運用、課程改革、學科的整合、教育技術的推廣、師資隊伍的培養和建設、研究型組織的建立等一系列工作。
(一)有利于提高教師的素質。
教師的教學展開過程是教師提高各種素質的過程,教師參與校本教材建設,在不斷學習和積累知識的基礎上拓寬知識視野,并且逐漸形成和運用更多更好的教育教學方法和手段。在編寫教材時,教師不僅會認真鉆研職業教育新的課程理念和課程標準,掌握教材編寫的方法,還會認真研究教材內容和學生的特點,由于編寫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和從事的教學工作中會以研究的態度對待,這樣就能不斷提高教師解決實際教學問題的能力,從而使自身素質得到提高。
(二)有利于加強教師的專業研究。
校本教材開發能解決因教學工作占用教師大量時間而阻礙教師專業發展的矛盾。教師在不斷的從教工作中,會不斷地發現問題,并致力于這些問題的解決,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為解決問題,勤于思考,大量閱讀書籍、文獻、報紙雜志等,更新知識結構,擴大視野。問題的解決反過來又增強教師的自信心和研究能力,促使教師為解決不斷出現的新問題而繼續研究、學習,在這無限的循環往復中教師的專業知識不斷豐富,研究能力不斷提高。
(三)有利于促進教師的合作交流。
校本教材是團隊成果的結晶,每個人的在學習經歷、思維習慣和生活閱歷有一定的差異,而且在專業知識結構、智慧水平、教學風格、動手操作能也存在不同,其實這些不同是一種寶貴的教學資源。教師通過合作互動,相互補充、啟發,形成個人思想碰撞,從而產生新的教學思想,經過實踐活動的檢驗形成更有效的教學策略、方法,系統利用教學動態因素之間的互動促進校本教材的開發,達到強幫弱、勤帶懶,以團隊合作的優勢讓每位教師都能盡情展示自己的優勢,形成集體互補、共同開發。
三、校本教材能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
無論是國家統編教材還是行業教材,大多是要求統一,忽略差異性,不利于學生個性的培養和發展。多遠智能理論指出,每個人都有獨特的智力結構和學習方法,職業學校學生都有能力學習,具有多元智能和不同的發展潛質[2]。專業課校本教材恰恰從學校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特點出發,強調的是學校和學生的特殊性,突出的不是統一性、一致性,而是基于學校、學生的現實展開的,針對學生的問題而進行的。
(一)校本教材能提升學生對教師的認可。
教師得到學生的認可,課堂教學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教育家馬可連柯曾經有過深刻的論述:“學生可能原諒教師的嚴厲、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諒他們不學無術?!苯處熞A得學生的尊重和認可,必須有淵博的知識,無論在科學文化知識上,還是專業知識上都是如此。校本教材是教師教學研究的結晶,是教師專業化的體現,學生使用教材時能對編寫教師產生興趣,并且迅速地認可授課教師,這樣教師從一開始對學生就有一種信服感,讓學生認為能從他身上學到有用的知識,從而為后面學習埋下良好伏筆。
(二)校本教材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絕大多數中職學生不能主動翻閱教材,這是學生能否提起學習興趣的關鍵一步,究其原因筆者發現主要有兩點:一是課堂教師上課沒有完全按照書本順序進行,而是按照教師本身對課程理解的內容而進行,學生翻書根本找不到教師的上課內容;二是書本難度過大,學生不易理解,最終導致學生不想翻書。校本教材的出現正好解決了以上兩個問題,教師在編寫教材時就已經確定了學生能接受的難易程度的內容,且在編排順序上完全按照教師的授課思路,這樣學生就能跟上教師的進度,由于內容難易適用于學生,因此能極大地增強學生的信心,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三)校本教材能挖掘學生的個性潛能。
教育是一項培養人的社會活動,學生是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點,教育效果的好壞,往往取決于外在的教育因素能否轉化為學生的內涵[3]。人的個性潛能是無限的,如果不能喚醒就會萎縮甚至泯滅,教育的使命就在于喚醒、發掘個體的個性潛能。創新是一個國家的靈魂,要創新就必須關注個性和差異性。校本教材恰恰從學校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特點出發,強調的是學校和學生的特殊性,突出的不是統一性、一致性,而是基于學校、學生的現實展開的,針對學生的問題而進行的。這樣既符合社會對職業教育的要求,又符合職業教育培養目標,使每位學生的個性都得到充分發展,潛能得到充分挖掘。
四、結語
校本教材以教師為開發和實踐的主體,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目的在于張揚學生的個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給予學生自由的發展空間。校本教材的開發與應用有利于學校的特色辦學,有利于教師專業化發展,同時有利于學生個性潛力的開發??傊?,校本教材作為學校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的載體,在深化教學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創新人才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愿它在以后的道路中發揮更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孫偉.校本教材的開發與利用.現代教育教學探索學術交流論文集[J].2013.11.
[2]加德納.智力的結構:多元智能理論[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3]張念宏,主編.教育學詞典[M].西南師大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