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如悅
摘 要: 班級墻面環境創造是幼兒園整個環境創造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幼兒的全面發展有不可忽視的影響。但是,就目前而言,幼兒園班級墻面環境創造存在注重單向作用、內容簡單、老師包辦等問題。因此,墻飾的創造要明確幼兒在環境創造中的主體地位,發揮環境創造對幼兒的教育指導功能。結合陶行知的“教育即生活”的理論,作者由此展開思考。
關鍵詞: 幼兒園 墻飾 思考 實踐
陶行知理論提出“教育即生活”,就是要把教育結合生活,讓幼兒在每天的活動中感受墻飾的隱性教育。《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頒布,意味著我國學前教育進入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站在《指南》的高度審視幼兒園環境創設中存在的種種誤區,如普遍存在教師動手動腦多、幼兒動手動腦少,教師設想計劃多、幼兒設想計劃少,固定的多、變化的少等問題。
一、幼兒園班級墻面環境創造中存在的常見問題
(一)只注重環境創造的單向作用。
教師大部分把精力花在如何將墻飾裝飾得美觀大方,追求外在美的形式,忽略了環境在教育教學中的作用。就像最近我們的環境主題是:《我們在春天里》,在制作過程中,有很多老師叫孩子們一同折些船,做些蝸牛、蝴蝶等,雖然這些是春天里的景色且顏色豐富美觀大方,但是老師截取的點都不是很明顯代表春天的事物,沒有將一些知識性的常識融入其中,所以孩子們根本不能從中學到什么,只覺得很美。
(二)環境創造的內容比較簡單、零散,缺乏整體布局意識。
老師為了節省人力、物力、時間,往往會截取一小點裝飾一大塊墻飾,而往往這樣這些內容就比較松散,讓孩子們每個人畫一塊,粗糙地完成一塊墻面。就上上面提到的蝸牛、蝴蝶,對于春天這個主題來說,了解的內容太少了,孩子們應該結合生活中的經驗找到春天里更多的場景,比如蠶的一生、小蝌蚪的成長過程等,這些都是結合平時的教學內容同步開展的,只有做到這些,孩子們才能在生活中得到教育,在教育中生活。
(三)環境創造只重視室內“大環境”的布置,忽視班級內其他空間對幼兒教育所起的隱性作用。
環境創造的空間沒有得到充分利用,致使幼兒園班級墻面環境教育的功能大打折扣。
(四)環境創造成為了老師個人的事情,幼兒參與不多。
老師為了節約時間,常常會一手包辦這些活,剝奪孩子動手創造的權利。其實,哪怕是讓孩子一起畫些人在干什么、動植物的變化,就能讓他們參與進來,這樣在平時來回走動的時候,他們就會點著墻飾說這是我畫的什么,那是誰畫的什么,都有種參與到活動中來的自豪感。陶行知崇尚的教育即生活中生活教育的精髓就是創造力,而孩子的創造力只有在動手參與的過程中才能激發出來。
二、對幼兒園班級墻面環境創設的思考
(一)運用材料,按科學原則創設環境,發揮教育作用。
在制作墻面之前,我們往往會進行一個談話活動,圍繞孩子的最近發展觀,討論他們對于這個主題的認識,根據他們的回答,設計出富有創意的設計。往往我們會給家長一些示范的例子,至于材料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們根據自己身邊的材料制作,比如說在關于鳥的主題中,希望家長和孩子共同制作不同材料的鳥,我們只是提供了用紙杯、折紙等方法做的鳥,但是家長們的創意總是讓我們驚訝,有的還用稻草做了鳥巢,用塑料袋做了烏鴉、貓頭鷹等,孩子們每天看到自己的作品總會忍不住地交流起來。這也提高了他們對于周圍事物的觀察能力,平時就會收集一些廢舊材料,發揮自己創意和爸媽一起動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將生活與學習結合起來,提高了創造力。
(二)環境創造要符合幼兒的認知特點。
大班的孩子對于生活的洞察力有了飛躍性的提高,孩子們對于生活的了解更加豐富了。對于主題的制定,我園還是嚴格符合孩子們的認知特點,在材料內容的選材方面態度認真。比如主題活動《我要上小學》中,我們就根據各班孩子不同的需求,和幼兒一起收集了關于上小學的各種內容,不需要華而不實的內容,每一個板塊都是真真切切幫助幼兒了解小學的一切,消除憂慮感,滿載期待感。慢慢地,這些每天都能看在眼里,內化在心里的東西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們。
(三)可將班級特色、體育特色等圖片制作成可更換的墻面。
我園每個班還有一項班級特色和體育特色,我們班是舞蹈特色和跳跳球特色,我們每周都會按照計劃循序漸進地進行練習,孩子們一步步從無到有,從不協調到擅長,這些都是他們在幼兒園的點點回憶,我們每次都會用相機記錄下來。根據這兩個內容,我們還制作了兩塊墻飾,首先,這個墻飾的周圍裝飾都是和舞蹈、跳跳球有關的,所以整個框架很符合主題且具有藝術感。其次,這上面我們都采用了塑封紙進行遮擋,而里面的照片是可以隨時更換的,根據每周孩子們的學習內容,我們定期更換,這兩個墻面不僅可以給孩子展示本周學習的內容,更可以讓每個進過我們班的人都快速了解孩子們的成長。這樣的環境教育成效很大,也是墻面環境創造的一大亮點。
(四)墻飾的高度不能超過孩子的視野。
在平時參觀各類幼兒園的時候,常常發現墻飾的高度不是過高就是過低,雖然成人看起來很漂亮,但對于孩子們的視線,它們都是不適宜的。也許對于老師來說,高一點孩子就不容易碰到就不會輕易損壞了。但墻飾的位置過高,就無法使墻面與幼兒產生互動,對于發展幼兒的動手思維能力和與人合作能力等都是不利的,更不用談通過班級墻面環境創造要實現一定的教育目標了。墻飾位置過高,幼兒對其關注也就變少了,孩子們往往是看見眼前低的事物,就像我們班孩子一起做的蠶寶寶版塊,在最下面他們的眼前,所以他們喝水走過都會忍不住碰一碰、摸一摸,他們喜歡但老師又不讓摸。因為往往老師的這些精心制作都是加班加點做出來為了園內的評比、領導的考察或園外其他老師參觀等,可不能輕易碰壞,所以現在做墻飾的出發點有些模糊了。
三、墻飾的益處分析
(一)墻面環境充分發揮了教育的作用。
使孩子認識了哪些行為是好的、小朋友應該學,起到了潛在的教育作用。就像《環保小衛士》的主題活動中,我們列舉了一些點滴的環保小知識,還用一些廢舊材料進行改造做出了新玩具,孩子們在這樣的活動中既了解了關于環保的知識,又得到了一個動手和展示的機會。
(二)拓寬了幼兒的視野。
豐富多彩的墻面環境內容,讓幼兒認識了許多他們以前不了解的事物和道理,豐富了他們的知識。比如科學活動《人們怎樣傳遞信息》,結合這個活動,我們創設了相應的主題墻飾,運用了一些實物,如報紙、信紙、不用的電話,等等,不僅鞏固了學過的知識,而且進行了知識的拓展,孩子們很感興趣。
(三)提高了幼兒的動手能力。
由于幼兒參與了墻面的創設,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小肌肉得到了鍛煉,對一些工具的使用更熟練了,而且能動手把想象中的一些內容轉化為墻飾中的布置。同時,提高與他們合作的能力,讓家長朋友一起參與進來,了解孩子們在幼兒園的成長過程。孩子們最簡單的參與方式是繪畫、涂色、折紙、手工制作等,在與家長的合作中,得到的成長也更多。
(四)提高想象力和創造力。
在幼兒參與墻面布置的過程中,幼兒會突發奇想,把一些他們感興趣的內容轉化為墻面布置,而且會創造出一些富有童趣的墻飾材料和圖案。
總之,幼兒園墻面環境創造不再是強調“美化、綠化、凈化”等外在裝飾,不再是教師一個人的手工勞動。我們應以幼兒發展的需要為目的,緊緊圍繞教育目標和教學內容,發揮幼兒的主體作用,充分調動他們參與的積極性,共同創造幼兒所喜愛的與之產生互動的墻面環境。使它對幼兒的認知、情感等方面產生隱性影響,像海綿吸水那樣融入幼兒成長過程中。
參考文獻:
[1]李麥浪.“閱讀”國外幼兒園的環境創設[J].幼兒教育,2004(Z1):111-114.